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辨证治及法


脾胃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素问·五藏别论篇》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亦说:“五脏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这几段经文,不仅说明了脾胃在人体生命之重要性,同时亦指明了营养物质,通过脾胃,在人体运化之通路。

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的重要性,继见于张仲景,后代医家在理论和实践中亦有颇多建树。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至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进一步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李氏著的《脾胃论》一书,对中医学脾胃学说的发展和对后学者的启迪,成绩卓著。

余在中青年时期,治疗内科杂病和温病,重视脾胃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我指导了十届硕士研究生及负责了几项脾胃病科研项目,教学相长,促使我进一步学习和研讨脾胃学说。现将对脾胃病的辨证和治疗方药及临床体会分述于下,供大家参考。

肝胃不和,肝郁为主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或痛无定处,情志不舒则痛甚,嗳气频作,矢气较舒,胸闷气短,舌苔薄白,舌边偏红,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

柴胡6g,香附10g,枳壳10g,乌药10g,檀香10g,郁金10g,陈皮10g,旱半夏10g,茯苓12g,甘草3g。

随症加减:

肝郁化热,木郁作酸,症见烧心,甚至呕吐酸水,加吴茱萸4g,黄连4g。如肝胃偏热者,黄连用量大于吴茱萸,胃偏寒者,吴茱萸量大于黄连,酸盛者,另加瓦楞子15g;

如肝郁化热,症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脉弦稍数,舌质偏红,苔薄白微黄,上方可加栀子10g,知母12g,花粉15g,莲子心6g,黄芩10g;

如肝郁化热,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眼干目眩,上方可加菊花12g,知母12g,天麻10g,栀子10g;

如肝郁气滞血瘀,症见两胁刺痛,痛位固定,舌质黯,苔薄白,脉弦涩者,上方可加元胡10g,莪术12g,川楝子12g,青皮10g。

肝胃不和,胃实为主证

症状:食少纳呆,胃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不爽,嗳气或矢气,便后稍舒,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或脉滑。

治法:和胃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砂仁8g,厚朴10g,乌药10g,枳壳10g,刘寄奴15g,焦三仙各12g,甘草3g。

随症加减:

如症见咽干口渴,舌苔缺津者加知母10g,花粉12g;

如症见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脉滑者,系胃痰湿较盛,上方可加白蔻仁10g,佛手12g,佩兰10g;如舌苔厚腻稍黄者,系湿邪有化热之象,上方可去白术、砂仁,加白蔻仁10g,佛手12g,佩兰10g;干呕者加竹茹10g;

如胃部隐痛,食少胀满,下午夜晚较甚,上腹部喜暖喜按,泛吐清水,喜热食,乏力,面黄消瘦,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较胖,脉沉细无力或弦细无力,系胃气虚寒,原方加党参12g,干姜10g,吴茱萸5g;如胃疼较甚者,可去干姜加良姜10g;如呕吐清水,加藿香10g;

如胃满上攻,嗳气频作,原方加丁香5g,柿蒂15g;如口干胃有热象者,将丁香换为刀豆子18g,加知母12g;

如胃脘刺痛,空腹及夜间疼痛明显,进食缓解,为气滞血瘀,多系十二指肠有溃疡,原方加乌贼骨10g,白及10g,元胡10g,刘寄奴15g,桂枝6g,白芍12g;如烧心吐酸水,可加吴茱萸5g,黄连5g,瓦楞子15g;

如大便溏薄,次数日在二次以上者,系脾气亦虚,原方加泽泻15g,炒薏仁30g,苍术10g;如大便干,2~3日可解者,原方加火麻仁18g,甚者再加郁李仁或草决明15g。

肝脾失调,以脾虚为主证

肝脾失调,以脾虚为主证者,多见于脾气虚,重则阳虚,甚则脾虚及肾,脾肾阳虚,其症状是:

1.脾气虚,肝脾失调

症状:食欲食量不减,但食后胃脘胀满,下午夜晚或食生冷油腻食物胀满更甚,大便失常,便秘或便溏,体重不减,甚至出现肿胖,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偏胖大,脉弦滑。

治法:益气健脾,疏肝和胃。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砂仁8g,厚朴10g,木香6g,乌药10g,甘草3g。

本证由于脾虚肝郁,脾胃之消化、吸收、排泄失常,即脾失健运,脂肪瘀积,不仅可出现肥胖,体重超过正常,同时可出现脂肪肝、高血脂病,继而出现糖尿病、胆囊炎,甚至年龄过早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等,应予重视,早期治疗。

如体胖出现有脂肪肝、高血脂病者,如大便秘结可加草决明20g,山楂15g,荷叶25g,桂枝6g以降脂通便;如大便溏者,上方可加泽泻18g,炒薏仁25g,山楂15g,桂枝6g以降脂止泻;

如脂肪肝较重者,上方可加莪术12g,青皮10g,柴胡6g,川楝子10g。

2.脾虚湿盛,肝气横逆

症状:大便泄泻,日行三次以上,脘腹胀满,时腹疼痛,食欲不振,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舌体较胖,舌质淡红,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利湿,理气温中。

方药

胃苓汤加味。

白术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5g,桂枝6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木香6g,砂仁10g,焦三仙各10g,炒薏仁30g,甘草3g,姜枣为引。

随症加减:

如急性腹泻,体温高者,加葛根15g,柴胡10g,黄芩10g;

如肛门灼热,大便色黄,少腹疼痛加黄连8g,葛根15g;

如大便色偏白,或有白色黏液,喜热恶寒,少腹冷痛者,加吴茱萸6g,干姜10g;如肛门下坠者可再加炒诃子肉12g,升麻6g;

如久泻,大便有完谷不化,畏寒怕冷,四肢欠温,证系脾阳亦虚,上方可加附子10g,干姜10g,吴茱萸6g,炒诃子肉12g;

如早晨天明即泻,大便溏,日行2次以上,久泻不愈,逐渐消瘦,舌质淡,舌体肥,舌苔白微腻,脉弦滑,证系脾阳虚及肾,上方可加故纸10g,吴茱萸6g,五味子10g,煨肉豆蔻10g,即四神丸;

如大便有白黏液者加干姜10g;肛门下坠者加升麻6g,炒诃子肉12g;

如畏寒怕冷,四肢欠温可再加附子10~15g;

如大便泄泻有脓血者,原方加黄连8g,白头翁15g,黑地榆15g,炮姜6g,乌贼骨10g;

如久泻不止,形体消瘦,畏寒怕冷,便后下坠,自汗乏力,脉象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舌体胖大,宜服补中益气汤合四神丸加附子、干姜治疗。

胃阴虚证

症状:饥不欲食,少食则饱,胃脘隐痛胀满,有灼热感,口干口苦,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舌体瘦小,脉沉细较数。

治法:养阴和胃,疏肝清热。

方药

沙参养胃汤。

辽沙参15g,石斛15g,麦冬15g,知母10g,花粉12g,白芍12g,郁金10g,乌药10g,萝卜种15g,焦三仙各10g,陈皮10g,鸡内金10g,甘草3g。

本证在临床多见于高热病日久,病程后期,高烧伤阴所致。如脾胃病长期出现胃阴虚证属较难治疗,除饮食调养外,在用药上甘凉轻灵为要。忌用苦寒清热,理气香燥和滋腻之品,以免燥湿伤阴,芳香燥湿伤阴和滋腻伤胃。如有五心烦热,可加丹皮10g,地骨皮12g,鳖甲15g。

本证如出现舌光无苔,舌质绛红,齿干如枯骨,肌肉消瘦甚至肉脱者,预后多不良。

病案例举

案1 胃痛

张某,男,40岁,初诊:2003年2月20日。

主诉:胃痛1年余,加重半月。

病史:去年年初开始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大便偏干。胃镜检查示:慢性胃窦炎。经住院服西药,疼痛得到控制出院。出院后多次复发,用西药后,症状可暂时缓解。半月前因情绪不遂,胃痛突然加重而就诊。现患者胃脘胀痛,心烦急躁,饮食减少,吞酸嘈杂,时有干呕,口干口苦,喜饮水,面色萎黄,形体偏瘦,舌苔薄黄,舌边红,脉弦。

中医诊断:胃痛(肝火犯胃)。

西医诊断:慢性胃窦炎。

治法:疏肝泻火,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6g,白芍15g,青皮10g,川楝子10g,枳实10g,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知母10g,竹茹8g,吴茱萸5g,黄连10g,甘草3g。

二诊:3月9日。上方共服17剂,胃脘灼痛、吞酸嘈杂、干呕、口干、口苦等症状已消失,饮食已恢复正常,大便不干。嘱服舒肝丸合香砂养胃丸,每服各6g,日3次。

半年后随访,胃痛未再发作。

案2 嗳气

胡某,女,40岁,初诊:2005年7月30日。

主诉:嗳气4年,胃痛1年余。

病史:患者长期在外地打工,于2001年嗳气,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2004年4月又出现胃痛,嗳气加重,食后更甚,除睡眠外,嗳气基本不停。现嗳气频繁,饮食减少,食后脘腹胀满隐痛,嗳气更甚,时有头晕,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弦细。近经B超等检查为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嗳气,胃痛(肝胃不和,胃气上逆)。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

治法:和胃降逆,疏肝健脾。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砂仁8g,厚朴10g,木香6g,桂枝6g,白芍12g,小茴香10g,乌药10g,丁香6g,柿蒂15g,白蔻仁10g,佛手10g,炒大黄10g,吴茱萸6g,甘草3g。

二诊:2005年8月23日。上方共服20剂。服10剂时嗳气、胃痛已大减。现嗳气停,胃胀痛消失,食欲增强,饮食恢复正常。舌脉基本正常。嘱服香砂养胃丸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三个月后随访,嗳气、胃胀痛未再复发。

本例患者,系农工在外劳动,饥饱劳倦,伤其脾胃,痰湿阻滞气机,土壅木郁,导致肝胃不和,但病位主要在胃。胃失和降,肝胃之气上逆,故常年嗳气,胃脘胀痛。数年气机不畅则血瘀,血瘀则促使气滞,故胃脘痛,嗳气日渐加重。

在治疗用药上,仍以和胃降逆,疏肝健脾为法,重点在用炒大黄10g以攻其多寒、多积、多瘀。大黄虽苦寒泄热为主,但配伍适当又可泄寒积。

本方大黄配以辛温苦降之吴茱萸、桂枝、丁香,借其辛温,以反大黄之寒,而达泄寒积。且大黄火炒,其寒性大减。此即引用《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借附子辛温以反大黄之寒。所谓“反其气而取其味也”,即为此意。余治久嗳气、久呃逆、久胃痛不止常用此法而收效。重时亦可配附子、良姜等大辛大温之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