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之道
为医出言当谨慎
无相当学识,又复信口雌黄,攻讦同道而不负责任。永远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越是干瘪的稻穗,越是高昂头颅,越是饱满的,却反而弯下了腰。
一个医家不仅要技术精良,而且要有修养,特别是医疗活动中与人交流的审慎功夫。
前贤曰:“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
“医家十要”云:“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明·陈实功)。
讲的都是医家要练就谦恭谨慎的修养功夫。
医史上有几个反面例子颇有教育意义,当事人俱为名噪一时的大家,因为出言不慎,轻则陷于尴尬的窘境,重则自取其辱,读来令人感慨。
侮慢惹恼祝味菊
1929年,沪上一位徐姓富商的次子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病人哥哥曾向名医祝味菊“祝附子”学医,
“因常问道于余,对于余之学说,影响稍深”(祝味菊语)。
“于是延余往诊,则高热两旬不退,神昏谵妄,前医佥谓热入心包,主用清宫(汤)。”祝氏心知其非,书以姜附、麻桂之方,服后诸恙依然。
徐氏慌乱之余,又延沪上名医某某等会诊,皆认为祝味菊用姜附热药之误。且笔之于方案,谓“邪入心包,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称祝氏把病治坏了。
徐姓富商慌了手脚,“怨尤群集其子”,“其子惶惶然趋车”找到祝味菊讨教,二人遂赴其宅。
刚入门,“某医方蹒跚下楼,相遇于楼次”,祝味菊“因恭叩之曰:‘病者何如?’
某医口衔雪茄翘指仰首而言曰:‘休矣。’
岸然扬长而去,其一股傲慢不逊、老气横秋之态,令人忿懑难受。”
祝味菊“忍气”认真审证处方,仍用原方,“无更只字,连服两帖,不分昼夜进之”,服药后,“汗出热减,神静而得安寐矣”,病入坦途而愈,祝味菊则留下那位名医的处方批语。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
时值“三一七”中医抗争大会召开,称祝氏“误投辛燥,法在不救”的那位名医“方高据主席团”。祝氏当场发难:
“有地位之名医,一无相当学识,又复信口雌黄,攻讦同道而不负责任,吾侪当若何处置之?”并“袖出某医药方”,欲揭发前事。
幸亏主持者“知事不妙”,告以:“今日为中医一致对外之际,请阁下顾全大局,勿以此授人话柄。”
其他道友亦“从中调停,设筵于大加利(饭馆)”。某某两医,不得不强颜谢罪:“事出误会,愿阁下勿介意焉。”
祝氏“一笑置之”。
此事详载于《伤寒质难》(为双引号内加粗字体)。平心而论,这位沪上名医声名不小,从其“口衔雪茄”,能“高据主席团”情事揣测,不难知为何人,这里就为“尊者讳”不提其名了。不说他与祝氏医道孰高孰低,即其轻言祝氏“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己见其“轻侮傲慢”同道了,终至自取其辱,强颜谢罪,堪为医戒。
从医者不要轻易诋毁和点评同行,是最基本的行业底线。
名医相处之道
沪上名医陈道隆每日诊病一二百号,但对后辈从不颐指气使,而是热情扶持,全力提携。有一年,某纱厂老板的家庭教师病倒,因贫困请不起名医,请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王正公。老板知道后,恐病情有误,另请了名医陈道隆,陈为病人诊脉后,正要开方,忽见桌旁有一张己经开好的方子,遂问:这方子是谁开的?
当被告知实情后,他喜形于色的说:“好,后生可畏,就照他的方子服药,管保会好。”同时退出诊费16块大洋。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药,真就好了。
事后,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陈道隆赞赏,颇为感动,特意与病人一起登门致谢,成为医林一段美谈。像陈道隆这样诚恳对待同道,提携后学,医史上屡见不鲜,显示了一个名医的谦和胸怀,堪称医林楷模。自古文人相轻,医界中也有人动则“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但这只是个别俗医所为。大医精诚,名医对于同道,多是以诚相待,谦和谨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明·陈实功“医家十要”云:
“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与人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弘扬了同道相处的谦诚信条,展示了医家之间应有的道德胸襟,医史上曾留下许多同行相钦的轶事传闻。
一、同事者揄扬之
1944年,施今墨到天津为巨富金某治病。察之脉细缓无力,舌淡少苔,自述四肢无力,食不甘味。施诊为气虚之证,议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金递上天津名医陈方舟的相同处方,告之无效,请求换方。施遂另开一方:鬼益、杨抱、松腴、国老,嘱连服20剂。后金某病愈,登门致谢,并有贬陈之意。施推回礼品,对金说:我不过替陈先生抄了一遍药方罢了。鬼益是人参别名,杨抱是白术别名,松腴是茯苓别名,国老是甘草的别名。金某愕然。
蒲辅周悬壶成都时,有梓潼富家黄某病重,星夜迎他赴诊。此前已延另一名医郭代兴诊治。郭断为阳明腑实,议用攻下。但富家畏芒硝大黄如虎狼,不敢服药,单等蒲老决断。蒲看过病后,细加推敲,认为郭氏诊治无误。他说:“方药对证,何必犹豫彷徨,如昨日进药,今日病已解大半。如此兴师动众,真是枉费人力。”病家经此解说,服药尽剂而愈。
事隔多年,蒲老犹常提及此事教育后人,“不要掩人之美,夺人之功。”
二、不及者荐拔之
顾筱岩(1892-1968年),出生于疡医世家,沪上十大名医之一。以擅治疔疮、乳痈名满沪上,每日门诊竟有三四百人。先生医名既盛,多有求入门下学徒者,他都着意栽培。学生满徒之时,先生都亲自赶到学生诊所,为其举办隆重的满师酒,挂上亲笔书写的“顾筱岩门人”招牌,并向大家打招呼:
“我的学生某某已经满师,今后这儿附近如患外科病,不必找我,我的学生和我一样看得好。”
遇到病号来自学生门诊附近者,常介绍到其处就医。学生碰到疑难病症来求教时,先生热情指点。这样先生可能减少了业务收入,但方便了病家,提携了后学。先生的弟子沈楚翘、顾伯平、徐精良、顾伯棠、杨川祥、顾伯华等,皆在上海各大医院以疡医著称,学生们到耄耋之年仍念念不忘他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