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核心真谛是什么?

中医的核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正邪虚实,扶正祛邪”。这八个字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中医的精髓,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就会随之而来。而“正邪虚实,扶正祛邪”这八个字正是中医调节这种平衡的重要原则。

“正”指的是人体的正气,即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邪”则是指外来的病邪,如风寒、湿热等;“虚”指的是人体内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实”则是指人体内病邪旺盛,病情严重。

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扶正祛邪”。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正气,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这种治疗原则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中医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可以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正邪虚实,扶正祛邪”这八个字不仅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中医的精髓。它不仅揭示了中医的治疗原则,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扶正”与“祛邪”是中医学常用的术语,是指中医在治疗中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法则。

“正”是指正气,是人体机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而言,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

“邪”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正和邪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由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而决定。《素问》中所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充分说明了正邪之间的关系。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因此,治病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邪去正复,向有利于疾病痊愈的方向转化。

扶正,即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采用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并配合恰当的营养及功能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然修复能力,以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虚邪不盛,以正虚为主的病证。临床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运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补法。

祛邪,就是使用攻逐邪气的药物,或运用针灸、推拿、手术等其他疗法,祛除病邪,以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临床可根据邪实的不同情况,分别运用发汗、攻下、消导、化瘀、涌吐、祛湿、祛风等治法。

扶正与祛邪并用,是指对正气已虚,邪气盛实疾病的治则。此时,单纯攻邪,则更伤正气;单纯扶正,则又恐留邪。故需扶正与祛邪同时兼施,临床可根据具体病情,或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或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或先扶正,后祛其邪;或先祛邪,然后扶正,灵活运用。

中医药治病,第一层:“表面套方”法——不讲抽象理论,不辨识病机,表面“方证对应”即选方用药

“表面套方”法,也可以说是表面的“方证对应”法,其核心理念是:只讲具体的“证”,不讲抽象的“病机”,有是证,用是方。

“表面套方”法的好处是快捷上手,易学易用,只要看到有类似的症状或症状群,就套用对应的药方。很多初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时下,在网络上中医知识传播很广,很多人并没有掌握中医的抽象理论,只看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症状群,就认为那个方好用,就用上了。这就是“表面套方”法的体现。

很多应用祖传秘方治病的做法,实际上也是类似的思路。

“表面套方”法的缺点是不准确,成功率不高,如果用错了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李可老中医就说过他早年有一次表面“套方”治病,差点酿成严重后果,他说自此之后不再用这种方法。

“表面套方”法如果是套用经方,并且对“方”与“证”比较娴熟,也不失为初学者的一个入门实践的方法。

达到这个层次的医生,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应该属于“精工”。

“表面套方法”主要运用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种:

1、表面套用经方,因为经方适用广,即使是表面套用,也可能取得可喜效果。

2、表面套用其它验方,治疗那些体质尚可的人患上的症状相对简单的疾病。

3、非处方药的中成药(包括乙类和甲类)的选用。

第二层:“分病辨证套方”法——局部辨识病机,在特定范围内分辩“证”型,选方用药

1、先分科:一般分内、外、妇、儿各科,有时还细分出五官科、牙科、眼科等。医生诊病时,先分到相应的科。

2、再辨病:在相应的那一科里,再辨别是什么病——即根据已有的医学成果列出的病类病名范围,给病人确诊出他患的是什么病,病名是什么,然后在这种病的范围内再去“辨证”。病名的出处,包括官方规定的,如执业中医师考试要求掌握的中医病名,当然也包括西医病名,以及其它病名。对于没有遇到过的病,就无法确定病名,那么,或者仿照类似的病名论治,或者交由其他人去治疗。

3、再辨证:一种病往往包括多种“证”型,“分病辨证”的意思就是在确定的这种病里面筛选出该病人患的是哪种“证”型,最后选方用药,必要时可做些加减化裁。

如果遇到病人同时患几种病,同时具有多个病名,而分别在这几种病里“辨证”,筛选出来的“证”型又不相统一、不相近似,甚至相互矛盾时,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不过,如果医生能娴熟运用这种方法,能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对自己没把握的病,能转给更有深度的医师去接手,那么这种方法同样能带来很多成果。

目前社会上很多中医师都是采用这种“分病辨证套方”法。

“分病辨证套方”法要求医生掌握一定的抽象理论,不止是表面上讲求“方证对应”。不过,这种方法实质上还是属于局部辨识病机,因为分科过细,对很多医生而言是“隔科如隔山”,对于长期只专注于某一科、某一类或若干类病的医生来说,他们不太了解其它科、其它病,也不一定能整体上、深层次辨识人体生理、病理与病机。

达到这个层次的医生,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应该属于“上工”。

第三层:整体辨识病机法——“忘病”辨证,司外揣内诊察整体病机,然后组方用药。

病名太多,分科太细,新病频出,而且,往往一个人会同时患上多种疾病……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更高明的中医师,就会不执于病名,暂时“忘”掉病名,直接针对人体生命的整体状态去辨证处方。李可老中医就提倡这种辨证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整体上诊察病机,要求医生掌握较深的抽象理论,诊察病机的方法是“司外揣内”,即根据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再结合抽象的理论模型,去分析、判断整体病机。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适用性广,可以说掌握这种方法的一个中医师就等于一个全科医院。但是这种方法对中医师的要求非常高。

达到这个层次的医生,应该算得上是“良医”了。

第四层:内观洞察病机法

更高明的中医师,不需要根据“司外揣内”的原则,不需要依赖经验的症状群去诊断疾病,而是拥有超乎寻常的内观能力,直接洞穿人体,直接“看”病。

达到这个层次的医生,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应该属于“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

第五层:深层了识病机法

医学无止境,还有更高明的中医师,通过诊治,通过心领神会等超乎寻常的方法,可以达到极深层去辨别病机,了解生病的前因后果,将生理、心理、生命阅历、天地环境等因素融为一体来诊察……

达到这个层次的医生,方称得上是“大医”,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已达到“至人”或“真人”的境界。

要知道:

中医的核心问题:正邪虚实。

中医的核心方法:扶正祛邪。

理解中医,首先要区分正邪——正气与邪气。

中医病因学: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无非两种——正虚、邪实。

一、正虚的类型及病因

1、元气虚:包括阴虚、阳虚,包括先天的原因和后天的原因。

2、气虚

3、血虚

4、津(液)亏(损)

5、先天原因的器官缺损

6、七情内伤导致的“正虚”

7、过劳导致的“正虚”,即虚劳。

8、外伤造成的缺损,如骨折、断肢、切除器官等。

9、其它导致“正虚”的病因

二、邪实的类型及病因

1、天之六淫

2、地之五味,如饮食积滞等

3、万物之毒,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4、人之七情错乱导致的邪气内生

5、天地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痰饮,怪病多由痰作祟

6、天地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瘀血

7、天地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结石

8、天地人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肿瘤

9、邪实的其它类型与病因

中医诊断学及基本治法:中医辩证论治首先要辨明正邪虚实

一、正不虚而邪不实:无病或基本无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正虚而邪不实:中医的“虚证”,适用治法为“虚则补之”。

简单的例子:饿了赶快吃饭补充营养,针刺的补法,艾灸补阳气,接骨,缝合皮肤,现代医学的输血……

三、正不虚而邪实:中医的“实证”,适用治法为“实则泻之”。

简单的例子:眼里有沙子把它弄出来,吃了有毒的食物把它吐出来,大便不通把它泻下,攻克肿瘤……

四、正虚而邪实:中医的“虚实夹杂证”,包括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也包括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是非常复杂的。治法上也多种多样。真正难治的是这些病。

中医的核心方法就是“扶正祛邪”。

这两者有时候分开操作,有时合起来操作。

一、以补虚为主

二、以祛邪为主

三、先补虚后祛邪

四、先祛邪后补虚

五、补虚与祛邪同时进行(补泻兼施)

“袪邪”的难度在哪呢?

第一,要找到有针对性的祛邪方法,如按阴阳相制、五行相克的方法,可以祛邪。

第二,患者本人要有足够的正气作为基础,才能祛邪。否则的话,祛邪时可能会造成患者虚脱而伤亡。

第二点,才是医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所以,祛邪离不开扶正。

但患者本身已有病,扶正又是很难的。

扶正补虚看起来挺容易的,其实不容易!

比如说,“虚不受补”。

比如说,“闭门留寇”。

很多人的虚,根本补不进去。

有的人的虚,补了之后反而助长了病邪……

从根本上说,凡有病的人多多少少都有“正气虚”的情况!

从理论上讲,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补足了正气,一切病邪都可祛除,一切病都可治好。

所以,补正气就成为任何养生治疗的关键!

问题不在于该不该补,而在于怎样恰当地补!有什么方法、有什么药物,真正能补了正气,又不助长病人的邪气?

这才是“扶正补虚”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中医最取巧的方法!

找到这个方法,你就可以进良医之门!

总结:

中医的核心是“正邪虚实,扶正祛邪”。

按这个理念,去理解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理解中医的各种药方,就至简至易,而且融会贯通。

比如,理解中医名方“桂 枝汤”,就能一下子直透本质,拨云见日。比如:如何培元气,养生气,清邪火,抗肺炎?一、人体最重要的气:元气+宗气

能不能保住肺,主要靠这两种气!

能不能保住命,主要靠这两种气!

(当然血也很重要,不能缺了血;但“气为血之帅”,“气血”,气在血先。)

二、目前病毒中的一个主要症状是:呼吸减弱,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根本原因:宗气受损,最后损及元气。元气也衰竭了,人就死了。

以公司运营为例:元气是储备资金,宗气是流动资金……

三、怎么看一个人的元气盛衰、强弱?

元气=先天元气+后天元气

1、测生命能量

2、看相貌,望诊

3、看精神状态,作息质量

四、怎么看宗气强弱?

诊虚里穴

《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博动之处,是宗气的表现,宗气以胃气为本,故称作胃之大络。

宗气:上达囟门,下达肛门,贯通上下,为全身最大之枢机。

五、怎样培养宗气?

1、元气=祖气,“祖”气+“宗”气构成人体最重要的“气”循环

先天支持后天,后天回补先天

2、宗气=脾胃气+肺气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亦称胸气、大气、胸中大气。宗气积于胸中,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土生金,脾生肺,培土生金。

中医千古之秘:

第六脏——心包、心主、命门,实为包五脏于内的在外的“大脏”,藏元气、宗气而为全身之“帅”。三焦为其腑,传化物而不藏;胆为奇恒之腑,有藏有泻,与三焦相联。

六、推荐几个中医经方

(一)养肺、保肺的方:

1、五脏功能失调时用、五脏内伤病用:伊尹补肺汤、泻肺汤

2、外感病时用:大小青龙汤、白虎汤(及其变方,如麻杏石甘汤)

3、春季很可能需要用到“肝火犯肺”的方(如黛蛤散、泻白散),还有厥阴伏火的方,如青蒿鳖甲汤等。

4、平时如果有阴虚肺热体质特点的人,可以多吃沙参、麦门冬、怀山等。

(二)补脾、治脾的方

1、五脏功能失调时用、五脏内伤病用:伊尹补脾汤、泻脾汤,还有四君子汤、理中汤等。

2、外感病时用:伊尹勾陈汤、螣蛇汤及其变化方——承气汤

(三)脾肺同治的方

1、参苓白术散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脾寒胃热——现在很多城市人的通病。

(四)升举全身阳气、大气

1、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其缩小版即“生姜红糖水”

2、补中益气汤

3、升陷汤——对比较虚弱的人很有用

处方:生黄芪18克 ,知母9克 ,柴胡4.5克, 桔梗4.5克 ,升麻3克。

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山萸肉。

功能: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

七、针灸很神奇

1、黄帝内经讲,针灸有提升人体元气的“全真针法”

2、用针法退烧:液门透中渚,有奇效。亲身见证过:一分钟退烧。

3、用针法治咳嗽:也是亲身见证,三分钟见效的例子不少

遗憾的是:防治疫情中竟没看到人用针灸!

八、防病、养生的三重境界

1、见病治病,祛病少病

2、养生防病,无病延寿

3、逆向生长,轻身修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