强身延年有“六然”
有关养生保健的方法浩如烟海,但笔者极欣赏明未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的“六然”,极富哲理性,如能身体力行地去做到,可却病强身,益寿延年。
自处超然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大隐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啊,吾心既已远离尘嚣,就会感到淡泊宁静,超然物外,悠哉悠哉。明代郑瑄《昨日庵日纂》云:“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身的功夫。”细细吟咏辨味,对于我等生活在红尘扰攘、劳碌奔波的凡夫俗子,很有启迪。如今人们常说“活得好累”,累的是“心”。试想,当今社会竟争日益激烈,节奏加快,使人们的脚步像上了发条似的一个劲儿向前,而种种诱惑又促使人忘我地投入,夜以继日。其结果是物极必反,导致心理疲劳,身受其害。如能忙中偷闲,一人独处,去散步、赏花、观鱼、读书、听曲……放松一下自我,在清静恬淡中自娱,可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天真别趣,在超然物外中享受生活的宁静之美。经过一番调节整理后,则会疲劳顿消,心身爽快,精力充沛。
处人蔼然
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无不受“速度就是效益”观念的驱使,忙事业、忙学习、忙工作、忙家务,东奔西忙,在社交活动中不可能事事都顺心如意,难免出现人际关系失调,使不少人常处于紧张烦恼状态,生出几多忧愁、几多悲伤、几多心理不平衡,这些不良情绪可导致诸多心身疾病,影响健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改变自己患得患失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人为善,诚恳谦和,豁达大度;要摆正个人在社会、单位、家庭中的位置,妥善处理好爱情、友情、亲情、人情等情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宽容心待人。有副笑佛楹联写得好: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若能从中有所悟,必将受益无穷。
无事澄然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无事以当贵”的名言。但在芸芸众生中,真正明此理者有几呢?尤其是有些人退休后,无事干的失落感袭上心头,闷在家中郁郁寡欢,生出许多烦恼来,甚至愤愤然。心绪不宁,极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因此,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退休后的老年人,于 “无事”中找点乐趣,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雅心情,则可使您进入“澄然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宋代沈括在《苏沈良方》中说得好:“(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心)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可谓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至“贵”良药。
处事断然
当今是开放的时代,每个人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有各自特定的角色,演得好坏、处事果断与否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不少人把好事给办砸锅了,与当断不断,优柔寡断不无关系,以致生出无限烦恼,食不知味,寝不能寐,心理失衡而引发心身疾病。因此,处于这个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中,必须加强学习,进行自我修炼,对人处事要思维敏捷,果断干脆利落,要有兵来将档,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的气度。这样可遨游大千世界,其乐无穷。乐则强身延年。
得意淡然
清代程杏轩在《医述·医学溯源》中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这真是一针见血扎在点子上。不是吗?有的人在春风得意时忘乎所以,官瘾越来越大,金钱越挣越多,追逐名利地位,沉溺于声色之中。殊不知福兮祸所伏,一旦暴露,身败名裂,所承受的打击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应有老子所说“淡兮其若海”的情怀,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志得意满时,仍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清正廉洁,这是做人之道,也是养生健身之道。
失意泰然
漫漫人生路,既有坦坦通途,也会遇到急流险滩,不可能一帆风顺,如高考落榜、晋升更阻、婚姻破裂、生意亏赔、下岗待业、老年丧偶等,失落感、自卑感、老而无用感常会困扰心头,一旦陷入其中,自暴自弃,自我绝望,消极情绪的阴影如抹不去,极易导致精神抑郁而危害健康。清代朱克敬《雨窗消意录》中云:“,人生苦乐皆无尽境,人心忧喜亦无定程,曾经极乐之境,稍不适则觉苦;曾经极苦之境,稍得宽则觉乐矣。”因此,失意之时,不妨换个方式看问题,换个角度看自己,进行自我调节,遇事要想得开,拿得起又放得下,就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失意困境,心境自然通明,从而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