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利水明目,是眼科常用方
经方的名称,始见于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主要是指古代经验方。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里所记载的方剂是公认的经方。随着后世对《伤寒杂病论》研究的深入,经方应用的临床规范不断完善,经方中蕴含的古代医家认识人体控制疾病的思想方法更加清晰,使得经方在中医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临床实践、学术传承等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经方”已经不是方,而是经方医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五苓散。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适用病症】
以畏光、眩晕、头痛为特征的眼病,如葡萄膜炎、玻璃体浑浊、青光眼、角膜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视网膜脱离、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此外,眼科疾病围手术期及渗出性中耳炎也可使用。
【应用参考】
五苓散主治的病非常多。发热性疾病,或吐泻性疾病,或痰饮,或消渴,或黄疸,都有应用的机会。其最重要的应用证据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临床表现为小便量少,尿短少,尿色黄,或混浊;甚至体腔积液,或浮肿倾向。其人多见面黄浮肿貌,大眼袋,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胃内振水音。
五苓散是利水方,但也能明目。《伤寒论》用五苓散治“霍乱,头痛发热”“吐涎沫而癫眩”。头痛,眼病多见;眩,眩晕,眼花,视物不清,畏光,更是眼病的常见症状。
胃胀满、振水音明显,加枳壳、陈皮、生姜或干姜;体型瘦高、面色白、头晕、心悸、脉弱无力者,加肉桂、甘草。
服用本方后有的会出现轻微腹泻,如无不适,不必停药。另外,药后不宜喝冷饮,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海鲜浓肉汤等。
【各家经验】
姚和清:湿热上扰,多见于弥漫性及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伴胸闷、胃呆纳少、溲短,舌苔黄腻,脉濡缓,治以理气化湿,用四苓散加藿香、川朴;舌苔白腻而形寒者,加桂枝;如舌尖红,属心火,用导赤散合四苓散。
陈宝田:用于水泡性结膜炎、夜盲症、假性近视时,以发生于夏季,具有口渴、小便不利、疲劳嗜卧作为投药指征。用于急性泪囊炎,以患者体内素有水饮,水饮上冲则呕吐、唾液多、头痛、口渴、小便少作为投药指征。中耳炎见耳流清水,舌淡、苔白滑者,可用五苓散加细辛、香附。

【典型案例】
潘某,男,25岁。1972年8月21日初诊。
病史简述:左眼患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已近2个月,曾口服地塞米松及静脉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目前右眼正常,左眼视力0.4,视网膜黄斑区水肿,生理凹陷,反光消失,未见其他明显体征。拟五苓散加味。
处方:炒白术6g,制苍术6g,带皮茯苓12g,猪苓6g,泽泻9g,川桂枝3g,楮实子9g,杭菊花9g。
9月11日复诊:上方共服21剂,左眼视力由初诊0.4进步至1.2,眼底黄斑区水肿消失,生理反光明显出现。
谢某,男,38岁。初诊于1961年9月18日。
右眼突然视物如雾,眼前黑影遮睛,视直如曲,视定反动,病名“视惑”。由于邪中精散,神光错乱。舌苔黄腻,脉濡细。诉胸闷头重,口淡乏味,小便不利,脚癣骤减。是为湿热蕴蒸,清窍被蒙。治以理气化湿降浊为主。四苓散加藿香、川朴、米仁、黄芩。3剂,以后又连服7剂。
三诊:心胸舒适,溲长,脚癣已多,湿浊下注,故而视糊减轻。因其舌苔尚腻,再守原意。四苓散加米仁、滑石。7剂,以后又服半月而愈。
孙某,女,54岁。初诊于1953年8月8日。
头风害目,左目赤肿,瞳神散大,色现黄绿,失明不睹,头痛目痛,胸满呕恶,小便不利,大便不实,得病半月,由“绿风”进入“黄风”,势重,防难挽救。舌苔白腻,脉濡细。证由寒湿阻滞,浊阴上逆。治当利湿温中。五苓散加藿香、川朴、吴茱萸。2剂,以后又连服3剂。
三诊:头目疼痛已除,呕恶、便溏亦止,惟瞳神仍散不收,目光暗昏不睹,痰多纳少,神疲乏力,舌白微腻。治当祛痰补气,佐以收涩。六君子汤加五味子。3剂,以后又连服7剂而体征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