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煎用大黄的几种方法
经方用大黄共涉30余个方证,《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明确指出,大黄苦寒清里热为主,并有下瘀血、攻积聚等作用,汉代不但继承了这一认识,更主要是发展了六经指导下应用大黄,即组成承气汤诸方,不但救阳明病诸危难,而且亦攻克积久众沉疴。
后世把大黄又称“将军”,是因其特点为苦沉降,攻下力猛,荡涤肠胃积滞,清泻血中实热作用很大。
吉益东洞认为经方用大黄无单用者,很有见地:“张仲景氏用大黄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药,而不单用焉。合厚朴、枳实,则治胸腹满;合黄连,则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胶,则治水与血;合水蛭、虻虫、桃仁,则治瘀血……”实际是简括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用大黄规律:大黄是攻下里实热的主将,作用非凡,但必配伍相关药物才能方证对应而起效,如里实热腹胀满,必配用枳实、厚朴理气;而里实热胃气上逆者,配甘草和胃,而里实热结者,必配芒硝软坚;如里实兼瘀血积结者,必配伍桃仁、䗪虫、丹皮和血等;另一方面,大黄为攻积、泻火、逐瘀要药,惟性峻烈,能迅速祛邪,亦易伤正气,故经方不单独应用,而多复方应用。
大黄煎法
欲入血分、求缓者宜同煎
有医家认为大黄与血分药同煎,不仅能减缓泻下之力,还能使大黄入血分活血化瘀,导瘀热从肠腑而下。如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方中,大黄与血分药同煎以入血而活血化瘀。大黄甘遂汤中大黄与血分药阿胶同煎,攻瘀泻浊,养血扶正。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牡丹皮、桃仁同煎,排脓消痈,逐瘀攻下。
《本草蒙筌》指出大黄“欲缓熟宜,同诸药久煎方服”,强调了为减轻荡夺之力,大黄需久煎煮。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虽为治疗热结肠腑的方剂,但二者较大承气汤力缓,欲缓者宜同煎。大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相比,热结偏重上腹部、胸胁,虽兼阳明腑实,但里实的程度较大承气汤轻,大黄同煎以缓下。厚朴大黄汤药味组成同小承气汤,治疗支饮胸腹胀满,厚朴、大黄均为君药,同煎以行气除满、荡涤结滞。茵陈蒿汤,组方主旨不在攻下,大黄与栀子同煎,缓和大黄通腑之力。
欲速攻下者宜后下
大承气汤作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方剂,无坚不破、无微不入,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为尽快解除腑实的症状,大黄后下以长驱直入,直抵肠腑。阳明气滞、实热内结者用厚朴三物汤行气荡实,厚朴三物汤药物同小承气汤,但君药不同、剂量不同,大黄的煎煮方式亦不同。厚朴三物汤证胀重于积,以厚朴为君药,意在行气;厚朴三物汤证“闭”的程度较小承气汤重,欲速则大黄后下。
欲轻扬宜麻沸汤渍
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黄连性皆沉降,用来治疗邪热壅聚于心下的痞证,当浊药轻投,麻沸汤渍可变沉降为轻扬,在清热泄痞的基础上,又不致直走肠胃、药过病所。附子泻心汤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来的,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云:“方以麻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易其气,生熟易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
病久势缓者宜丸剂
鳖甲煎丸为治疟母之主方,疟病经久不愈,正气渐虚,痰凝血聚,结为癥疲,取丸剂以达到“缓”的效果。大黄䗪虫丸治疗虚劳干血,是缓中补虚的代表方,用丸剂“缓”消治疗久病血瘀。麻子仁丸沿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之意,又配合麻子仁、芍药、杏仁、蜂蜜诸药做成丸剂,进一步减轻小承气汤的攻伐之力,相较小承气汤更为缓和。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汤的基础上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方中药物作用迅猛,但以蜜为丸,使泻下之力缓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