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病在”血分”还是在”气分”?

十二经脉、六经刚好是气分、血分相互配对。太阳-少阴:心、小肠-血分;肾、膀胱-气分;阳明-太阴:脾、胃-血分;肺、大肠-气分;少阳-厥阴:肝、胆-血分;心包、三焦-气分。人体系统与人体循环从气分与血分来理解。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一、人体的中心。

心主血,心包(命门)主气。气、血各有所重,又相互沟通、接济。心统血管系统营于周身;心包统膜网系统营于周身。血管系统易辨;而膜网系统难明,常被忽略。膜网系统根于骨(髓),即根于肾;与筋相联,统称筋膜;脏腑皆有膜网相通;膜网发于肌肉、皮毛处即为腠理。

二、人体的四旁。

脾、肝主血,居中;肺、肾主气,居外(上下)从解剖上也有体现,肝、脾、心皆多血,而肺、肾、心包(膜网系统)则多充满气体或汽或水液。

三、气、血的汇合。

1、血中有气:肝藏血而将血汇聚于心,为心行血提供基础;肺主气也要将气汇聚于心。所以,血中有气,表现为血(外血内气)。2、气中有血:肺主气,将气深纳于丹田(命门),而肝藏血也要将血(比如通过冲脉)汇聚于丹田(命门),所以,气中有血,表现为精(外气内血)。3、肝、脾也是血中有气;肺、肾也是气中有血。

4、男子比于女子,气的比例大,血的比例小,但心、肝、脾仍是以血为主,心包、肺、肾仍是以气为主。营卫与血气,营是血的一种;营是外围的血,近于气态。卫是气的一种,气还有元气、宗气等;而元气则近于液态,以“精气“的形式存在。外感病学上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是由浅入深的一种划分。水、谷、气与气分、血分。天之清气与水,主要归于气分;谷(包括肉食)主要归于血分。气分包括气态的气,也包括水蒸汽,即从液态的水而来。液态的水,是人体气的主要来源;如果这种水不能气化,则为饮(留饮,痰饮的一种)。

水谷虽同入于胃,而将水气化的主要脏腑是肾、膀胱。即使是在胃中升腾而出的气,也要依靠肾、命门的热力(“少火生气”)才能将胃中液态水或食物中的水分气化而上升于肺,为“肺主气”提供来源。

四、诊病要分清气分病与血分病。

例如:肝主血分,肝阳上亢,是血热或说血中有火,主要是血分病而不是气分病,所以须以血分药为主,如用“血师”赭石,而辅以气分药。肺主气分,肺气下陷,是气浊沉重或说气中寒湿重,主要是气分病而不是血分病,所以须以气分药为主,如用补中益气汤、张锡纯的升陷汤,都是以气分药为主,而辅以血分药。

再如:“治风先治血”——因为肝主风,而肝以血为主。药的气味分别对治气分、血分,气,可以鼻嗅,统于肺;味,可以舌尝,统于心。药有气有味。气明显者主治气分病;味明显者主治血分病。气味大抵均匀者可治气分与血分病。升、降、散、敛等要分气分与血分。例如:白芍味酸能敛,主要是敛血分,主治肝病;而不是敛气,不是主治肺气过散的疾病的。五味子味酸能敛,主要是敛气分,主治肺病;而不是敛血,不是主治肝血过散的疾病的。

分清药入血分、入气分,可更好地与现代医学互参。血管系统,是血分。气管系统,是气分。淋巴系统,最终归于肝,属血分。淋巴病多为肝胆郁火所致。内分泌系统,由肾、命门所主,多属气分。神经系统“性”“神明”由心、血分所主,“命”“记忆”由肾、命气分所主。健忘主要治肾、命气分,性情妄乱主要治心、肝血分。

五、血分气分之药。

由于气分、血分病变可见于温热病,也可见杂病等,因而相应的治气、治血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病证发生发展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案。基于疾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中医学又有气分药(或称气药)与血分药(或称血药)的分类。但概念上无明确界定,顾名思义可测其大意:气分药是指药物主要作用于气,能直接引起人体气的改变;血分药是指药物主要作用于血,能直接引起人体血的改变。一般而言,治疗气分病多选气分药,治疗血分病则多选血分药。

历代本草著作对此有许多记述,如《本草纲目》谓“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谓血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盖手足厥阴也……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此则专于血分者也”;谓茺蔚子“白花者入气分,紫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谓檀香“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本草经疏》谓郁金“本入血分之气药,其治已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此药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本草征要》谓香附“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禀天地温燥之气,入人身金木之宫,血中之气药也。韩飞霞称香附于气分为君药,统领诸药,随用得宜,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顾松园医镜》则谓香附“为三焦肝经气分之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也”。

《本草从新》谓橘皮“辛能散,温能和,苦能燥能泻,为脾、肺气分之药”;谓青皮“辛苦而温,色青气烈,入肝胆气分,疏肝泻肺,引诸药至厥阴之分”;谓肉桂“辛、甘,大热,有小毒,气浓纯阳,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之不足”。《药性切用》谓“通草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本草求真》谓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本经逢原》谓菟丝子“去风明目,肝肾气分药也”。

《得配本草》谓川芎“辛、温,入手足厥阴经气分,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散风寒,疗头痛,破瘀蓄,调经脉”;谓当归“甘、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太阴经血分,血中气药。行血和血,养营调气,去风散寒”;谓桂枝“辛、甘,微热,入足太阳,兼手太阴经气分,通血脉,达营卫,去风寒,发邪汗,为内热外寒之圣剂,治肩臂诸药之导引。”

《本草述钩元》谓栀子“苦、寒,气薄味浓,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血分,更入手少阴、足阳明经。留皮泻肺火。去皮泻心火”;谓山茱萸“味酸平,气微温,阳中之阴,入足厥阴少阴经气分,又为肾之血药,主温肝脏,助水脏,强阴益精”。《本草分经》谓钟乳石“甘、温,胃经气分药,补阳利窍,其气剽悍能令阳气暴充,惟命门火衰者可暂用之”,等等。

至于药物何以入气分或入血分,多数本草著作语焉不详,而《本草问答》却对此有深入研究、深刻认识:“秉于天水而生者入气分,秉于地火而生者入血分。气本于天,味本于地,气浓者入气分,味浓者入血分。入气分者走清窍,入血分者走浊窍。有如大蒜,气之浓者也,故入气分走清窍,上为目瞥而下为溺臭。海椒味之浓者也,故入血分走浊窍,上为口舌糜烂而下为大便辣痛……盖得天水之气而生者,入气分,人参、黄芪最显者也。

外如泽泻、苡仁生于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苡仁生于茎上,则化气下行,引肺阳以达于下。泽泻生于根下,则化气上行,引肾阴以达于上。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复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气,故皆入气分,以敛肺降气……入血分者,则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当归、川芎是。盖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为血,既化为血,乃溢于脉,转枢于胞宫,而肝司之。故凡入血分之药,皆得地火之气味,而兼入肝木。当归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气微温,得木之性,而质又油润;得地之湿,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于肝。”

又在解释“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时曰:“凡药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木温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心火生血尤赖肝木生火,此是虚则补其母之义,故温肝即是温心。肉桂大辛,则大温,虽得金味,而实成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桂皮尤能上行,张仲景复脉汤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枣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养血,总见血生于心。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综上所述,气分与血分在外感病与内伤病中的涵义有着明显不同,应用时须注意其相关背景。而关于气分药与血分药,所反映的是一些药物的作用趋向,即对于气或血影响的偏性,尽管历代认识不尽一致,但对于气血病变的临证选药还是具有较大意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