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时产生的“酸、麻、重、胀”并不等于得气
在传统针灸中,扎针时产生的酸麻重胀,往往被认为是得气的表现。这一点也成为了众多针灸医生施针时遵循的一大宗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扎针时产生的酸麻胀痛真的等于得气吗?
对于扎针产生的疼痛度,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去分析
在我看来,扎针是否疼痛,一般是源于以下两个层面的原因:
第一、在有形层面,可能有这样几点:
1.针的粗细。理论上使用粗针一般比细针要疼一些;
2.进针破皮的速度。一般来说破皮速度快比慢的疼痛度要低。
如果这两个条件一定的前提下,还有几点会对扎针时产生的疼痛度产生影响:
在扎针的时候
① 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沿着针孔渗入皮肤,会产生尖锐的疼痛;② 无意中刺中了小的血管,这个也会产生较强烈的疼痛;③ 刺中了毛孔,这也会产生疼痛。
第二、在无形的层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施针者的态度,或者说是施针者人、针、心合一的程度。
如果施针者可以做到这三者的合一,就算扎粗针患者也会完全没有感觉。
针灸的酸麻胀痛与得气
在传统针灸中,我们经常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得气则有效,不得气则无效。而得气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说是所谓的“酸、麻、重、胀”,甚至有些人描述为“酸、麻、胀、痛”。而我个人的观点是,得气可以和“酸、麻、重、胀”一起出现,但是酸麻重胀的产生不等于得气。为什么呢?
第一,《黄帝内经》中并未阐述过“得气是‘酸、麻、重、胀’或者‘酸、麻、胀、痛’产生的”这一观点。
第二,《黄帝内经》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针刺得气则效如桴鼓,若汤沃雪”。对于“酸、麻、重、胀”很容易做到,但它和效若风吹云,效若汤泼雪,效如桴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有时候可能“得气”和这个感受同步存在了,就被人误认为这种感受就是“得气”了,而我觉得未必,我们在患者没有感觉的状态下依然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疾病。
再者,“酸、麻、重、胀”或者“酸、麻、胀、痛”,这样的感受来源更贴近于“经之所过,主治所及”的二维针灸治疗层面。它是构建在延经络传导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下的,有其临床意义,但并非是包含一切的。
在现在的针灸体系下,对于针具的选择,我们偏向于使用细针,但不局限于使用细针。我们更多的是“以有形对有形,以无形对无形”,这样的理念进行针具的选择。
比如说人有三宝,“精、气、神”,“精”的层面偏于有形物质的层面,而“气”介于有无之间,它是沟通“精”与“神”的桥梁,而“神”是完全无形的。所以,当我们想调“气”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患者在有无之间的感受中去调整,而在调“神”的层面,我们追求患者没有感觉。所以,在我们的针灸体系中追求的是,在我们扎针的时候,尽可能不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感受,也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