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温病的几个关键问题
谈谈温病临床立法用药的规律和治疗经验,供同道们参考。
一、病邪在卫切忌寒凉滋腻
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轻邪浅,只宜辛凉清解,宣郁清热,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肺恢复其宣降功能,津液得以布散,自然微汗出而愈,此即“在卫汗之”之意。
在教学中一定要跟学生讲清在卫的“辛凉清解”,绝不是发汗解表;要讲清温病忌汗的道理,以区别于伤寒。并举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所列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既无辛凉解表之文,亦无解表之意。
温病卫分证属肺经郁热证。“火郁当发”,故与治火热证不同。治疗应注意宣郁达邪,不可寒凉滋腻。寒凉使气机闭塞,郁不开则热不能清,常可使邪气内逼深入。用药仅取辛凉轻清透泄之味,配入少量辛温之品而成辛凉清解之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淡豆豉、桔梗、杏仁、前胡、枇杷叶、芦根、蝉蜕等轻清举上,即叶氏所谓“上者上之也”。即使用辛凉清解,药量也不可过重。
曾治一老妪,年近八旬,时值春令,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咳嗽痰鸣,其女儿为某医院中医大夫,开始即用抗生素,热势不退,继以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各一两,重剂辛凉清解之方。病人服后,不仅热势不减,竟大便稀水,神志不清,周身浮肿。前来邀诊:舌白苔腻质红,脉弦数而沉涩。此因过服寒凉,热遏于内,肺气不宣,肃降失职,咳喘因作,寒凉戕伤脾阳,三焦不畅,泄泻如水。当温散寒凝,宣畅气机,令内闭之邪仍从肺卫而解,用宣阳化湿疏解之法。方为荆芥炭、苏叶、茯苓、葛根、黄连各10g,灶心土30g,防风6g。一剂神清泄止,二剂遍体小汗出,肿消而愈。
此温病初起,虽银花、连翘用量过大,也会遏制气机。
气机闭塞,三焦受阻,邪热下趋于肠,则大便稀水。热邪无外达之机,郁热内扰,神志不清。三焦不畅,周身浮肿因作。治疗首先应宣阳气,开寒凝以畅气机,药如荆芥炭、防风、苏叶之类;升阳气且清肠热,药如葛根、黄连;培中宫以利湿邪,药如灶心土、茯苓之类。寒凝开,阳气宣,气机畅,自然可微汗出而愈。
据我们临床观察,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若过早用苦寒如黄连、黄芩之类,多致肠热下利。苦寒之味,直趋下行,引热入肠,因来势急迫,邪热尚未与肠中糟粕相结成实,而就迫津液与糟粕同下,其泄下急迫,且肛门有灼热感。
遇此多按肠热下利,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之。若误用甘寒滋腻,如生地黄、麦冬、玄参之类,多致热势不退,或高热成低热久留不退之证。
余曾治一女孩,11岁,时值春月,因天气突变,衣服未及增减,感邪致病。初起发热恶寒,咳嗽咽痛,胸闷苔腻,前医按温热夹湿。药用银花、连翘、荆芥、藿香、杏仁、大青叶、板蓝根、玄参、麦冬。服后低热不退,一周后邀余诊视时,见苔腻浮罩略黄,脉弦滑略数。此风温兼湿,误投寒凉滋腻,湿邪不化,郁热益炽,且有内传入气之势,当宣气机、化湿浊,希热邪仍从卫分而解,原方去大青叶、板蓝根、麦冬、玄参,加淡豆豉、炒山栀、苏叶梗、茅根、芦根。服两剂后,身热即退尽。临床每遇小儿发热咳嗽属邪在肺卫之证,按此法常一两剂药即愈。细思治卫分证强调不可寒凉滋腻之语,完全是从肺卫的生理功能、证候特点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与叶氏“上者上之也”,吴鞠通“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的论述是一致的。肺在上,用药必须轻清,方能使药达病所,且取辛凉微苦之味,使肺复其宣降之能,则郁开热清而愈。卫分证病轻邪浅,苦寒滋腻,均使气机涩滞,邪不得外透。若兼湿浊,湿遇寒凉凝涩不行,日久将成湿热裹结之势。
二、祛湿定要宣畅三焦
治疗湿热病要懂得分解湿热之理。据临床观察,不仅温病,就是杂病中夹湿者也较多,究其原因有三:
①空气潮湿,温邪中兼有湿浊,此即外湿。
②由于人们饮食中多食肥甘厚味,油腻食物,易于生湿。
③素体脾胃虚弱,脾不运湿,致湿浊内停。
后两种情况,即使感受温热之邪,亦多成温热兼湿之证,若湿热不解,日久湿阻热郁,即成湿温病。湿为阴邪,其性黏腻而重浊,最易阻滞气机。三焦为水道,湿邪必沿三焦水道而下行,所以湿邪停滞必阻滞于三焦之中。三焦受阻,气机不畅,湿浊外达之路不通,则湿必不去。宣畅三焦气机,是祛除湿邪的根本方法。在治疗湿热病时,抓住恢复三焦气化功能以畅三焦,使湿去热孤而达到分解湿热邪气的目的。
上焦湿热,以肺气受阻,宣发肃降失常为特征。
- 用药从三方面着手
①辛微温芳香,化湿浊以利肺之宣降,肺得宣降则湿浊可布散而消,药如苏叶、藿香叶、佩兰叶、大豆黄卷、淡豆豉、白芷、香薷等味。②宣降肺气,以布化湿邪,药如杏仁、前胡、桔梗、枇杷叶等味,以助肺之宣降。③用渗下之味,疏通下源,以利肺之宣降。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乃水之下源,下源通利,肺气易于肃降,药用滑石、通草、芦根、冬瓜皮、茯苓皮等。
湿郁中焦,以脾胃升降受阻为主要特征。治疗重在开湿郁、降胃气、升脾阳,以运化湿浊。
- 用药亦从三方面着手
①芳香化湿,以利脾升胃降,药如藿香、佩兰、苏梗,湿化则中焦气机可宣畅。②辛苦温开郁燥湿行气,药如半夏、陈皮、白蔻仁、草豆蔻、厚朴、大腹皮,并以升降散、木香、檀香、降香之类以宣畅中焦气机。③加消食导滞之味,药如保和丸、鸡内金、焦三仙之类。
因湿阻,中焦受困,运化失常,必有食滞内停,食滞内停复阻气机,则湿更不得运。因此,祛湿可化滞,消导有利祛湿。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其气机运动是脾升胃降,二者互相影响。用药着重降胃,胃降浊气下行,有助于脾气之上升。据我临床观察,降胃较升脾见效更快。湿热蕴郁下焦,以淡渗、导浊为主。湿阻膀胱,用淡渗利湿之剂加开宣肺气之味,亦开上源、利膀胱并用之法,药如茯苓皮、泽泻、通草、滑石、芦根、冬瓜皮之类,并加杏仁、前胡、枇杷叶等。湿滞大肠,以宣清导浊为主,兼以化滞。药如晚蚕砂、皂荚子、莱菔子、茯苓、猪苓、炒枳壳、槟榔、焦三仙之类。因湿阻三焦,常呈弥漫之势,用药宜三焦兼顾。如治疗一低热病人,因湿阻热郁,用宣畅三焦气机方法,使湿去热清而愈。
- 病案举例
朱某,男,22岁,某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84年11月19日初诊。自述:发热治疗不愈,转为低热(37.8℃左右),病已三月余。前用西药不效,改请某中医治疗。其谓低热,投青蒿鳖甲汤,并遍服甘寒育阴、甘温益气之剂,但低热始终未退。诊时:见身着两件毛衣、羽绒服,状甚畏寒。舌白苔腻根厚,两脉濡滑,沉取弦细,身重恶寒,头面汗出,因过服滋腻之品,阻滞气机,湿无出路,热不得清,渐呈湿热蕴郁之势。当以芳香化湿方法宣畅三焦,湿去则热自清矣,饮食寒暖皆当小心。
处方
佩兰(后下)、藿香梗(后下)、淡豆豉、杏仁、焦三仙、冬瓜皮各10g,郁金、炒山栀、前胡、竹茹各6g,服六剂,并注意忌寒凉、油腻食物。
二诊(11月26日):低热渐减,舌红起刺,苔薄白而腻,两脉弦细滑数,心烦急躁梦多,皆热郁之象,仍用宣郁清热化湿方法。
处方
僵蚕、苏子、莱菔子、黄芩、焦三仙、槟榔各10g,蝉蜕、片姜黄、白芥子、黄连各6g,六剂,药煎后凉服。
此案用化湿法宣畅三焦,使湿去热孤,孤立之热清之尤易。
三、清营透热必宣畅气机
热邪入营,病情深重。营分证具有三个特点:营热炽盛,营阴重伤,气机阻滞,入营之热不得外达。在治疗中能抓住营分三个特点,用药亦从上三个方面着手:
①清营分之热以凉血,药用咸寒苦寒之味,如犀角(水牛角代)(或水牛角、广角)、羚羊角、黄连、连翘壳、莲子心、玄参之类。
②滋养营阴以清营热,药以甘寒为主,如生地黄、麦冬、玄参、石斛、花粉、西洋参之类。
③宣展气机以开营热外达之路而透热转气。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透热转气是营分证治疗中宣畅气机的方法。
“在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很多,如服药不当、饮食积滞、痰热内停、燥屎内结、瘀血内阻等。在治疗时,当于方中加入消导、化痰、通下、行瘀等药物,使气机畅达,导营热外透,均属透热转气之法。”临证中,若忽视了透热转气,治疗较难。所以要认真分析热邪入营的原因,根据病程的长短、气机阻滞的部位、阴伤的程度,以决定选药的准确性。
如治疗北京名画家王雪涛之重证昏迷案,病人年逾古稀,阴液重伤,以大量甘寒濡润之品,养阴增液,即王孟英谓:“阴气枯竭,甘寒濡润,不厌其多。”并以前胡、杏仁开宣肺气,以畅气机。肺得宣降,气机通畅,营热可外透而解,服后病人神志转清。由于饮食不慎,食复而重陷昏迷,分析其阴伤又有热陷心包,在甘寒育阴之外,又加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并加和胃化滞之品,宣畅气机,开营热外达之路。服后舌绛有津,薄苔渐布,神志转清,乃营热外透之象。
据临床观察,在治疗营分证时,总是注意宣畅气机,尤其注意开宣肺气,常以前胡、杏仁、荆芥炭、防风等宣气机以导热邪外透。并由此可理解常用栀子豉汤、升降散之类的含意。营分证只有在内窍郁闭而出现神昏谵语时,才选用三宝以清心开窍,且用量不宜过重,防其凝涩阻滞气机。
四、始终注意饮食宜忌
治病始终强调注意饮食宜忌,并要求病人注意适当运动,以助体内气机之宣畅和药力之行散,治疗温病尤其如此。其饮食宜忌,归纳为下列几点:
①温病初起,邪在肺卫,饮食宜限量,且以清淡为好,忌食高能量的食品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如鱼、肉、蛋、奶及黏腻、油炸的食物,小儿尤其要注意。因为小儿或素来脾胃虚弱之人,消化不佳,食滞中阻,气机不畅,热邪最易内陷,或入营而成昏厥之变,或结于胃肠而成腑实之证。而高能量的食品多能助热,给治疗造成困难。
②邪在气营,或素来阴虚之人,除禁食上述食物外,辛辣油腻、味厚皆忌。
葱、韭菜、蒜苗、茴香、香椿、生姜、辣椒、咖喱等均不宜食,因为辛辣之品,伤阴助热,使病情加重,或内窜营血,迫血外涌成动血之证。
③湿热病的治疗中,强调以化湿为急务,凡有碍于化湿者皆当禁忌。
禁食寒凉食物:因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寒凉入胃,戕伤中阳,湿不易化,甚则呈寒凝冰伏之势。遇此告诫病人,一切寒凉(包括水果之类)皆忌。禁食甜腻食物:甜味食品多入脾,湿热病中,脾运失健,湿邪困阻脾阳,多食甜物,内困于脾,脾气不运,湿日增重,治之更难,此即“湿自内生”。禁食油腻厚味:湿热病治疗,要注意宣畅三焦气机,油腻厚味,不易消化,多停滞于中焦,阻滞气机,湿不得化,郁热日重,湿阻热郁,治之更难。禁食一切硬的、有渣的食物:湿温病(如肠伤寒),硬的、有渣的食物会导致肠穿孔。湿温病人饮食以米粥为好,且应限量,以正常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为好。
④瘥后要少食静养,以防食复。
正如庞安常所说:“凡病瘥后,先进清米粥,次进糜粥,亦须少与之,切勿过食也,至于酒肉,尤当禁忌,若有不慎,便复发热,名曰食复。”由于治疗立足透邪,注意饮食宜忌和运动,用药轻灵,辄取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