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排出病邪的方式


邪气的性质决定排泄的方式。自然界存在风,寒,暑,湿,燥,火等不同的邪气,而我们人体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邪气,比如说痰浊,水饮,瘀血等,不同的邪气排病反应是不同的。

一般风邪的排病反应是打喷嚏,流鼻涕,发热以及身体酸痛,痒,麻,胀的感觉。寒邪的话,脏腑寒邪较重的病人,象四肢的痿、痹等证,服药后可出现全身怕冷,觉得病似加重,觉得有冷气往外冒,出冷汗。湿邪一般胶滞于全身的经络和上中下三焦,表现为肢体的沉重,甚至水肿,所以在排出湿邪的时候,湿邪移于手足,手足除有酸麻痛胀痒等感觉以外,还会起水泡,发湿疹,甚至蜕皮。有的患者全身出黏汗。

这些就是湿邪排出体外的反应。我和大家讲一个病案。因为厦门地区气候非常的湿热,象湿疹一类的皮肤病非常高发,这类病人我看得较多。有一个老头来就诊的时候,患湿疹已经三年了,我就给他开了一些药,后来他吃了一周感觉不错,他来复诊的时候我又给他开了大概十天的药,之后我就去马来西亚讲学去了。

等我回来以后他告诉我,治疗到第十天的时候,全身发了很多疹子,挠破以后还会出水,非常的痒。当时无法联系到我,所以无法向我咨询。不过虽然出现了这些状况,他没有停药,坚持吃,一两天过后,疹子逐渐褪去,他的病也好了一大半。

火邪主要是通过斑疹,痒,肿痛,发热,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体外。对一些感冒发热的病人,我很喜欢用的一个处方就是升降散,通常服用这个药物以后,腹泻几下,病情会得到明显的缓解,烧也会退下来。

这主要是通过腹泻把火热之邪排出体外,我们中医的术语叫做釜底抽薪,所以通常在开这剂药之后我都会叮嘱病人一句,这个药吃了有可能会拉肚子,不要害怕紧张,通常拉了几次肚子发热会马上平息下来。还有一个就是痰邪,痰湿邪气主要是通过大量咳痰,无明显诱因的尿频,腹泻,大量排汗等方式排出体外,火功开锁理疗术提示瘀血排出体外的方式是皮下瘀斑,便血,咳血,还有月经等。

如果瘀血是阻滞于经络的话,病人会出现腰部痛如折,或者体表出现酸,热,麻,胀,痒如虫爬,或者腕部出现不自觉地跳动,抽搐。这是元气运行旺盛,在打通瘀滞的经络时出现的必然反映。最后是燥邪,燥邪排出体外的方式有舌红、面红,大便黑臭等反应,我在临床上见得不是很多。邪气的性质也会影响到排病反应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说风性轻极易排出体外,而湿性黏排出最慢,寒邪藏于肌肉,相对湿邪又会慢一些,痰邪排出体外最慢。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同的邪气性质排出体外的方式不一样。

三、排病反应与药物不良反应(含过敏反应)的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英文是ADRS,它是指常用量条件下,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的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还有继发反应等。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A型、B型两种。A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的,它的特点是可以预测的,与剂量有关的,发生率比较高,死亡率比较低。A型不良反应通常在药物说明上都有注明。B型药物作用是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很低,一旦发生后,死亡率很高,所以我们对这种药物不良反应要很关注。很多网友或民众,会认为我们中医治疗非常安全,没有什么副作用。实际上中药在治疗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比如说川乌、草乌、附子引起的乌头碱中毒,还有蜈蚣,水蛭等虫类药和青风藤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还有关木通,青木香等药物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引起的肾损害,还有朱砂、铅丹等引起的重金属中毒,还有斑蝥,马钱子,砒霜等引起的中毒反应,所以中药也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除了对有毒药物在适应证、剂量和疗程方面使用不当外,不能辨证用药是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因为我们中医非常讲究一个辨证论治。比如现在大家的经济水平明显的提高,都会买些补品,但是有些人是适宜补的,有些人是不适宜补的,所以我们在进补的时候也要辨证的进补,如果不辨证,比如不能进补的,阳气比较亢旺的人,你给他吃高丽参,反而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机体的排病反应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但是有时也难以截然分开。以下的几点有助于二者的区分:

首先是排病反应是机体的良性调整反应,无论反应如何强烈,大多数时候感觉还是很舒服的,患者的精神和身体的状态良好。

比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强烈的腹泻,但是腹泻以后患者觉得周身舒适,胃口大开。又比如关节冒凉风,随着排病反应越排越舒服,关节也随之温暖。

我的一个女性患者,体内瘀血很重,吃了中药以后,排出的经血颜色很深,大概排了20天左右才停止,不过她在排瘀血块的时候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反而觉得身体很畅快,这就是典型的排病反应。而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多或少都会对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起死亡,所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时候患者会感觉很难受,精神或身体会产生诸多不适,比如说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腹泻,在泄后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其次,排病反应通常在机体驱除邪气以后会停止,即使在服药期间也是如此,而药物不良反应只要药物不中断,情况就会一直持续不会终止。比如先前说到的湿疹的排病反应,在治疗期间疹子发得很多,如果是排病反应的话,三四天以后,身上的湿疹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但如果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只要你不停药,疹子就不会退去甚至会加重。这是鉴别两者的一个方法。要明确的区分两者我们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中医临床上,鉴于排病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有时难以截然区分,因此我们要注意:首先,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了反应,我们要密切的观察监测,看看是药物不良反应还是排病反应。

因为有的时候药物不良反应和排病反应不是一时能认得清楚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区分开来。

如果最后确认是排病反应的话,我们不能压制,反而应当因势利导,协助机体驱除病邪,但是如果是药物不良反应的话,需要积极的处理,要停药,并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治疗。其次就是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反应,患者难以耐受,或对身体出现了较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我们都应当首先考虑是药物不良反应,要积极地救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