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动态诊疗思路
1
调气津,安五脏
气血津液的盛衰、输布直接关系到肺结节的形成与消散。肺结节初始形成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舌象、脉象亦如常人,或可为痰湿质、气郁质等偏颇体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孤立性微小的纯磨玻璃结节(直径<5 mm)。
此期治宜调气、行津、散结,调节全身状态,纠正偏颇体质,恢复机体气血津液运行,增加机体自愈能力,分散抟结之痰瘀,阻止结节形成和进展。
临证用自拟方调气化痰汤加减,方由枳壳15 g、桔梗12 g、法半夏12 g、陈皮12 g、茯苓15 g、郁金15 g、炙甘草3 g组成。若合并焦虑等异常情绪,常加柴胡、香附等进一步调节肝之疏泄;若伴睡眠障碍,加酸枣仁、远志、合欢花、百合等宁心安神助眠。
气血津液失调贯穿肺结节整个病程,与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故该法不仅可用于肺结节的初始形成期改变结节生长环境而使其不生或自消,亦可于肺结节治疗的全程与他法联合使用,以阻止肺结节的进展和新生。
2
开玄府,通气血
肺结节形成后会影响玄府功能,进一步加重局部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形成气滞津停血瘀的病理状态。结节生长早期,患者亦多无明显症状,或可短暂出现咳嗽、胸闷气急、咳痰不易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舌红苔白,脉弦滑或涩。影像学检查常为多发性的微小纯磨玻璃结节或低度恶性概率的混合磨玻璃小结节(直径5~10 mm)。
此期虽有痰瘀聚集于局部,但以气血津液失调及玄府郁闭为本,治宜开玄通气津、化痰散结滞,恢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气血津液的异常停滞,因势利导排出痰瘀等产物,阻止已形成的结节进展及新发结节的出现。
临证用自拟方开玄通郁汤加减,方由炙麻黄10 g、苦杏仁10 g、紫苏叶15~20 g、桔梗12 g、枳壳15 g、法半夏12 g、化橘红12 g、前胡15 g、炙甘草3 g组成。若挟风寒束肺,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舌红苔白、脉浮紧,常加荆芥、防风、辛夷等辛温宣肺之品以增加开玄府之力;若兼风热犯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流黄浊涕,舌红苔黄、脉浮数,加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疏风开玄。
此法主要用于肺结节结-癌转化低风险期,此时病较轻浅,结节成而未坚,多以开玄行气散结或化痰散结为主。亦可用于肺结节形成的其他各阶段,特别是病程中出现胸闷胸痛、胁肋胀痛等气机郁闭表现时,均可联合此法,以宣肺开玄,疏调全身气机,遏制已形成的结节进展及新发结节的出现。
3
透窠囊,散结滞
肺结节为有形之邪积聚肺部,痰瘀是其发生发展的核心。肺结节进一步进展,症见咳嗽咳痰、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影像学表现为中低度恶性概率、密度不高的混合磨玻璃小结节;或痰瘀胶着、凝滞深伏,结节进一步增大、密度变高,症见胸部隐痛不适、舌暗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迂曲紫暗、脉涩等,影像学表现为中度恶性概率的混合磨玻璃结节。
此期结节增大,或已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治疗重在散结治标,以化瘀消痰、通络透囊为关键,常在化痰活血散结的基础上加入软坚搜剔散结之药。
临证用自拟方透囊散结汤加减,方由黄芪30 g、鳖甲12 g、僵蚕12 g、蜈蚣1条、全蝎2 g、莪术10 g、浙贝母12 g、夏枯草15 g、甘草3 g组成。
临证时根据气滞痰浊血瘀的不同程度而灵活加减:
若肺气郁滞重,症见咳嗽气急、胸闷憋气,加枳壳、桔梗、枳实、瓜蒌皮等宽胸理气、恢复肺之宣肃功能;
若肝气郁结重,症见情志焦虑抑郁或急躁、善太息,加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理气、恢复肝之疏泄功能;
若痰热重,症见咳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加金荞麦、制胆南星、竹茹等药或联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方以清热化痰;
若血虚血瘀,症见乏力、面色无华,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涩重按无力,加当归、丹参养血活血;
若血瘀伴血热,症见五心烦热、夜间明显,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加牡丹皮、赤芍等凉血活血;
若结节日久,加土鳖虫、地龙、穿山甲等增强搜剔之力。
此法主要用于痰瘀并存且凝结难化的肺结节结-癌转化中风险期。此期病较深入,故常化痰、祛瘀、软坚、搜剔等多法联用,直捣病灶以期减小或消除肺结节,亦可联合他法运用于肺结节的治疗全程。
4
扶正气,防癌毒
痰瘀久伏,蕴久化毒,毒邪日盛,正气渐衰,当高度警惕由结转癌甚至癌变扩散。此时患者邪盛及正虚表现更加突出,可见咳嗽、咳痰、胸痛等痰瘀表现及疲乏明显、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正虚表现,影像学常表现为直径10 mm以上的结节,或虽为小结节,但实性成分逐渐增多,伴见形状不规则、分叶毛刺、增长速度快等特征。
此阶段宜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扶正解毒并行,治以解毒防癌、补虚扶正。
临证用自拟方参芪扶正解毒方加减,方由人参10 g、黄芪30 g、浙贝母12 g、夏枯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龙葵12 g、炙甘草3 g组成。
此法主要用于结-癌转化高风险期,此期正邪交争剧烈,应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根据气血津液及脏腑的正虚情况而灵活加减:
对于老年体弱,伴见气喘、气短、耳鸣、腰酸等症,舌淡,尺脉沉缓或细弱,属肾气亏虚者,常合用肾气丸类方加减,药如熟地黄、生地黄、山萸肉、杜仲、补骨脂、蛤蚧粉等以补肾纳气、金水相生;
若患者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舌红、苔薄微黄、欠润,脉细数,属气阴两虚者,常合用生脉饮加减,易人参为西洋参或太子参,并加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天花粉、百合等益气养阴;
若症见畏寒明显、喜热饮、痰白质稀、小便清长,舌淡或嫩红、舌苔白多津,脉沉缓等,属阳气亏虚者,常合用保元汤、苓姜术桂汤等加减,药用桂枝、肉桂、炮附片、干姜等温阳化痰;
若毒邪盛,可灵活选用山慈菇、三叶青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受气血津液运行、脏腑相互关系的影响,肺结节病机随着病程的进展呈动态变化。临证时要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精准把握病机的动态演变而治,进而形成了“调气津、开玄府、透窠囊、防癌毒”的动态诊疗思路。上述四法既可单独使用,亦可多法联用,或序贯使用,可为肺结节中医辨治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