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如何通过肠道调理
肠道是人体唯一的外来营养吸收地,所有的食物都在肠道内被消化和吸收。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不好的成分随着消化好的食物成分一起进入血液。这些成分会顺着各个分支血管汇集进入一个大的血管,叫作门静脉,然后进入肝脏。这些有害的成分如果不加以清除,势必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个时候,肝脏就会发挥它的作用来保护人体。
保护肝脏的先锋——肠道屏障
外界毒素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包括大自然本身就有的毒素和近年来人为制造的毒素,如杀虫剂、除草剂、药品、化学溶剂、重金属等。它们有的是可以被解除毒性的,有的无法被解除毒性的(比如重金属、重毒性物质)。这些成分需要排出体外才不会损害人体健康。
至于内部毒素,人体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包括尿素、吲哚、氨、酚类等,也包括细菌内毒素。内毒素也叫LPS(脂多糖),它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
细菌的寿命很短,如果细菌缺乏食物就可能死亡。死亡的革兰阴性菌就会释放内毒素。实际上,在大肠的肠道内容物中,内毒素的含量很高。以小鼠为例,其每克肠内容物所含有的内毒素就高达微克甚至毫克级别。这代表着大肠内有大量的细菌死亡。幸运的是,绝大多数内毒素都不会进入人体血液,而是直接被排出体外。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仍然有微量的内毒素会顺着门静脉进入肝脏。
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微量的内毒素反而可以刺激和激活肝脏内的免疫细胞(也叫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并且让其保持战斗力。肝脏的库普弗细胞一旦发现内毒素,就立即将其消灭。在这个过程中,库普弗细胞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因此,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而言微量的内毒素存在是好事。
除了内毒素,人体还要面对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入侵。面对种类繁多入侵肠道的微生物,人体会形成六道“防毒长城”。
1.黏液层分布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由黏蛋白(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水、离子、蛋白质、脂肪、抗体、抗菌肽组成。
黏液对肠道上皮的保护作用包括减少机械压力、润滑肠道表面、让消化物质可以顺利通过、阻止有害成分渗透等。任何细菌想要入侵人体,首先要过的就是这一关。但是对只有分子大小的毒素来说,通过渗透作用,毒素早晚可以靠近上皮细胞。
2.在黏膜和肠道上皮细胞之间是由有益菌组成的菌膜层,这个可以算是第二道防线。它主要是用来防止细菌侵扰的。这个防线被称为“微生物屏障”。
有些细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通过细菌表面的一种叫“磷壁酸”的组分黏附在肠道上皮细胞表面。
这些细菌在细胞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层,组成一道其他细菌无法跨越的“菌墙”,使得有害细菌(比如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无法竞争结合肠道上皮细胞,而其本身又能释放短链脂肪酸,进一步杀伤有害细菌。这层“菌墙”通常是由对人体有利的细菌组成的。这就是好细菌对人体的防护作用。
3.人体的肠道上皮细胞可以算是第三道防线。这个防线被称为“物理屏障”。
这些上皮细胞之间可以通过连接蛋白形成一个非常紧密的连接。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连接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细菌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
更有趣的是,肠道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很快,3~5天整个肠道上皮细胞就会更新一次。即使是有细菌好不容易躲过了防线一,跨越了防线二,好不容易到了上皮细胞这个防线,突然发现不妙了,因为它入侵的这个上皮细胞死了!死了的细胞脱落了,连同黏附在它上面的细菌(也有的细菌会侵入到细胞内部)一起被带进了肠腔,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也就不能祸害人体了。
4.第四道防线是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GALT)。这个防线被称为“肠道免疫屏障”。它包括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巨噬细胞、淋巴滤泡、派尔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有意思的是,这些淋巴细胞只存在于肠道上皮,不存在于其他部位,而且它根本不用到专门的“军校”(胸腺内)去培训,而是在小肠的支持下发育成熟。
这些免疫细胞自然可以杀伤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是不会杀伤的。有益菌对人体是有价值的,所以不能杀。
5.假如真的有细菌突破了前四道防线,那么它们就能进入血液,流到门静脉,然后进入肝脏了。肝脏就是人体内部的第一道重大防线。这个防线被称为“肝脏免疫屏障”。
肝脏的血流量极为丰富,它的血液有1/4来自肝动脉,其余3/4来自门静脉。各腹腔脏器(主要是胃肠道)的静脉血都会流到肝脏中进行“解毒”。它的血流量可以达到每分钟1300~1500mL。这就相当于肝脏每4~5分钟就过滤了相当于总血量的血液。你坐在电影院看电影的2小时里,你的肝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替你过滤了三四十遍血液。每昼夜肝脏会把血液滤过大约300遍。
当然,肝脏肯定是白天比晚上更繁忙,因为白天人会进食。每次餐后随着食物进入人体的不仅有营养成分,还有有害成分,以及来自肠道细菌的内毒素。
肝脏内负责消灭异源性毒素和细菌的免疫细胞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库普弗细胞,它是一种巨噬细胞,具有非常强大的吞噬功能。有研究发现,它可以在5分钟内清除90%的血液内毒素,当然它也可以吞噬穿透屏障的漏网细菌。
6.过了以上五关的细菌最后要面临的就是血液里无处不在的免疫细胞。这个防线被称为“血液免疫屏障”。
这里是免疫系统的大本营,众多的免疫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都在这里“巡逻”。正常人体内入侵的微生物基本不会在这样的连续打击下存活下来。
在这六道防线面前,绝大多数入侵的微生物都会被消灭掉。即使有少数入侵的微生物走得稍微远一点,最终也不会进入人体深处。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不进入人体内部,也不代表它就无害。它们本身通过细菌的表面或者释放的毒素可以不停地刺激肠道黏膜上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导致后者释放一些淋巴因子或炎症因子。这种来自细菌的连续不断的恶性刺激就会导致肠道炎症。
炎症又可以刺激肠道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导致肠道屏障完整性受损,进一步演变成肠漏。当人体出现肠漏时,一部分细菌会穿过这个漏洞进入门静脉,继而进入肝脏,从而引起肝脏的免疫反应和(或)感染。
绝大多数的脂蛋白是在肝脏中合成的,但是也有很少量的脂蛋白可以在肠道黏膜细胞中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可以携带脂类物质在血液内运输以便其他组织器官加以利用。
假如没有得到身体“动用脂肪”的信号,作为被血液吸收后的第一道关卡,肝脏就会把血液中携带的甘油三酯在肝脏细胞内聚积起来,以便在合适的时候再度利用。
但是如果肝细胞内的甘油三酯长期合成过度,又没有被有效利用,那么它们就会在肝细胞内慢慢累积,最终形成脂肪肝。
这就是肝病。
临床上常见的肝病可以分为两种: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肝病。它们往往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调、肠漏,以及乙醇、胆碱代谢物和胆酸水平的波动。
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通常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问题,也就是小肠内有过多的微生物。
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特点是肠道渗透性加大,这是由于乙醇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引起的;另外紧密蛋白表达下降也会导致肠道渗透性加大。小肠屏障的破坏会导致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增加,而后者会引起肝脏损害。
非酒精性肝病是指肝细胞内有大量甘油三酯累积,但其累积与饮酒无关,并且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脂肪肝、肝硬化或肝癌。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是非酒精性肝病的特点。
肝病的调理原则
一旦知道肝脏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理,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方法来减轻甚至逆转肝病了。那么发生肝脏疾病,应该怎么调理和减轻症状呢?如果担心以后会出现肝病,又该怎么预防呢?
应该说,早期的肝脏疾病变还是容易逆转的。比如脂肪肝阶段,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理,就可以逐渐减轻或恢复。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有以下9条。
1.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主要是蔬菜、水果和粗粮。纤维素是体内很多细菌的粮食。目前已知如果肠道内的纤维素不够,细菌就会处于饥饿状态,而为了生存,它们会降解人体的黏液层。这会增加毒素的吸收机会和肠漏发生的可能。所以,为了避免这点,应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减少毒性成分的摄入
减少摄入可能损害肠道健康的食物,减少油炸食物、工业化生产食物,诸如含糖食品、快餐、加工肉类等。这些食品中含有许多氧化成分、高温烹炸后的变质成分、工业添加物、化学性的细菌抑制物等,可以破坏肠道上皮黏膜细胞,增加肠漏发生的概率。
3.修复肠道黏膜
谷氨酰胺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氨基酸,是蛋白质20种组成氨基酸之一。人体自身也可以合成谷氨酰胺,它是胃肠道管腔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肠道黏膜的代谢离不开这种营养物质。
研究发现,它可以促进肠细胞的增生、增加小肠细胞的微绒毛高度、调节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抑制促炎信号通路、抗细胞凋亡等。此外,其对保持黏膜上皮结构的完整性也非常重要。
4.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睡眠、不暴饮暴食、适度的运动等都是值得推荐的。必须明确的是,这几项也或多或少地与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有关。不健康的肠道菌群会影响人的睡眠和对垃圾食品的嗜好。
5.运动
适度地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增加机体对能量储备的消耗。这时候机体消耗贮存在肝细胞内的脂肪成分,从而可以减轻脂肪肝。
另外,运动可以增加汗出,使部分毒性成分和有毒的微量元素随汗液排出体外。
6.多喝水
代谢废物和毒性物质随着排便和排尿量增加可以更多地排出体外,从而减轻肝脏负担。
7.合理应用药食同源食物和中草药
很多人都认为食物只是能够让人填饱肚子而已。其实这个认识是有偏差的。很多食物在正确的指导下并不仅仅能满足食欲,还可以调理身体。
比如,合理加工的蔬菜可以保留食物的抗氧化剂、纤维素和维生素,以及富有功能的植物化合物,这些都可以促进人体健康。过度的食物加工可破坏其部分有效成分,影响效果。
再比如,凉的米饭、红薯、马铃薯等含有较多的抗性淀粉,可以增加肠道内好细菌的数量,因而多食用对人体是有利的。
还有研究发现,姜黄素对治疗内毒素导致的肝功能失衡效果良好。
对肝脏健康有利的中草药和药食同源食物应该会不断被发现。
8.增加益生菌、益生元的摄入,饭后服用消化酶好细菌的数量增多可以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从而阻止有毒成分进入门静脉,当然也可以阻止它们损害肝脏健康。
增加好细菌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服用益生菌;二是服用益生元。
二者各有优势。益生菌的好处相当于直接引入外援,但坏处就是有可能会水土不服,无法在本地驻扎和长久生存(也就是定殖)。
服用益生元的好处是可以增加本地细菌的多样化,类似于给土地施肥。但是前提是本地要有好的种子,否则细菌的种类不会太多。
二者结合使用当然效果会更好。
必须注意的是,好细菌和坏细菌只是通俗的称呼,只是在一般意义下对人体的健康而言的好坏。它们都不是一种或者一类细菌。目前研究中鉴定出来的所谓好细菌或者坏细菌只是人体现有细菌种类中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已经得到认可的益生菌产品品种很有限,但是将来这个数字必定会大幅增加。
一般认为,好细菌和坏细菌是相互拮抗的。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好细菌的增加会导致坏细菌的死亡。死亡的细菌,特别是革兰阴性菌会释放内毒素(LPS,又叫脂多糖)。过多的脂多糖会沿着门静脉进入肝脏,损害肝脏健康。因此,我们认为在初期调理中先把肠道内的坏细菌赶走会比直接添加好细菌的效果要好,而且也更安全。
饭后及时服用消化酶可以尽可能减少食物中蛋白质的抗原性,减轻炎症,这样就会减少免疫反应,也会减轻肝脏的负担。
9.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入
正常细胞的内环境是处于还原态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如果该能力下降,细胞本身的功能也会下降,使细胞产生更多的氧化自由基,导致其DNA发生突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癌变。
肠道上皮细胞的受损会让更多的毒素进入门静脉和肝脏。如果受损是抗氧化力下降导致的,那么增加抗氧化剂就会让细胞更加健康。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具有抗氧化能力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等。其他抗氧化剂包括姜黄素、白藜芦醇、谷胱甘肽、鞣花酸(来自石榴、草莓等)、花青素(来自众多水果、蔬菜)、儿茶酚胺、辅酶Q10、虾青素等。
使用某种抗氧化剂或者几种抗氧化剂联合使用对增加细胞的抗氧化力,稳定细胞膜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必需脂肪酸、锌离子等组分也可以修复肠道黏膜上皮,减少毒素的渗透。
总之,这里列出的每一项都对肠道健康有帮助,并且可以减轻肝脏的毒性损害。如果能够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
完整的肠道上皮是肠-肝轴正常发挥功能的基础,失衡的肠道菌群则会毒害肝脏。修复肠道上皮也有助于肝脏功能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