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俞穴与腹部募穴是一对“好搭档”
俞募穴,属特定要穴,是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俞穴皆分布于背部脊柱两侧,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线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故称背俞。募穴皆分布于胸腹部,指其位置与脏腑相近,是脏腑经络之气汇聚之处,因居腹部者多,故习惯称之为腹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俞募穴诊治疾病,收效甚佳。
一、内脏疾病 切俞募诊俞募穴不仅可用于治疗疾病,而且是中医“四诊”中切诊的内容之一。很多内脏疾病,可以通过切触俞募而定性定位,在临床上经常与四诊结合诊断疾病,有的仅凭患者主诉病位,结合切俞诊募,即可获得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 案例1
郭××,女,45岁。患腰痛半年,伴腰痿乏力等症,无外伤史。半年来,腰痛绵绵,劳累和夜间加重,偶有自汗,屡药不效,经人介绍来行针灸按摩。症见:面目虚浮,头发无华,间有白发,舌淡苔白,脉沉细。两侧京门穴下均可触及1×1厘米大小之圆形结聚物,压痛明显,脊柱腰骶两侧僵硬,压则酸痛,肾俞穴下尤甚。诊断:肾虚腰痛。治以肾之募俞,宜用重补法,取肾之俞穴肾俞(双),肾之募穴京门(双)。治法
先行腰背部按摩以疏筋活络,同时触压穴位以扪切结聚物之深浅,后根据肾俞和京门穴下触诊结聚物之深浅刺针,施捻转补法(注意勿刺入腹腔)。肾俞针上拔罐,京门穴针后拔罐,用闪火法。
图片来自大家中医app,下同
间日一次,如此治五次,腰痛大减。为加强疗效,并服壮腰健肾丸,以补其虚。
二、内伤治募 外感取俞
李东垣先生在《脾胃论》中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穴以除之。”“凡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治在背之各脏俞穴。”根据先贤经验,临床上常遵“内伤治募,外感取俞”的原则,疗效甚好。现选一病例简介如下:
- 案例2
患者赵××,女,27岁,农民。于1983年2月17日因呕逆七天,服中西药无效前来就诊。症见:呃声连续,表情痛苦,胸胁胀痛,痛无定处,饮食减少,恶心口苦,并有轻度头目眩晕。腹部触诊未见异常,切按期门觉有条索样物,隐然指下,背部肝俞、胃俞均有明显压痛,舌苔白腻,脉弦滑。追其原因,有情志不畅史。诊为:肝郁气滞痰阻之呃逆。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治法
针刺膻中、中脘、期门(双)、内关穴(双),同时给予中药旋覆代赭汤去人参加陈皮、竹茹、茯苓、郁金、川楝子,水煎服。
每日针治一次,经针三次,服药二剂后,呃逆再未发作而痊愈。
三、沉疴痼疾 俞募两求临床常可遇到患病时间长,治疗效果慢,病人痛苦大的“沉疴痼疾”,如慢性腰痛、胃痛等,对这些疾病,取俞募穴配合,施长期强烈刺激的方法,疗效较为满意。如:
- 案例3
患者李××,男,38岁。患胃脘痛已五年,经用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近两月来胃痛加重,于1982年11月20日来诊。症见:面色萎黄,体倦无力,胃脘胀痛,痛处喜按,得温痛减,食少纳呆,嗳气吞酸,舌淡苔白,脉弦细,切压章门,觉痛连心下,重压胃俞,胃痛减轻。诊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之胃痛,近因感寒而加重,治宜补脾和胃,温中散寒。为取速效,应施以重补法。故采用治法
胃俞透脾俞(双),中脘透上脘,穴位埋线,二十天一次。
另灸章门(双),针补足三里(双)、内关(双),隔日一次。嘱其注意饮食调养以配合洽疗。
经埋线两次,针灸十五次后,胃痛消失,余症悉减,饮食增加。为巩固疗效,给予黄芪建中汤内服以善其后。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俞募穴之所以具有良好的临床效应,是因为这两组特定要穴,在解剖上大都对应脏腑,在生理上其气相通,在病理上每有阳性反应,在诊断上具有参考价值,在治疗上既有其特殊性,又可相互配合。同时由于俞募穴固有的局部、邻近和全身主治性能,所以治疗范围很广,治疗效应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