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如何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疼痛。疼痛的病因病机甚多,大致可概括为虚、实两类。因实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等,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痛者,属于“不通则痛”;因虚致痛的如气血不足、阴精亏损,使脏腑经络失养而痛者,属于“不荣则痛”。
(1)问疼痛的性质:询问疼痛的性质特点,可辨疼痛的病因和病机。
1)胀痛:指疼痛伴有胀满的感觉。属气滞作痛的特点。
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属瘀血疼痛的特点。
3)走窜痛: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多见于风湿痹证或气滞证。
4)固定痛:指疼痛固定不移。多见于寒湿痹证或血瘀证。
5)冷痛:指疼痛有冷感,喜暖。常见于腰脊、腹等处,属实寒证或阳虚证。
6)灼痛:指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常见于咽喉、脘腹、关节等处,属热证或阴虚火旺证。
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或寒凝气滞
8)隐痛:指疼痛轻微,但绵绵不休。多属虚证。常见于头部、脘腹、腰背等处。
9)掣痛:指疼痛兼有牵掣感,由一处连及他处。多因筋脉失养或邪气阻滞所致。
10)重疼、酸痛:指疼痛兼有沉重的感觉。常见于头部、四肢等处,多由湿阻气机所致。
11)空痛:指疼痛而有空虚的感觉。多因气血精髓空虚,组织器官失养所致。
(2)问疼痛的部位:通过问疼痛的部位,可以测知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
1)头痛:指整个头部某一部分的疼痛。根据头痛部位及经络循行部位可确定头痛属于何经。例如,前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病;头颅或一侧头痛者属于少阳经病等。
2)胸痛:指胸部正中或偏于一侧局部疼痛。多属于心肺病变。例如,胸部憋闷,痛引肩臂为胸痹;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为真心病。
3)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多属肝胆及其经络病变。例如,胁部胀痛,易怒太息为肝郁气滞;胁肋灼痛,面红耳赤为肝胆火盛。
4)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疼痛。寒热、食积、气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致胃脘疼痛。一般进食后疼痛加剧者多属实证,进食后疼痛缓解者多属虚证。
5)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腹部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三部分。一般大腹疼痛喜温喜按,食少便溏者属脾胃虚寒;小腹胀满隐痛,小便频急涩痛者多属膀胱湿热;少腹冷痛拘急可因寒凝肝脉所致。
6)背痛:背痛连及颈部,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脊背痛不可仰视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肩背作痛者多为风寒湿邪阻滞,经气不利所致。7)腰疼:多为肾病。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为肾虚所致。腰背疼痛连下肢,多为经络阻滞所致。腰部突然疼痛,向少腹放射,尿血,多为结石阻滞所致。腰疼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为瘀血所致。
7)腰疼:多为肾病。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为肾虚所致。腰背疼痛连下肢,多为经络阻滞所致。腰部突然疼痛,向少腹放射,尿血,多为结石阻滞所致。腰疼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为瘀血所致。
8)四肢痛:多为风寒湿邪侵袭。如四肢疼痛乏力,多为脾胃虚损。
9)周身疼痛:多属风寒表证或风湿表证。也见于久病卧床者,多因气血亏损,筋脉失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