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皮肤淀粉样变,如何治病根?
黄某,男性,28岁,2010年5月6日初诊。患皮肤淀粉样变病史3年多,多方求治效果欠佳,今慕名来诊。颈、背部及四肢伸侧泛发大片半球形丘疹、结节,呈暗褐色,粗糙肥厚,干脱屑,伴见大量抓痕血痂。诉发病以来虽求医不断,但病情有增无减,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痒不能寐,非常痛苦。形体壮实,皮肤粗糙暗黑,纳可,二便正常,偶有腰痛,口干不苦,舌质暗,苔白根厚,脉弦。
辨证分析:从整体体质来看,患者属实证无疑,且皮疹粗糙、肥厚、暗黑,此为顽湿瘀浊,稽留肌肤,日久不去。应予重药猛剂,方能撬动病根,使顽湿瘀浊得祛。但迁延日久之顽疾,必有正气虚衰之因由。重剂祛邪之际,不忘扶助正气。故予大黄附子汤合全蝎方加减:熟附子20g,大黄15g,细辛3g,干姜20g,肉桂20g,槟榔15g,芒硝(后下)15g,牵牛子15g,白术30g,茯苓15g,莪术 15g,全蝎 6g,皂角刺15g,白鲜皮30g,苦参15g,威灵仙15g,7剂。
二诊:药后瘙痒减轻,半球形肥厚性丘疹较前平塌,皮疹稍变薄。诉服药大便日泻3~4次,但感泻后一身轻快,精神挺好,药已中的,守方再服7剂。
三诊:好转很多,瘙痒明显减轻,皮疹亦见明显改善。前方减量调整:熟附子15g,大黄15g,干姜15g,肉桂15g,槟榔15g,芒硝(后下)15g,牵牛子15g,白术15g,茯苓15g,莪术15g,全蝎 6g,皂角刺 15g,白鲜皮 30g,苦参10g,威灵仙 15g,连服 28 剂。
四诊:瘙痒基本消失,半球形丘疹基本平塌,部分消退,皮肤亦较前显得光滑润泽。前方加乌梢蛇15g,枳壳10g,槟榔、芒硝、牵牛子皆减至10g,28 剂。
五诊:瘙痒完全消失,皮疹明显平塌变薄,显光滑,但仍轻度肥厚粗糙,未恢复至正常皮肤。继服药巩固。
皮肤淀粉样变为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中的一种皮肤病。本案属于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此型颇顽固,治疗棘手。从整体体质及局部皮疹来看,本案属实证,为何仍用大剂附子、肉桂、干姜等温热阳药?一者,迁延日久之顽疾,必有正气虚衰之因由;二者,从皮疹暗黑粗糙肥厚、舌质暗、苔白根厚等症亦可看出,证属阴寒,宜用温药;三者,大剂槟榔、芒硝、大黄、牵牛子、苦参等泻邪之品,必伤正气,以附子、肉桂、干姜扶正,有祛邪而不伤正,扶正有助于祛邪之妙。
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方解】寒实内结,以大黄泻下通便攻其里实;然阳虚内寒盛,故以大剂量附子温阳散寒,并配以细辛,使祛寒之力更著,故本方治太阴病之阳虚阴寒内盛,寒实内结之大便秘结、胁下偏痛者。
【方证辨证要点】本方证属太阴病证,寒实内结;症见大便不通,胁腹偏痛,或见发热、恶寒,脉弦或弦紧者。
【皮肤病辨治心法】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银屑病、覃样肉芽肿,或恶性肿瘤致皮肤瘙痒等,常常瘙痒异常剧烈,对各种治疗方法均抵抗。考其证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既有寒湿瘀毒腑实蕴结于内,又有阳虚正衰无以逐邪于外。以本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能收迅速顿挫病情、减轻症状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