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加减治愈顽固性泄泻案
“肾者胃之关”,肾胃密切配合,关门得利,水谷运化有常,二便启闭有度,否则关门不利二阴不禁,病于后阴则发为肾泻。
李某,男,24,学生,2021年10月13日初诊。
初诊2021年10月13日
主述:反复稀便3年,加重伴便次增多1月。现病史:患者自述平素卧时贪凉,嗜食冷饮,3年前夏季饮食冰饮后出现大便稀,日4~5行,伴低热,腹痛,反酸,纳食减少,自行服用抗生素后缓解。之后稀便反复发作,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可改善,停药复发。2020年10月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镜示:非萎缩性胃炎。无明显异常未予以治疗。近1月黎明时脐周疼痛,泻后痛减;肠鸣泄泻,日5~6行,遇寒泻重,完谷不化。现为寻求中医系统治疗,特来我科就诊。
现症:黎明时脐周疼痛,泻后痛减;肠鸣泄泻,日6~7行,遇寒或情绪不佳时泄泻加重,完谷不化,矢气频繁;形寒肢冷,形体消瘦,面色㿠白,性欲低下,腰酸畏寒,喜温喜揉,嗳气纳少,寐一般,肢冷难暖;小便清长。舌淡胖嫩有齿痕,舌苔白腻稍厚,脉沉细弱。辅助检查:胃肠镜示非萎缩性胃炎。
西医诊断:泻泄。
中医诊断:泄泻(肝郁脾虚,阳虚寒凝)。
治法:疏肝理脾,温阳散寒,固肠止泻。方剂:自拟神君痛泻加减。
用药:补骨脂15g,肉豆蔻15g,吴茱萸6g,五味子10g,党参15g,茯苓30g,苍术10g,炙甘草6g,炒防风10g,炒白芍30g,炒白术10g,陈皮15g。7剂(每日一剂,早晚煎服)。另嘱患者清淡饮食,忌生冷辛辣刺激等物。
二诊2021年10月20日
服上药后腰畏寒肢冷明显改善;仍黎明前泄泻,脐周疼痛,完谷不化;腰酸明显,矢气频繁;嗳气纳少,寐一般,小便清长;舌体胖大略有齿痕,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①守上①方加熟地黄10g,山茱萸10g。30剂(每日一剂,早晚煎服)。另嘱患者清淡饮食,忌生冷辛辣刺激等物。
三诊2021年11月17日
患者述服上药后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始成形。黎明泄泻好转,偶有受凉后脐周痛,少许不消化食物;纳尚可,寐安;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稍细尚有力。
处方:①守上①方。②参苓白术散加减。用药:党参15g,茯苓30g,白术10g,陈皮10g,芡实30g,炙甘草6g,山药15g,莲子10g,桔梗10g,砂仁(后下)6g,炒薏苡仁15g葛根30g。各7剂(两方交替,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四诊2021年12月1日
药后泄泻基本消失,黎明前泄泻偶作,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症明显好转,舌淡红,苔白稍厚,脉沉有力。
药已对症,处方:①守上①方。②守上②方加藿香10g。各7剂(两方交替,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五诊2022年12月15日
大便成型,每日1行,未见明显不适,食纳可,睡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有力。
改用中成药四神丸加参苓白术散调服2月即可。随诊六个月未复发。
如何体现“胃为肾之关”?
肾泻,又被称之五更泻、鸡鸣泻等,指黎明前鸡鸣时腹痛作泻,泻后则安,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命门火衰的表现,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亦可见于青少年。究其病因病机,《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认为平旦鸡鸣五更时分正是阴寒内盛,阳气萌发之际,为阴中之阳。如果素脾肾阳虚,五更时则更甚。肾阳亏损,不能温煦脾土,纳运失司,清阳不升,清气在下,水谷不分,清浊不别,易生飧泄。
“胃为肾之关”,脾肾阳虚,肾开合无权,又五更阴寒内盛,阳气萌发,属阴中之阳,阳虚更甚,故泻下不止。因此久泻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治宜温肾补脾,涩肠止泻,常以四神丸为基础方,根据临床症状,灵活温肾补脾,固涩止泻。《古今名医方论·卷四》记载四神汤:“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以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子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生则化,久泻自瘳矣。”君臣佐使配伍精妙,共成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之功。
本案中患者初诊时黎明脐周疼痛,泻后痛减;肠鸣泄泻,日6~7行,形寒肢冷,面色㿠白,性欲低下,腰酸畏寒,喜温喜揉,小便清长,为肾阳亏虚之状。泄泻,嗳气纳少,形体消瘦,舌淡胖嫩有齿痕,舌苔白腻稍厚,为脾阳虚的表现,痛泻情绪不佳加重,泄后痛减,加之患者平素焦虑,为肝郁不舒的表现。因此中医诊断为泄泻,辩证为肝郁脾虚,阳虚寒凝。治法为疏肝理脾,温阳散寒,固肠止泻。方剂用自拟神君痛泻汤加减。补骨脂15g,肉豆蔻15g,吴茱萸6g,五味子10g,党参15g,茯苓30g,苍术10g,炙甘草6g,炒防风10g,炒白芍10g,炒白术10g,陈皮15g。此方乃四神汤、四君子汤和痛泻要方加减而来。四神汤温肾补脾,固涩止泻;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痛泻要方舒肝理脾止泻。重点治肾,兼顾肝脾,三脏同调,气化复常,关门得利,中焦得运,共起止泻之功效。
二诊时患者腰畏寒肢冷明显改善,仍腰酸、黎明脐周痛。虽以四神丸温肾助阳止泻,然阳损及阴,阴伤则阳无以生,肾虚而失闭藏,关门不利,泄泻无度。故加用熟地黄和山茱萸以养阴补肾,益精填髓,阴长阳生,阳固阴藏,关门自利,泄泻自止。
三诊考虑患者肾气渐充,胖大齿痕舌乃脾虚湿胜之象,故加用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止泻,两方交替。
四诊服药后泄泻渐止,肾气渐充,关门开合有度,守方继调。
五诊已痊愈,改汤为丸,用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缓补脾肾,强化巩固,预防复发。
【心得体会】
“肾者胃之关”,著名医家张介宾在《类经》注释:“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壮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曰肾者胃之关也。”肾胃密切配合,关门得利,水谷运化有常,二便启闭有度,否则关门不利二阴不禁,病于后阴则发为肾泻。肾泻在临床中很常见,与脾(胃)肾两脏关系密切,倘若单健脾,则土旺而克水;倘若单温肾,则水旺而侮土,难免再伤脾肾之虚阳,难以治愈肾泻,故需脾肾同调。本案以此法取效,启示我们日后临床应谨守病机,抓主症,顾兼症,脾肾同调,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两方交替,圆机活法,方为治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