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不同炮制与剂量临证要点
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采用不同的处方剂量,柴胡可以发挥数种不同的功效。
炮制
古代柴胡生用净制主要以去苗、去芦及去髭洗净为主。随着医学发展逐渐衍生出酒制、醋制、蜜制和鳖血制的方法。
不同炮制方法对于柴胡功效影响差异较大,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生柴胡的抗炎作用优于醋柴胡,醋制后显著降低胆碱酯酶活力而解郁作用最佳,且醋制后较之于生柴胡有更好的抗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作用。
而目前临床中所用之柴胡以北柴胡较多,而伞形科柴胡属下还有一品种谓之竹叶柴胡,以发表散热作用为主,而醋北柴胡疏肝解郁效力较明显。
现代临床最常用的柴胡饮片有生用、醋炙、酒炙三种。一般生用解表退热,升发清阳;蜜制则润,发散作用缓和;醋制则收,长于疏肝解郁;酒制则散,发散升阳更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首次将柴胡分为南柴胡和北柴胡,认为“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的柴胡正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形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
北柴胡为道地药材,又名硬柴胡,质硬而韧不易折断,色微黑而细,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发表散热、疏肝理气、和解少阳之功较强。
南柴胡又名软柴胡,质稍软易折断,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与北柴胡相比功效较弱。竹叶柴胡取自伞形科植物膜缘柴胡的干燥带根全草,因此功效稍弱,但也更为轻清升散,退热之力擅长。
另有色白而大者为银柴胡,属石竹科,专治劳热骨蒸,与柴胡区别较大。
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柴胡用量为3~10g。
现代药理发现,若长期且大量使用柴胡,是有一定的肝脏毒性和致肺纤维化的毒副作用,常表现为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肝炎、黄疸,且多为急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恢复正常。但《伤寒论》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达半斤之多,约现在的124g,说明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柴胡一味,微量则升,中量则柔,大量则散。
一般而言,小剂量(2~6g)主要取升举阳气之功,常用于中气下陷引起的子宫脱垂、久泻脱肛、胃下垂等疾病;中剂量(6~15g)则主要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胁肋疼痛等肝气郁结引起的病症;大剂量(15g以上)则发挥和解少阳,疏散退热作用,且退热效果显著,常用于治疗少阳证之寒热往来、高热不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