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里急”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第 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水停于里,常使外有郁热,因以太阳病冠之。
小便利和小便不利均是里有留饮的证候反应。胃有留饮则心下悸;膀胱蓄水则少腹里急,为留饮所在部位的证候。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虚为虚劳之脉,若重按尚有力,即沉弦,主于里有寒饮,无表证则无发热恶寒,里有停饮则短气,津血不养肌肤则少腹里急痉挛,膀胱蓄水则小便不利,少腹满,精虚血少则面色苍白,精神不振时时闭目,血液自鼻衄出可致血虚,皆为虚劳脉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9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妇人五十岁左右,地道不通,月经当绝,若曾经半产,瘀血留于少腹不去者,则可下血至数十日不止,瘀血之热日暮即发,腹部瘀血证多见少腹急结胀满。下血后津虚血少,而生内热,则唇口干燥、五心烦热,为瘀血证所致,病属带下,温经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脉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浮取见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治疗宜首先考虑用小建中汤。不差者,是说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解除,这时病多转属少阳小柴胡汤证,故不应再用小建中汤,而宜用小柴胡汤治疗。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里急,为里急腹中痛的简词。虚劳病,如果见里急腹中痛,还见诸不足的表里证者,则宜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里急”主要见于阴证
从以上条文分析可知,“虚劳”是里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里急多见于虚证、阴证。
“里急就是指小腹里急,里急就是腹肌拘急.……就是没有血液营养,津液血液不足,这个腹肌不和了,发拘急、里急,所以这是一个虚寒的证候。“
且从张仲景所述“里急”的治疗来看,所载诸方均为温补之方,其中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缓急,当归生姜羊肉汤温中补虚活血,温经汤温经养血、散寒袪瘀,可以佐证“里急”主要出现在虚弱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中。
“里急”的腹证特点
日本汉方医学非常重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腹诊,《类聚方》对小建中汤的解释中最初记载:“小建中汤,治里急,腹皮拘急及急痛者。”
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解释“里急谓为腹皮拘急也”。
稻叶克所著的《腹证奇览》认为:“腹部两行绷急,上下如竖立二竹,深按紧如弓弦,正按则腹底不实.…四肢肌肉消瘦,手足心烦热,脉浮大无力。此乃小建中汤证。”
总结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对“里急”的论述可知,“里急”在腹诊时主要表现为腹部表面肌肉拘挛不适,尤其是腹直肌的拘挛不适,触诊时可以明确触及腹部表面肌肉和/或腹直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