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法治疗脾虚气滞型胃痞

【基本资料】

梁某,男,时年45岁,于2018年02月06日初诊。

【发病过程】患者自诉3年前开始胃胀胃痛,经常反复发作,一直在我院以中药调理。

首诊证候

症见:患者胃痛、餐后加重,胃胀伴反酸,胃纳尚佳。

查体:舌质淡胖,苔白,脉弦。

辨证论治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痞(脾气虚弱,肝气郁滞)。

治法:益气健脾,疏肝和胃。

处方:予自拟气滞胃痛方加减:木香10g,吴茱萸5g,广山药30g,海螵蛸30g,蒸佛手15g,茯苓15g,麸炒枳壳15g,蒸白术15g,蒸陈皮10g,青皮10g,紫苏梗10g,瓦楞子20g,党参片30g,炒白扁豆15g,炒莱菔子15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8年02月14日

患者诉服上方药后胃胀稍改善,仍胃痛伴反酸,兼有腰痛。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弦。

处方:上方去海螵蛸、蒸陈皮、紫苏梗,加砂仁10g、姜水半夏10g燥湿健脾和胃,具体方药如下:木香10g,吴茱萸5g,广山药30g,茯苓15g,麸炒枳壳15g,蒸佛手15g,蒸白术15g,青皮10g,瓦楞子20g,党参片30g,炒白扁豆15g,炒莱菔子15g,砂仁10g,姜水半夏10g。共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三诊:2018年02月21日

患者诉服上方药后胃胀稍改善,余症同上。

处方:上方去蒸佛手、麸炒枳壳、炒莱菔子、砂仁,加北柴胡15g、醋香附10g。再进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四诊:2018年03月04日

患者诉胃隐痛、餐后加重,胃胀伴反酸,纳佳。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弦。

处方:予木香10g,吴茱萸5g,广山药30g,茯苓15g,醋香附10g,蒸佛手15g,蒸白术15g,青皮10g,党参片30g,北柴胡15g,炒白扁豆15g,焦六神曲20g,砂仁10g,陈皮10g,焦山楂10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五诊:2018年03月14日

患者诉胃胀痛、餐后加重,伴反酸,纳佳。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弦。

处方:予木香10g,吴茱萸5g,广山药30g,茯苓15g,蒸白术15g,瓦楞子20g,党参片30g,炒白扁豆15g,麸炒枳壳15g,蒸佛手15g,砂仁10g,焦六神曲20g,焦山楂10g,北柴胡15g,柿蒂10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六诊:2018年03月25日

患者诉余症同前,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弦数。

处方:予焦六神曲20g,柿蒂10g,砂仁10g,焦山楂10g,麸炒枳壳15g,槟榔20g,党参片30g,瓦楞子20g,茯苓15g,蒸白术15g,姜水半夏10g,青皮10g,广升麻15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七诊:2018年04月18日

患者诉服上方药后胃胀痛明显减轻,现见大便烂,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弦。

处方:予焦六神曲30g,砂仁10g,焦山楂20g,北柴胡15g,木香10g,党参片30g,瓦楞子20g,茯苓15g,蒸白术15g,大腹皮15g,姜水半夏10g,青皮10g,广升麻15g,陈皮10g,高良姜10g,黑顺片15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后随访,患者诉服后随安,未再复诊。

【按语】

本案患者为中年男性,诉胃痛胃胀伴反酸,舌质淡胖,苔白,脉弦,四诊合参,辨证属“脾虚气滞证”。患者久病损伤脾胃,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胃失温养,不通则痛;脾失健运,胃气郁滞,故见胃胀;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故见反酸;舌质淡胖,苔白,脉弦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之象。治法宜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拟方香砂六君子丸加减。方中予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和胃;广山药、白扁豆益气养阴,气阴得复,胃气得降,嘈杂自止;陈皮、枳壳、木香、佛手、青皮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吴茱萸、海螵蛸、瓦楞子疏肝和胃制酸;紫苏梗和胃降逆;莱菔子降气消食除胀。全方共用,可益气健脾,疏肝和胃。该方体现了调和脾胃的同时治肝,能起到预期的疗效。对于肝胃不和之胃痛,用理气药时应注意疏肝不忘和胃,理气还防伤阴,要慎用少用辛燥耗气之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