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的医嘱与沟通
在临床的岁月里,我不仅在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沟通方面收获了许多感悟。为何相同的处方,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呢?除了个体差异导致的消化吸收能力变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致病因素”是否被改变。
以节食减肥引起的月经不调为例,教育患者认识到这个错误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错误的观念导致了错误的结果,正如汽车没有汽油无法行驶一样,这个源头被掐断,即使中医药能够一时调理好症状,但观念不改变的话,调理的效果也无法持久。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望诊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本身,还包括对患者生活环境的观察和了解。在解决病人当下不适的同时,挖掘终极病因是中医师所追求的。正如《金匮要略》中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针对病因,结合自己的经验和阅历,重视医嘱,答疑解惑也是治病的重要环节。
上面谈的是医嘱(患者教育),下面再来谈谈沟通。
态度至关重要,因为前来就诊的人常常因病痛而情绪不佳。有时稍不留神,可能会触及到患者脆弱的心灵。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耐心,态度和气,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多使用对方能够听懂的语言。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度,因为有时候过多的解释反而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在与患者交流时,我们应该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给予关心和安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患者身心特点
1. 期待心理比较严重
容易对所要求诊的名老中医产生神秘感和过高的心理期望值。
2. 侥幸心理较多
部分患者寄希望于寻求偏方秘方。
3. 囿于知识水平,容易产生偏执心理
认为老中医只要搭搭脉、看看舌苔就能识出病根,对年轻中医生不信任。
4. 容易接受暗示
中医诊疗中,比较注重主观感受(症状变化,以致患者极易接受来自医方的暗示。
5. 初诊患者对针灸、拔火罐容易产生恐惧
尤其对需要用长针治疗头面部疾患的患者来说,容易产生恐惧感。
6. 对服用中药饮片有厌恶、恐惧心理
中药饮片直接由原生药材加工而成,其中包括许多虫类药如蜈蚣、地龙等;有些甚至是动物的粪便、排泄物,如五灵脂;使一部分患者不太容易接受,甚至厌恶、恐惧。
7. 对综合性中医医院开展现代大型手术有疑虑心理
患者通常认为中医医院是“慢郎中”,现代大型手术非其所长。
8. 主要社会因素
环境污染
中医把环境中影响健康的各种污染物统称为毒邪,耗气伤血,可导致虚劳等病。
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中医理论认为,长期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机疏泄失常,久则产生多种疾病。“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诊断中的医学信息沟通
1. 望诊信息沟通
“望而知之谓之神”。包括望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通过敏锐的目光即刻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判断阴(寒)证、阳(热)证、阴阳错杂证。
2. 闻诊信息沟通
“闻而知之谓之圣”。①听声音:听患者的语声、咳嗽声、嗳气声、呃逆声等,通过清浊、高低等情况判断疾病表里虚实;②闻气味:特殊气味能反映疾病的特征,有助于病机的分析判断。
3. 问诊信息沟通
如“十问歌”,对寒热、汗出、头身、胸腹、饮食、二便、耳听、口渴、妇人月经、小儿天花及麻疹情况均需一一问明。
4. 切诊信息沟通
包括切脉和体表部位的触诊。对患者腕部寸口脉要双手切取,严格按浮、中、沉顺序进行切取。重危病患还应切取颈部人迎脉、足部趺阳脉、太溪脉等,以帮助判断病情及预后。
治疗中的积极沟通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出病因病机,拟定治疗方法,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遣方用药。对处方药物的煎煮方法,包括浸泡时间、用水量、火力(急火或文火),其中有先煎、后下不同要求的,均需要特别交待清楚。对生活起居中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禁忌、心理调摄、合适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等均要详细告知。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详细记录患者每次就诊情况和药物变动这一点也很震撼到我。可见名医有名,必然有其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