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怎么做才能效果更好?

中药、针刺和艾灸,是中医临床疗法中常用的三种方式。其中艾灸简单、方便、实用,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和养生保健中。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若用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同时针刺又不方便,就可以考虑加用艾灸或单用艾灸治疗。艾灸之法,扶阳第一,尤其是现代人大多阳气不足、脉沉迟无力,属于典型的虚寒体质,更适合应用艾灸调理。

艾灸的作用

艾灸有两大作用:一是温补;二是温通。温补就是通过持续的艾灸,缓慢补充人体阳气,为阳虚畏寒患者的首选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助艾灸温和的力量破阴邪,起到通的效果。于温补之中兼具温通之力,这是我们对艾灸的一个基本认识。好的艾条,如陈年蕲艾,闻起来特别清香,让人感觉很舒服,还可安心神、定魂魄。在流行性感冒盛行之时,我们可以在家里熏点艾,利用它的清透芳香之性辟秽浊,净化空间。

施灸的要点

其一,艾者,爱也。爱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源头,万物生长都源自爱。艾灸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温暖的力量,其味道闻起来也特别的舒适。爱与艾,在品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一股温暖的正气。如果艾灸师怀着慈悲之心,专注为人做艾灸,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其二,灸者,久也。艾灸的灸是“火”字上面加一个“久”字,因而提示我们:每一次施灸的时间要长一些,并且要连续灸一段时间,才能有效。

当明白了“艾”“灸”这两个字的含义之后,我们在施行艾灸的时候就要先把心态调整好,即带着爱心,以虚静的状态,专注地为患者做艾灸。以医者之神,引导艾之力量,持续地灌注和滋养患者。爱的品质,能使艾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现在很多人为求便捷,使用工具和机器辅助艾灸,这与传统艾灸相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艾灸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分为灸前、灸中和灸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很重要,环环相扣。今天我们来看看灸后应该怎么做。

灸后宣收

艾灸结束后是否就结束了呢?不是的。为了防止艾灸之后可能出现的上火或者艾灸能量流失的情况,我们还需要把能量收一收,因此要用到一些小技巧,具体如下。

第一个方法,灸后搓脚踝。医者用双手抱住患者的脚踝,来回搓大概五分钟,以脚踝温热为度,如太极周天灸就常用此法收尾。因为内踝处有足三阴经通过,外踝处有足三阳经通过,所以脚踝乃交通要塞之处,当把脚踝搓热之后,气上下的能量通道就更加顺畅了;而且脚踝处皮肉薄弱,又是关节所在,容易受寒,所以要重点呵护。搓脚踝的时候,医者和患者的注意力都需要集中在该区域,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引火归原、引气下行的效果。搓脚踝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健方法,日常生活中如果容易上火,如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咽喉痛等,都可以通过搓脚踝来治疗。

第二个方法,常规艾灸后再灸五至十分钟足三里穴。因为阳明主通降,阳明降则百脉皆降,而足三里穴又是最能降阳明之气的腧穴,所以灸足三里穴收尾能以土伏火。

第三个方法,灸后做金鸡独立导引功。每次艾灸结束后可以让患者单腿站立约十分钟,这样对于平衡上热下寒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性情急躁、经常上火的甲木脉势患者更为适宜。

第四个方法,灸后喝少量淡盐水。盐为咸味,有润下之功。饮少量淡盐水,能引气入肾,促进气机更好地阖到下焦。日常生活中,如果是轻微上火,咽喉痛,也可以试试喝淡盐水治疗。

第五个方法,灸后搓涌泉穴并贴敷肉桂吴茱萸粉。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于人体下部。刺激该穴既可补肾,又能引气归元。搓热涌泉穴可以短时间的刺激,而用药物贴敷则更为持久。取等量的肉桂和吴茱萸打成粉,每次取适量,用陈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处,再用胶布或者膏药固定,睡前贴敷,晨起取掉。这个方法既能引气归元以补肾,又能引阳入阴而助眠。为什么选择这两味药呢?肉桂善引火归原,其味甘,故能以土伏火。吴茱萸是辛温的,辛者散也,温者通也;同时又有苦味,所以苦降作用还很强。它既能将体内的寒湿之气化开,又可将上冲的浊阴和虚火降下去。常规的辛温药大多是上行的,但是吴茱萸和肉桂能散阴邪、降逆气,乃温降之佳品。

以上五种收敛降气的方法都非常简便有效,如果想要艾灸的效果更好,可以全部采用。例如,艾灸结束后,先让患者喝一些淡盐水,然后为其搓搓脚踝,再让其回去后“金鸡独立”一会儿,睡前再贴敷一下涌泉穴。这样既能避免艾灸导致的上火,又能将艾灸的能量充分渗透进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