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医疗中的有什么科技与狠活

“科技与狠活”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警惕。然而,这股风潮不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在医疗领域也同样存在。当然,医疗领域的”科技与狠活”并非指食品添加剂之类,而是指过度用药和过度的医疗行为。即使食品添加剂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行业的正常需求,一旦过度使用,也会成为有害的”狠活”。医药的使用是必要的,但滥用和过度使用则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今天早上,一个幼儿园老师前来就诊,她告诉我,有些孩子因为吃得太多,会服用消食片。我告诉她,孩子吃得多就应该去运动,通过运动来促进消化吸收。这样,孩子越运动就越能吃,消化吸收能力越强,身体也就越来越壮。她说她家的孩子还好,因为长期在我这里看病,经常听我“洗脑”,所以略懂一些。

然而,她提到班上的孩子或者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孩子稍微吃多一点,就会赶紧吃消食片。这让我感到不解:这是什么奇葩的思路?吃多了就吃健胃消食片,会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很容易想到,总是吃消食片,总是依靠调动胃气消化食物,会透支消耗元气,对胃也没有建设性的恢复作用。这样胃气会越来越弱,以后就更容易吃多了不舒服,就更需要吃消食片

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你总是相信孩子自身的调节能力,或者想让他锻炼去锻炼他的调节能力。你总是想着用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身体

你应该明白,锻炼自己的身体才能朝向越来越壮、越来越皮实、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敢探索新的世界的方向。这样才能越来越不用治疗、不依靠治疗这。就是所谓“人生向上”。

而不是让自己越来越敏感脆弱,越来越需要外界力量保护自己,越来越固缩、封闭自己。孩子吃多了就吃消食片,就是生怕孩子不舒服。那孩子身体一有其他的风吹草动,孩子的家长是不是也是赶紧找医生或者赶紧给这个孩子吃药?那就越来越离不开医生、离不开药物,成就一个恶性循环。

有不舒服赶紧吃药的思路确实挺怕人的。而且他们完全不了解药物的潜在的毒副作用,更不了解我们人体的正气、不了解人体的客观规律、不了解药物起作用的原理。这是一个趋势的问题、人生方向的问题。

患者总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思路、总是有症状赶紧消的着急的心态,当然就感觉消症状消得快的医生是好医生、消症状消得快的药是好药。而不去管应不应该这么快、应不应该这么用药、不管药物的毒副作用。这种趋势、这种需求就催生了整个的惯用“科技与狠活”的医疗和保健的行业。比如线上线下铺天盖地的医药广告、广告词都朗朗上口:哪哪不舒服、就用XX药。

作为医生,我们不能迎合这种趋势和需求、不能为了快速消症状而使用科技与狠活。我们应该坚持客观规律、正视病情、注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长远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医者仁心、造福患者。
在医疗行业中,科技与狠活可谓无处不在,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存在着这种现象。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有些医生偏爱静脉注射,对于感冒咳嗽等疾病,常常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甚至与激素合用。这种疗法效果看似显著,甚至在一些小型医疗单位中也能看到比大型医院更快的疗效。然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同样,中医扎针时一次扎几十针,连续扎很多天。开药方时,一下开出二三十味,甚至三四十味药。这些做法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曾见过一个医生,他的药方被戏称为“66味地黄丸”,因为他的方子总是由四五十味药组成。他自信满满地表示,这样用药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几味药能起作用。然而,这么多药一起进入患者身体,真的能各自针对不同的症状吗?

一些医疗单位自制中药药丸和胶囊,声称能够降血糖、治疗类风湿、止疼、治疗哮喘等这。些药在服用后往往效果显著,但停药后病情又会复发。那么,几克中药粉末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效力?为何能立竿为见何影停?药后就会复发呢?

此外,还有一些医疗单位诱导患者进行可做可不做的手术,或者由于水平问题而使用错误的医学理论开药等。

医疗中的科技与狠活,所能想到的例子远远不止这些。只要大家留心,掌握一定的原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并避免这些陷阱。这就好比“大炮打蚊子”,虽然当下的效果看似很好,但实际上却可能造成过度用药的伤害,只有明理的业内人士才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我们的身体有着自身的规律,治疗疾病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就像治疗一种疾病,该五天治愈就不能急于用两天完成,五天是有道理的,不能想让它快就快。如今,许多人因为各种科技与狠活儿,想要快速治愈疾病,然而这种快速治疗的方法是否真的好呢?

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它们都是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干预,都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我们一定是不得已才用药,尽量依靠患者自身的生命力,自身的正气。正如“扶正祛邪”的中医理念所说,我们应该尽量依靠患者自己的正气来抗病。

避免药物潜在的毒副作用是消极的一面,更重要的是积极的一面:给患者自己的正气抗病留有余地,让患者自己通过正邪相争,锻炼自己正气的抗病力。患者就越来越不用药物。我们治疗的最终方向,就是让这个患者能独立自主,能够依靠自己的正气慢慢好起来,就是他能往越来越壮的那个方向去走,就是我常说的“治疗是为了不治疗”。

西药是有毒副作用的,大家一般都了解。其实中药、针灸也有潜在的负作用。不要以为西医研究了“马兜铃酸”等化学成分就是研究了中药的毒副作用。不要以为纯天然就没有毒副作用。每一味中药使用不当,都会有毒负作这用种。毒负作用更为广泛,更不易察觉,过度使用危害更大。古人将中药称为“毒药”,是有道理的。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吃螃蟹是完全可以的,不用担心它是凉性的。我们日常吃的五谷杂粮、水果蔬菜、肉蛋奶等,基本上都是平性的食物,即使有些食物被描述为凉性或热性,但实际上它们的药性并没有那么强烈。

比如西瓜,虽然被称为凉性的食物,但对于真正患有白虎汤证的人来说,吃西瓜是可以的。这种凉性并不是我们所担心的那种对身体有害的凉性。而且,我们不必过于担心食物的凉热性质,因为我们的身体是能够自我调节的。

但是,有些野菜如鱼腥草、荠菜等,本质上属于中药,因此不应该经常食用。尽量少用药,不得已才用药。不过,也不要因噎废食,如果病情需要治疗,我们就必须进行治疗。

比如那位急性脊髓炎患者L,她的脉象空而大,说明她的身体状况很差,需要尽快治疗。如果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去自我纠正,她的身体只会越来越虚衰。因为我们的身体自我修复的能力是有限的。

再比如那位34岁的女患者,她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服用激素药物而导致骨头坏死。虽然她已经找我治疗两年了,但我告诉她必须接受足够疗程的治疗。如果她总是依赖西药,她的身体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对于疾病的治疗和保养,我们要看到其发展过程。如果不治疗、不保养,任其发展,病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恰当的治疗和保养,就是要增加向上恢复的力量,而减少向下加重的力量。尽量让身体往上恢复,尽量不要让疾病越来越重。
我们的器官,就像一盏油灯,一旦油尽灯枯,就无法再点燃。同样,当我们的重要器官受损,无法再生时,就需要寻求医疗的帮助。就像有些器官移植手术,能够为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但是,除了保养和治疗,我们还需要有正确的医疗意识:任何医疗手段都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应用。

过度医疗所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这种伤害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对身体切切实实的损害。就像食品行业中的添加剂一样,医疗中的“科技与狠活”也无处不在。一旦我们有了这个意识,学习医学常识并鉴别明显的过度医疗就不难了。

患者喜欢见效快的疗法,喜欢追求“科技与狠活”,根源在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了解。这种思维定式广泛存在,对许多人造成了伤害。作为医生,我们尤其要慎重对待这种情况。绝不能因为患者着急就拿这个当借口,去钻营那些“科技与狠活儿”。

我们应该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的工作,帮助患者扭转这种观念。医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医生,我们很容易积德,也很容易缺德。给人治病有疗效,可以积累阳德;尽量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可以积累阴德。相反,如果给人治病没有疗效,会损害阳德;给人治病带来了本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会损害阴德。

孟子曾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医生想要多积德,少缺德,一方面要心存正念;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精进自己的医术。让我们一起为健康而努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