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闭经经验
【医案】
杨某,女,30岁。
述月经素不调,或逾期不至,或二三月停闭。此次停经已半年,且伴有咳嗽、吐涎沫多之症状。
萧龙友先生认为闭经是其病之本,咳嗽乃为病之标,遵调经与治他病相结合之原则,采用标本兼治之法。拟方予:
南沙参12g 老苏梗9g 西防风9g 苦杏仁(去皮尖)12g
炒栀子9g 细生地9g 粉丹皮9g 苏木6g
真红花9g 川牛膝9g 贝知母各9g 酒黄柏6g
天花粉9g 生藕节3枚 生梨皮1具
患者服后十天复诊。自诉经水通行,咳嗽亦止。
【按】
本例开始为月经后期,以致发展成为闭经,是属月经病之大证。先生断为瘀热内阻,兼有外感风邪。遵调经与治他病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标本兼治之法而收速效。因先生对徐灵胎、黄元御很推崇,故方中的第一味药用南沙参。
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说:“沙参味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 益肺气,久服利人。”又说:“肺主气,故肺气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
【方解】
在此用南沙参甘润而偏于苦寒,能补肺阴, 又能清肺热,治疗阴虚肺燥之久咳。防风辛甘,微温,解表祛风御邪,使外邪再难内侵。
恐病人病久体虚腠理不密,易为风邪所袭, 故用防风作御风屏障,体现了预防疾病传变的思想。
杏仁苦,微温,归肺经。其味苦降泄,肃降兼宣发肺气而止咳。去皮尖有两层意思。一是苦杏仁有小毒,去皮尖后毒性消失;二是苦杏仁为种子类药物,含挥发油,去皮尖后可使药效明显发挥作用。
栀子苦, 寒,归肺、三焦经。炒用既能清热凉血,又能防苦寒伤脾胃。
生地甘、苦,寒,归肝、肾经。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
丹皮苦、辛,微寒,归肝、肾经。本品性味苦辛微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又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以治疗瘀热闭经。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本品苦寒清热泻火,质润滋阴降火而润燥。且知母主入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常配贝母,如《证治准绳》之二母散,用治肺热燥咳。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性寒能清泄肺热,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三药相伍是滋清兼备、标本兼顾,使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而治疗闭经。
黄柏苦,寒,本品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治疗阴虚,常与知母相须为用。酒炙黄柏既有清热作用又因酒炒而有活血之功能,还能防苦寒伤脾胃。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其既能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
苏木甘、成、 辛,平,味辛能散,咸入血分,能活血散瘀而通经。
红花辛散温通,一能活血祛瘀而通经;二是性温能反佐苦寒药的寒凉之性。
川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其性善下行,活血通经。
苏梗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理气解表,能调畅气机,使中焦斡旋畅通而湿浊无以产生而治疗吐涎沐多,配之杏仁可治咳嗽, 配之防风助其解表之功,配之红花等活血药物,以增气行则血行之力。
生藕节清热止咳,兼有化瘦作用。
生梨皮则清肺止嗽,鲜品取其生发之气耳。
全方病机阴虚血热致瘀,闭经因阴虚血瘀,是本病;咳嗽、吐涎沫是外感风邪,是标,是他病。先生精心配伍,一方内有两个乃至五个配伍,均运用得当。如知母与黄柏的相须配伍(知柏地黄丸);知母与生地、丹皮的配伍(青蒿鳖甲汤);知母与贝母的配伍(二母散),知母与杏仁(宁嗽煎);知母与天花粉(玉液汤)。
本方集大队滋阴清热降火之品于一方, 重在滋养阴液以治本,兼顾活血通经、润肺止咳以治标,共奏经潮咳止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