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临证验方选
消痤汤
【处方来源 】 知柏地黄丸和二至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女贞子、生地黄、鱼腥草、旱莲草、蒲公英、连翘、丹参、甘草
【功能】滋肾泻火,凉血解毒
【方解】女贞子、旱莲草二者为君,滋肾阴,《本草述钩元》认为女贞子“为入肾除热补精之要品”;知母、黄柏为臣,泄肾火,《本草从新》云:“黄柏能制命门膀胱肾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之化源”,君臣一补一泄,补水与泻火共用,调整肾之阴阳于平衡;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肺解毒,散结消肿;生地黄、丹参,凉血化瘀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滋肾泻火、凉血解毒之效。
【主治】痤疮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消痤汤可用于治疗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之证。临床常用于治疗痤疮、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见肾阴虚证者。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 (后下)、枳实通肺泄热;大便稀烂不畅,舌苔黄腻厚浊,去生地黄加土茯苓、茵陈蒿利湿清热解毒;失眠多梦严重者,加合欢皮、茯神宁心安神;口干口苦明显,肺胃火热盛,加生石膏、地骨皮,清泻肺胃之火;囊肿、结节明显者加夏枯草、浙贝等清热散结;油脂分泌较多则加桑叶、苡米清热祛脂;脓肿反复者合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以解毒散结消痈;合并糠秕孢子毛囊炎加茵陈蒿清热利湿。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前加柴胡、香附,经期去丹参,加益母草。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肾阴虚证而设,临床上非肾阴虚之痤疮者则非本方所宜。另脾胃虚寒者亦需慎用。
养血止痒方
【处方来源】四物汤加减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丹皮、甘草
【功能】滋阴养血,凉血活血,润燥止痒
【方解】方中以熟地为君,味甘质润,滋阴养血;当归为臣,养血活血,补中有行;白芍、丹皮为佐,凉血润燥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寓养血、活血、凉血、敛血于一体,共奏滋阴养血,凉血活血,润燥止痒之效。
【主治】血虚风燥之瘙痒,症见病程日久或年老血虚,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粗糙、苔藓样变,表面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瘙痒剧烈,伴面色萎黄无华,头晕乏力,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养血止痒方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干燥综合症等血虚生燥者。瘙痒难以入睡者,加夜交藤15克、酸枣仁20克;口干心烦者,加玄参20克、灯芯草5扎;夹瘀者,加丹参2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鸡血藤20克;湿毒未清、渗液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川萆薢15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5克、桃仁10克。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血虚风燥证而设,临床上非血虚风燥者则非本方所宜。
健脾渗湿方
【来源】由《古今医鉴》“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而来。
【组成】党参、泽泻、 茯苓、薏苡仁、白术、大枣、山药、陈皮、白扁豆、桔梗。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解】本方以人参、大枣、白术为君药,益气健脾渗湿。茯苓、山药、薏苡仁、白扁豆、泽泻为臣,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桔梗为佐,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补中有行,行中有止,升降调和,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作用。
【主治】异位性皮炎、湿疹、小儿泻泄等证属脾虚型者。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本方主要用于异位性皮炎、湿疹、小儿泻泄等证属脾虚型者。素体脾胃虚弱,水湿停滞,阻隔心火下降,燔灼血脉,血热生风则发为异位性皮炎。脾胃虚弱,风湿热邪困阻肌肤则易发湿疹。脾虚不能行津液,水谷并走二肠发为泄泻。临床上异位性皮炎、湿疹、小儿泻泄等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者皆可以本方加减。瘙痒剧烈者加苏叶、防风、徐长卿、白鲜皮、蝉衣;舌尖红、小便赤,加灯芯花、生地;舌苔腻、大便溏加绵茵陈、布渣叶、木棉花;湿困化热,去大枣,太子参易党参加黄芩;胃纳差加鸡内金。
皮肤解毒汤
【来源】日本《续名家方选》从革解毒汤加减。
【组成】乌梅、莪术、土茯苓、紫草、苏叶、防风、徐长卿、甘草
【功用】解毒化瘀,利湿通络
【方解】方取乌梅滋阴解毒,莪术祛瘀解毒,土茯苓利湿解毒,紫草凉血透疹解毒,苏叶解鱼虾毒,防风祛风解毒,徐长卿通络解毒,甘草善解药毒。全方关键在解毒,解除外犯之毒和内蕴之毒,兼以利湿通络祛瘀。
【主治】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结节性痒疹等风湿热毒郁结肌肤导致的皮肤病。症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渗液、风团、鳞屑,瘙痒剧烈,伴有口干口苦、身热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或弦数等。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本方主要用于风湿热毒郁结肌肤导致的多种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结节性痒疹等属风湿热毒郁结证候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将养失调,致风湿热诸邪搏结于皮肤所致,风盛则痒,湿盛则糜烂渗液,热甚则红肿疼痛,风湿热郁久则成毒,缠绵难愈,如银屑病、湿疹、荨麻疹等难治性皮肤病常与血热毒邪、寒湿毒邪、鱼虾毒、食积毒、酒毒、药毒、风毒等密切相关。临床常见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结节性痒疹等属风湿热毒郁结证候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知母配乌梅可加强滋阴解毒;石上柏、九节茶配莪术可加强活血解毒;川萆薢、白鲜皮、绵茵陈配土茯苓可加强利湿解毒;生地、蚤休、半边莲、鱼腥草配紫草可加强清热凉血解毒;蒲公英、葛花配苏叶可加强解食积酒毒和鱼虾毒;苦参、地肤子、白蒺藜配防风可加强祛风解毒;当归、川芎、地龙干、全虫配徐长卿等可加强活血通络解毒。
浸淫疮案
医案一
陈某,男,时年8岁。1969年11月9日初诊。主诉:下肢频发皮疹半年。入夏以来,两下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丘疹,瘙痒不休,伴有水疱。外院诊断湿疹,应用西药内服外治,疗效不显。入秋以来,下肢红斑、丘疹未减,瘙痒较剧,浸淫流水疱,口稍渴,喜冷饮,两便畅通。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沉细。
诊断:(湿热留滞,日久化火型)湿疹。
治则:清利湿热,佐以泻火解毒。
方药:苦参片12g,川黄柏12g,净蝉衣12g,浮萍12g,鲜生地24g,土茯苓30g,蒲公英30g。3剂。
鲜蒲公英、鲜野菊花,适量捣烂外敷。
二诊:瘙痒明显改善,已无浸淫流水疱,局部已结痂。
方药:净麻黄6g,连翘壳9g,赤小豆24g,净蝉衣6g,苦参片9g,川桂枝6g,蒲公英30g,浮萍18g,鲜生地18g。4剂。
浮萍30g,煎浓汤洗下肢。
三诊:已全部结痂,未见新疹,瘙痒消失。嘱再服2剂,以资巩固。
按:该患儿家住农村,居住环境潮湿,又兼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因而外湿、内湿结于体内,日久化热,湿热郁蒸肌表。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初诊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为主,重用苦参、黄柏、蝉衣。苦参与黄柏相配,使泻火除湿之功大增;蝉衣善走皮表,除了可疏散风热之外,还有较为显著的止痒功效。
应用鲜蒲公英、鲜菊花捣烂外敷,使其直接作用于湿疹部位,起清热解毒、除湿之效。二诊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主方,既解表邪,又能清热利湿;加用桂枝调营卫之气;麻黄泄营卫之邪;再用蝉衣、苦参止痒化湿;蒲公英、浮萍清热燥湿、解毒止痒;鲜生地养阴清热。浮萍煎汤外洗取其疗营热透发之效。此例除用药合拍外,还不拘泥于内服一法,结合外敷、洗涤,使药直捣病所,故能迅速痊愈。
医案二
沈某,女,时年48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诉面部和四肢皮疹反复发作5年。5年来每逢季节交替时,面部和四肢皮疹频发,伴有轻度瘙痒,秋冬季发作较甚。用西药尿素霜等涂抹后皮疹能消退,但长期用含有激素类西药后疗效逐渐不明显,故涂抹次数越来越多。
症见面部及四肢皮疹呈点状、片状散布,用尿素霜涂抹已2周,皮疹消退后留下许多色素沉着斑;四肢关节酸痛多年,近遇天气转冷则疼痛明显;偶有头胀目糊;凡每次饮酒或偶食辛辣,则鼻腔有烘热感,眼睑易发红,甚至出现口腔溃疡;纳可,大便尚调;素有形体畏寒怕冷已20多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小弦。
诊断:(阳虚体质,气血不足,血运不畅,阴血亏虚,湿热内蕴型)湿疹。
治则:益气温阳,养血活血,清利湿热。
方药:净麻黄15g,生甘草18g,熟附块15g,北细辛15g,制川乌(先煎2小时)12g,生黄芪40g,西红花1g,大川芎15g,川黄连10g,龙胆草9g,川黄柏18g,制苍术18g,香白芷15g,蔓荆子15g。12剂。
2008年12月3日二诊:服药3剂后尿素霜涂抹次数减少一半,服12剂后皮疹消退十之六七,色素沉着斑颜色略为变浅,四肢关节酸痛大有好转。仍有目糊,近3天大便较为干结,胃纳欠馨,鼻腔烘热感及头胀均未出现。以上方加决明子15g,全当归15g。14剂。
按:本案湿疹处于缓解期,应标本兼治。本方以麻黄为君,此乃治风疹身痒之要药,具有透发之功,与甘草组成药对,不仅治疗湿疹有良效,而且还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鼻炎、中风后遗症等,并以黄柏、黄连、苍术清热燥湿,有利于皮疹消退,此寒温相配是临床惯用之法,取相反相成之效,尤其对寒热夹杂之症的治疗颇有佳效。
患者素体阳虚,年近半百,气血两亏,又伴有关节酸痛,故以附子、川芎、细辛以温阳通络,既有利于消除皮疹和色素沉着斑,又可弥补素体阳虚之不足,并有温通而缓解关节酸痛之功;用大剂量黄芪与当归配伍,可增强益气养血之力;用西红花、大川芎重在活血化瘀,与湿热相合,温通络脉之力更为增强,有利于消退色素沉着斑;因患者长期应用含激素类药霜,故以黄芪、当归、西红花、川芎配伍为用,重在益气养血活血,可有助于逐渐消除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性;龙胆草、蔓荆子、决明子清热泻火而明目;香白芷、大川芎可通窍而治头胀。
痒风案
董某,男,时年45岁。1991年1月3日初诊。诉皮肤红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近3年来每逢冬、夏两季频发皮疹,瘙痒不休,西医皮肤科诊断为皮肤瘙痒症。近2个月来其病又现,尤以腘窝、腋下、肘弯、腹部为甚,发疹部位皮肤焮红,有抓痕,自述入夜痒甚,以致彻夜不寐,皮疹受凉则痒减,故有时半夜起身以冷水擦洗方能入睡,并伴有口渴烦躁,大便正常,右胁肋在劳累后则有隐痛,2年前曾患甲型肝炎,现已愈。舌质稍红,舌苔薄腻,脉弦。
诊断:(气血两亏,血虚生风,血热之体,湿热浸淫型)风疹。
治则:益气养血润燥,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全当归18g,生黄芪30g,生熟地黄(各)24g,川黄连10g,淡黄芩24g,川黄柏15g,净麻黄9g,黄药子15g,人中黄12g,片姜黄10g。7剂。
服上方7剂,皮肤瘙痒大减,夜寐亦安,唯大便日行2次,但成形,嘱其仍服上方7剂,病即瘥。1月后因饮食不慎(进食海鲜及酒)皮疹再显,仍以上方去黄药子,加连翘12g,净蝉衣9g。再服7剂,皮疹全部消退。
按: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好发于老年人及成年人。多见于冬季,由于不断地搔抓而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有时还可伴发毛囊炎、疖、淋巴结炎等继发感染。本病属于中医学“痒风”范畴。
皮肤瘙痒症常与血虚、血燥、血热及湿热、蕴毒等因素有关,先哲云“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瘙痒不止、游走不定即风邪特性,治疗当以养血润燥、活血祛风、清利湿热等法为绳墨。用当归六黄汤化裁,是方气血并调、邪正兼顾,既可益气养血润燥,又能清热利湿解毒;佐以麻黄祛风解表;黄药子凉血解毒;姜黄活血散风通络。是以标本兼治,熨帖病机,故服药未几,霍然而愈。
粟疮案
高某,男,时年47岁。1981年8月23日初诊。诉全身皮疹1周余。3个月前因高热、腹胀、腮腺肿胀在医院治疗,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曾多方治疗而疗效不佳,自行停药,1个月后逐渐缓解,近1周来,全身粟粒状皮疹瘙痒不休,并伴有口臭、口渴、身倦乏力、腹中胀气、大便溏薄、胃纳不佳,因不愿接受西医治疗,而来诊治。脉濡细,苔微腻。
诊断:(表卫不固,湿浊内停,又兼火热内郁,热伏营血,湿热交阻客于肌表型)粟疮。
治则:益气固表,化湿凉血。
方药:生黄芪30g,青防风15g,生白术15g,姜枳壳9g,浮萍草15g,玉泉散(包)15g,川厚朴6g,干荷叶6g,净蝉衣5g,大生地20g,佛手柑9g,净麻黄5g。14剂。
服上方半月,腹胀即除,皮疹显退,皮肤瘙痒基本消失。
按:中医对该病依其形如粟粒,瘙痒无度,而名之“粟疮”,现代医学称为“痒疹”或“单纯性痒疹”。多数学者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而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内郁火热,复受风邪,或热耗营血,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该患者全身粟粒状皮疹,瘙痒不休,又兼3个月前曾患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因此符合“痒疹”这一诊断。
但患者除有血热病机之外,还有身倦乏力、纳呆、便溏、苔腻等脾虚湿困之象,所以在治疗上重用黄芪为君药,配白术、防风以益气固表;配枳壳一升一降以补益中气;配生地、玉泉散以清气凉血;配川厚朴、佛手柑以理气化湿而消胀;以浮萍、荷叶、蝉衣清热利湿、透在表之热邪湿毒。本方特点是以麻黄为要药,其为辛温之品,虽用量较轻,但可“去邪热气”(《神农本草经》);《大明本草》曰“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张元素称其“泄卫中风热”,在皮肤病中每每用麻黄,功效颇佳。
脱发案
金某,女,时年36岁。2005年4月5曰初诊。诉脱发半年。现头顶部头发稀少可数,头皮暴露,日渐加甚已达半年,并伴有口渴喜饮,头晕偶见,耳鸣目糊,腰酸不舒,精神欠佳。苔薄白,质稍红,脉弦细。
诊断:(肾精不足,虚火上炎,精枯火盛,毛发失养型)脱发。
治则:滋肾泻火。
方药:炙龟板18g,鹿角粉3g,枸杞子9g,仙茅15g,淫羊藿12g,菟丝子12g,补骨脂15g,生甘草6g,当归9g,石斛12g,熟地24g,生黄芪15g,生白术15g,青防风9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7剂,精神转佳,脱发现象稍改善,继服上方加制首乌9g。
三诊:连服1个月,头发逐渐长出,色泽日见加深,服药至6月12日(约50天)以后,未再复诊,后据其妹面诉,头发已生长满头,色泽乌润。
按:患者脱发仅是一个表象,而头晕、目糊、耳鸣、口渴、腰酸、乏力等症乃肾阴亏损,是其病本,故以龟鹿二仙膏为主方,滋补肝肾;配当归、熟地、枸杞子、石斛,以增强补肾养血润燥之力;结合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从阳中求阴;后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调整机体的免疫力。由此可见治病必求于本,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