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

肾性血尿,作为肾脏疾病领域中的一抹不容忽视的阴霾,是诸多肾脏病理状态下常见的临床指征之一。其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病因网络,依据其源头,可精妙地划分为两大阵营:一是由多种肾小球疾病编织而成的肾小球源性血尿,它们如同细密的蜘蛛网,将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等常见疾病紧密相连;另一则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其成因更为广泛,涉及肾脏以外的诸多疾病领域。

在临床舞台上,肾性血尿以其特有的姿态频繁亮相,不仅见于上述经典肾病,还偶尔涉足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等较为特殊的病理类型。其病程往往呈现出一种令人忧虑的特性——反复发作,如同春日里难以根除的野草,迁延不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压力。

面对这一挑战,现代医学虽已拥有先进的诊断技术,但在治疗领域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缺乏那种一击即中的特异性药物与疗法。与此同时,传统中医虽以止血为要,单纯应用止血药物却难以独当一面,疗效往往难以达到患者与医者共同的期许,仿佛是在茫茫夜色中摸索前行的旅人,渴望那一缕照亮前路的曙光。因此,探索更为全面、有效的肾性血尿治疗策略,成为了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难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因机证治

➤ 虚实夹杂 互为因果肾性血尿,这一中医领域中的“尿血”、“溺血”、“溲血”之症,其病机深邃,错综于“虚、热、湿、瘀”四象之中,尤以“虚”与“瘀”为要。此病缠绵,犹如冬日寒冰,缓缓侵蚀人体正气之基,终致气虚阳衰,犹如灯火渐微,温暖不再。肾阳,乃生命之火种,温煦全身,脾阳亦需其庇护,方能生生不息。然阳虚日甚,犹如冬日寒风,侵袭脾肾,致使脾肾阳虚之证屡见不鲜。

肾,先天之根本,藏精纳气;脾,后天之基石,统血运化。二者阳气虚衰,则如门户失守,统摄无权,血不循常道,溢于膀胱,化为血尿。此中病理,虚为本,瘀为标,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阳虚之体,犹如冰封河流,血液失其温煦与推动,渐成瘀血,瘀阻肾络,血行受阻,不循脉络而出,轻者镜下隐现,重者触目惊心。

更兼瘀血一旦形成,又似恶疾缠身,反噬阳气,阳虚血瘀,互为痼疾,循环往复,使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之症缠绵难愈。故治疗之时,需温补脾肾之阳以固本,活血化瘀以治标,二者并重,方能破冰融雪,还患者以康健之躯。

➤ 古方新用 独具匠心若患者展现出血尿症状,无论是镜下悄然显现还是肉眼直观可见,伴之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如纸,腰膝间仿佛冰封,久泻不愈或黎明时分尤甚,粪便清稀如水或食物残渣未化,舌淡黯无华,苔白滑腻,脉象沉涩,这一系列征象皆指向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的深刻病理。治疗当遵循温阳固本、健脾益肾、活血化瘀之原则,首选四神丸为基础方,灵活加减以应病机。

此方中,补骨脂犹如冬日暖阳,温补命门之火,以火生土,滋养脾土;肉豆蔻性温味涩,与补骨脂并肩作战,不仅温肾更暖脾,止泻固脱之力倍增;胡桃肉,补肾固精之佳品,与补骨脂相辅相成,上荣肺脾,下固肾阳,内外兼修;吴茱萸散寒止痛,五味子收敛固涩,二者共筑防线,护卫正气。丹参、川芎、三七粉,活血化瘀而不伤正,尤其是三七粉,止血之中寓有活血之妙,确保血行无阻而不妄流。

黄芪重用,剂量可达90至160克,其力沉雄,下补肾元以固本,上健脾气以升清,肾气充沛则气化有权,固摄得宜;脾气旺盛则清阳得升,统血有力。白术、太子参健脾益肺,补气而不忘利水,助黄芪、升麻升阳举陷,使药力直达病所,清阳得升,则精微物质得以固守。

随症加减,灵活多变,瘀血深重者增地龙、水蛭以破血逐瘀,通络止痛;血虚者辅以阿胶珠,补血止血,相得益彰;失眠多梦者,加合欢花、酸枣仁,养心除烦,安神定志;肝郁气滞者,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湿浊困阻者,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腰膝酸软者,杜仲、桑寄生补肾强腰,固本培元;水肿显著者,茯苓皮、桑白皮健脾利水,消肿除满。

然需警惕,若患者兼有肠结核、肿瘤等严重消化道疾患,四神丸之应用需谨慎考量,以免加重病情。四神丸,源自薛己《内科摘要》,历经岁月洗礼,以其精简之方,精准之配伍,专效之力,成为治疗五更泄泻之经典。随着中医药学研究的深入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四神丸之应用范畴日益拓展,不仅局限于消化系统,更在肾性血尿等脾肾阳虚型疾病中展现出独特疗效,彰显了中医“异病同治”之精髓,实为辨证论治之典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 追根溯源 辨证求本辨证论治,作为中医智慧的璀璨明珠,不仅是疾病认知与治疗的根本法则,更是中医学历经千年沧桑而不衰的灵魂所在,它深刻体现了中医与现代医学在方法论上的本质分野。在这一原则下,辨证犹如灯塔,照亮治疗之路,而论治则是航行实践的航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面对肾性血尿,尤其是隐匿于显微镜下的微妙血象,部分医者似乎迷失了方向,他们往往被病症的外在表象所迷惑,忽视了辨证这一核心环节,转而依赖重剂止血药的快速效应,却往往收效甚微。殊不知,古时先贤虽未预见“镜下血尿”之名,却早已洞悉“见血休治血”的深邃哲理,强调四诊合参,精准辨证,方能药到病除。

今日之医者,若一味追求现代检验技术的精准量化,而忽视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髓,无异于舍舟求剑,本末倒置。因此,当代中医应秉持开放包容之心,既善用西医检验之利器,又不忘中医辨证之本源,在治疗肾性血尿时,坚持“治病必求于本”,深入挖掘血尿背后的证候本质,精准施治。唯有如此,方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症候特点,灵活配伍,不仅止血治标,更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良效。

典型医案

于某,女,时年52 岁。2016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慢性肾炎30余年,持续镜下血尿至今,肾脏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曾间断口服肾炎康复片、肾炎舒片及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慕名就诊。

现症:腰痛,眼睑浮肿,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小便调,尿色深,大便溏稀,日行3~4次,舌暗、苔薄白、舌下络脉迂曲,脉沉细。尿常规:隐血(BLD)(+++),红细胞(RBC)395.2/μL;相差镜检:肾性红细胞,生化(-)。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诊断:(脾肾阳虚,瘀阻肾络型)尿血(西医称为慢性肾炎)。

治则: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方药:补骨脂30g,吴茱萸10g,肉豆蔻30g,五味子30g,丹参30g,川芎30g,三七粉12g(分6次冲服),生黄芪90g,太子参30g,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升麻10g,核桃肉30g,覆盆子30g,仙鹤草60g,杜仲炭30g。水煎服,3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1800mL,每次服用300mL,早晚分服。

9月14日二诊:腰部酸胀、冷痛,晨起后眼睑微肿,畏寒好转,气短乏力,尿色较前变浅,大便质稀,日行2~4次。舌暗、苔白,脉沉。尿常规:隐血(BLD)(+),红细胞(RBC)206/μL。患者仍有气虚之证,故上方减太子参,生黄芪加至120g,以助补气,患者便次仍较多,加肉桂30g,诃子肉60g,以助肾阳,止泄泻。

12月24日三诊:偶有腰酸,尿色变浅,眼睑不肿,纳少,大便成形,日行1~2 次。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缓。尿常规:隐血(BLD)(+),红细胞(RBC)105.4/μL。患者有脾虚湿困之证,上方减覆盆子以减收涩之力,加茯苓 30g,山药 30g,薏苡仁30g,以强健脾利湿之功,续服4周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病程30余年,久病致正虚阳衰,脾肾阳虚则脾无以统摄,肾无力封藏,精血统摄封藏失司则血溢脉外发为血尿。“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则腰脊失养,腰部酸痛。脾肾阳虚,水谷不化,下注大肠,则大便溏稀。脾主四肢,脾阳虚则肌肉失养而见乏力。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津停为水,泛溢肌肤,发为水肿。阳虚则寒,故畏寒肢冷。舌暗、苔薄白、舌下络脉迂曲,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方中主用四神丸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合用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重用生黄芪以补气升阳,丹参、川芎、三七粉活血化瘀以止血,杜仲炭壮腰止血,覆盆子收敛固涩,仙鹤草止血补虚,升麻升提清阳。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化瘀止血之功。3日1剂为特色煎服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1剂2次煎煮混合后,再以文火分别浓缩至300mL、600mL、900mL、1200mL、1800mL不等。成人1剂浓缩至1800mL,300mL/次,2次/天,此煎法可增强药效,避免浪费,省时省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