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方化掉痛风石,屡用屡效

痛风是一种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发的复杂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清尿酸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周围软组织中,引发急性炎症反应。痛风不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还可能形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引发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病变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饮食结构的显著变化,痛风的患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痛风属于中医的“痹证”、“浊瘀痹”等范畴,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外邪侵袭和内因失调。中医认为,风、寒、湿、热等外邪是引发痹证的重要外部因素。这些邪气往往乘虚而入,侵袭人体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从而引发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内因方面,痛风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特别是脾失健运、肝肾亏虚,导致体内痰浊内生、湿热蕴结,进一步阻碍气血流通,形成痹证。此外,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脏腑功能,诱发或加重痛风病情。

治疗痛风常用的经典方剂包括宣痹汤、四妙散、白虎加桂枝汤等。这些方剂多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显著改善痛风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单味中药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痛风作用,如萆薢、土茯苓、薏苡仁、山慈菇等。这些中药通过降低尿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创造了痛风方。该方剂的组成包括土茯苓30g、萆薢20g、威灵仙15g、薏苡仁30g、泽兰15g、泽泻15g、虎杖20g、秦艽15g、桃仁15g、地龙15g、赤芍15g、土鳖虫12g、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方剂的制备方法是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在临床应用中,会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加减,如关节红肿热甚者金银花15g疼痛剧烈者加醋延胡索12g口干舌燥者玄参20g、生地黄2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5g、枳壳15g缓解间歇期扶正可加桑寄生15g、黄芪20g、狗脊15g

痛风方的主要功效是泄化浊瘀、通利关节、通络止痛。方中土茯苓、萆薢、薏苡仁等药物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作用,而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有助于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方中还特别使用了土鳖虫等虫类药物,以增强泄化湿浊、化瘀散结的效果。痛风方通过泄化浊瘀、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复发的目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方中的多种中药富含生物碱,具有免疫调节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降低血尿酸指标。

记忆 痛风方:龙虎牛仙逃逸秦领土,二秒择bi首 龙虎牛仙→地龙、虎杖、牛膝、威灵仙 逃逸秦领土→桃仁、薏苡仁、秦艽、土茯苓、土鳖虫 二秒择bi首→二妙散(苍术、黄柏)、二泽(泽泻、泽兰)、萆薢、赤芍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患者甘某,男性,42岁。主诉: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夜间加剧,持续3天。患者形体偏胖,喜食海鲜及啤酒,有长期高尿酸血症病史。查体: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明显,局部皮温升高,触痛明显,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水平高达520μmol/L。

中医诊断:痛风,辨证为湿热蕴结型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中药处方:

土茯苓30g,萆薢20g,威灵仙15g,薏苡仁30g,泽兰15g,泽泻15g,虎杖20g,秦艽15g,桃仁15g,地龙15g,赤芍15g,土鳖虫12g,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

治疗经过:患者首诊后,即给予上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3天后复诊,关节红肿有所减轻,疼痛缓解,但夜间仍时有痛感。考虑热毒未清,加金银花15g,连翘15g,以增清热解毒之力。

继续服用5剂后,关节红肿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血尿酸降至480μmol/L。为巩固疗效,上方去虎杖、秦艽,加黄芪20g,白术15g,以健脾益气,扶正固本。

续服7剂后,关节症状完全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随访3个月未复发。

【医案二】

患者罗某,女性,35岁。主诉:左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低热,全身乏力。患者近期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饮食不节。查体:左膝关节肿胀,皮温略高,活动时疼痛加剧。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水平460μmol/L,C反应蛋白升高。

中医诊断:痛风,辨证为气滞血瘀型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中药处方:

土茯苓30g,萆薢20g,威灵仙15g,薏苡仁30g,泽兰15g,泽泻15g,桃仁15g,地龙15g,赤芍15g,土鳖虫12g,牛膝15g,郁金15g,延胡索15g。

治疗经过:患者首诊后,即给予上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5天后复诊,关节疼痛有所缓解,但肿胀改善不明显

考虑气滞血瘀较重,加用柴胡15g,川芎15g,以加强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继续服用7剂后,关节肿胀明显减轻,疼痛基本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

为进一步调理,上方去延胡索,加用党参15g,茯苓15g,以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续服7剂后,关节症状完全缓解,血尿酸稳定,随访半年未复发。

【医案三】

患者梁某,男性,58岁。主诉:多关节疼痛,以手指关节为主,时有僵硬感,晨起明显。患者有痛风病史10年,长期依赖西药治疗,近期症状加重。查体:双手多个指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水平高达620μmol/L。

中医诊断:痛风,辨证为痰瘀互结型

治疗原则: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中药处方:

土茯苓30g,萆薢20g,威灵仙15g,薏苡仁30g,泽兰15g,泽泻15g,虎杖20g,秦艽15g,桃仁15g,地龙15g,赤芍15g,土鳖虫12g,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僵蚕15g,胆南星10g。

治疗经过:患者首诊后,即给予上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7天后复诊,关节疼痛有所缓解,肿胀减轻,但晨僵改善不明显。考虑痰瘀互结较深,加用白芥子15g,海浮石20g,以增化痰散结之力。

继续服用10剂后,关节肿胀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晨僵时间缩短,血尿酸降至540μmol/L。

为巩固疗效,上方去虎杖、秦艽,加用熟地黄15g,山茱萸15g,以滋养肝肾,强筋骨。

续服30剂后,关节症状完全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范围,随访1年未复发。

痛风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周围而引发的炎症。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并伴有高尿酸血症。中医将痛风归为“痹证”范畴。

病因病机

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病者多为40岁以后,形体丰腴、素嗜酒食肥甘之“盛人”,且多有阳性家族史。《黄帝内经》曰“五八,肾气衰”,病者多因饮食不节、房室过度,脾肾先虚,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别清浊失司,水谷不归正化,生湿化浊,肥甘醇酒,致湿热痰火内生,内蕴脾胃,渐积日久,必与血结成瘀,愈瘀愈滞,流注关节,气血凝滞经络阻隔则发为痛风。湿凝为痰,痰瘀胶固而成痛风石,缠绵难愈。

痛风多发于下肢末端,此为湿浊,湿性下流;痛位固定,为瘀血作痛;湿气胜者为着痹,故湿胜则著而不移;局部红肿剧痛为湿热痰浊,瘀血互结,不通则痛;多夜半发病者,乃湿热浊瘀于血分,血热血瘀为患。《证治汇补》引朱丹溪言曰:“热盛则痛,湿盛则肿。大率痰火多痛,风湿多肿……亦必血热而瘀滞污浊,所以作痛,甚则身体块瘰。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本病当属本虚标实,湿、热、痰、瘀为本病的病理关键,而因于寒湿者较少。同时,本病虽名“痛风”,实则非风,湿热痰浊瘀血流注并非外来,实是内生。与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凝滞所致之关节肢体肿痛的“痹证”不属同病。本病在临床上常与风湿病相混淆,施以风门诸药,有时关节症状虽可缓解,但降低血尿酸欠理想,远期疗效不佳,因此本病在辨证和治疗上有其特殊性。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临证经验

治疗上,依据本病湿热痰瘀的病理关键,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15g,黄柏15g,薏苡仁30g,粉防己、羌活、姜黄各15g,赤芍15g,川牛膝10g,甘草15g。方中以二妙(苍术、黄柏)清热燥湿以除湿热下注之红肿热痛,然湿热虽下注,其本在脾,以苍术燥湿健脾,又合黄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湿热,解湿热疮毒,两药相合清流洁源,标本兼顾,共为君药。

粉防己,《本草求真》言其:“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可助黄柏清利下焦湿热。薏苡仁甘淡微寒,主降泄,既健脾利湿,又长于祛除肌肉筋骨之湿邪,主治筋脉拘急之湿热痹阻筋骨之病,湿浊为病,均当以治阳明为本,苍术、薏苡仁正有此意。姜黄,《药性赋》言其:“能下气破恶血之积”,本品辛苦温,具有较强的祛瘀作用,既入血分活血,又入气分散滞气,以破血分湿瘀之滞。赤芍,《名医别录》言其:“主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本品苦微寒,既清血分实热,又散瘀血,以清血分瘀热。四者共为臣药。羌活辛苦温,气雄而散,升发之力强,既能透利关节止痛,又风能胜湿而助苍术、薏苡仁祛湿化浊,且可升发脾胃清阳,升清以助降浊,并可防黄柏、防己苦寒降泄太过而伤脾气,又与姜黄气味相投,盖血为阴津得温则行,湿为阴邪得辛方散,二者辛温之性与行瘀除湿甚合,是为佐药。少加川牛膝既助活血之力,又引诸药直达病所。又加甘草既缓和上药辛温燥烈之性,又防其苦寒败胃,共为使药。

然方贵配伍,医贵权变,在临证中常有加减变化:热盛者,发病迅速,痛剧,舌红脉数,便干溲赤,去羌活、苍术加知母、生地黄、滑石等;湿盛者,发病缓慢,局部漫肿麻木,苔腻脉滑,重用苍术、薏苡仁,去黄柏加萆薢、泽泻、威灵仙;湿热俱盛者,肿痛甚,舌红苔黄厚,脉弦(滑)数,加茵陈蒿、龙胆草;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者,加威灵仙、海桐皮、秦艽,重用薏苡仁减黄柏量;因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关节恶血剧痛,舌暗者,加生五灵脂、地龙、乳香、没药;痛风石者为湿瘀成痰,加半夏、制南星、威灵仙、地龙;湿滞中焦,苔腻呕恶者,加木瓜、蚕砂、茯苓去黄柏;身窜痛者,加海桐皮、威灵仙、秦艽祛风活血通络;日久不愈,关节僵直变形剧痛者,为久痛入络,痰瘀凝结,需加虫类搜剔,如全蝎、蜈蚣、䗪虫、地龙;日久不愈,腰酸腿软者,为久病及肾,改川牛膝为怀牛膝,加杜仲、续断;乏力、汗出、便溏、舌淡胖、脉弦缓者,加黄芪、白术。应当指出,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萆薢、秦艽、威灵仙、蚕砂、薏苡仁、地龙、泽泻、黄芪、桃仁、当归等降血尿酸药,可提高疗效。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黄芪

典型医案

赵某某,男,时年53岁,2004年3月8日就诊。

患者痛风多年,现右大拇趾暗红发热,肿痛夜甚,舌苔黄腻,脉弦数,足趾有痛风石,血尿酸650μmol/L。

方药:苍术15g,黄柏15g,赤芍15g,粉防己15g,生薏苡仁30g,姜黄15g,威灵仙15g,海桐皮15g,地龙15g,川牛膝15g,胆南星10g。并嘱其禁食酒肉、动物内脏等以防湿热内生。

以此方加减,共服药40余剂,肿痛消退,痛风石渐消,舌脉转好,血尿酸降至437μmol/L。

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血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无症状间歇期、慢性期。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特征性表现,调查数据显示,发病11.6年后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形成初期质地较软,随着纤维增生质地越来越硬,此时如关节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反复发作进入慢性期,可并发肾脏疾病,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既是中医病名又是西医病名,痛风一名起源于我国,系元代朱丹溪确立。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慢性痛风期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控制发作频率,改善全身症状,进而改善预后。现将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病机

从现代人的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变化入手,深入研究了痛风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反复不愈的症结所在。慢性痛风辨证应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正所谓“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达四旁”之理。

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强调内因,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为内因前提下之诱发因素,这一点与一般的风湿病(包括白虎历节等)有很大不同。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司聚而成湿,水湿内蕴,日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可用清热祛湿、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慢性期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当标本同治,以健脾化湿、补肾通络、疏风定痛为法,则痹痛可除。

慢性痛风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肿胀不甚,病程迁延。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可致关节僵硬变形。痰浊瘀血凝聚,日久结而成形,则见痛风石。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诊治慢性痛风之大法。

治疗心法

● 调理脾胃,健脾化湿

痛风急性期缓解后,肿痛虽消,但关节仍疼痛难耐,因此就诊者亦不少见。邪深久恋,戕伐正气,脾气受损,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风冷天气,症状加重,关节不红不肿,伴见喜暖恶寒、神疲乏力、纳少脘闷、腰膝酸软等症。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邪有内外之分,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是导致关节肿痛难愈的直接原因。

治疗慢性痛风注重调理脾胃,务使脾气得健、水湿得化,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脾虚湿盛、漫肿困重者,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蚕沙等;中焦湿阻、脘闷纳呆者,可加藿香、苏梗、荷梗以芳香理气化湿;若兼风邪,疼痛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阳虚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桂枝

● 调理脾胃,不忘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碥》曰:“下焦为中土之根,肾命为水火之本。”肾脏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曰:“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有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

在治疗慢性痛风过程中,除调补脾胃、以后天补先天之外,也非常重视对肾脏的补益,常辨证施用补益肾气、固精填髓、强筋健骨等法,方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化裁。

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开合失司,精微泄漏而见尿浊、夜尿频、水肿等症,临床常见于痛风性肾病改变。此时治疗,在健脾的同时应不忘补肾,可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猪苓、茯苓、玉米须等药。如肾气亏虚、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续断等补肾强筋、通络止痛。

老年痛风患者,常伴见腰酸腿软、筋脉拘挛、遗精滑泄、头晕健忘、盗汗耳鸣等肾精亏耗之象,常佐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鹿二仙胶等。然补肾之品多滋腻,有碍脾之虞,此时常少佐砂仁、娑罗子等辛香理脾之品以顾护脾胃,使补而不滞。

● 活血化痰,散结通络

湿热久羁,灼津耗液,炼液成痰,血浊成瘀,痰瘀胶结,气血痹阻不通,肢体关节筋脉失荣,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见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等表现,此乃痰瘀互结之象。

痰瘀作为脾胃损伤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故在慢性痛风的治疗过程中,强调调补脾胃的同时,也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常选用双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等。双合散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加白芥子涤痰通络,故名曰双合,乃祛瘀、化痰同施,为治疗痰瘀互结之良方。若兼夹风湿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既祛风湿、化痰瘀,又可消滞和中,三焦同治,对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结节破溃,脂溢脓出,久不愈合者,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加皂角刺化毒透脓,脱腐生肌收口。

● 中药外治,直捣病所

论治痛风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必佐以中药外治法,以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防止其再次急性发作。陈实功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故用外洗方治疗痛风,通过药物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加之水蒸气的温热作用,可使气血畅、经络通,内外兼治,能明显缩短疗程。

外洗方用药:用大黄甘草汤、马鞭草、威灵仙等。其中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本草经疏》谓:“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选用此药主要是因为该药可针对急性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即湿热毒瘀,而马鞭草可起到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物质,其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类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的作用。

威灵仙可通行十二经络,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制乳香、制没药、防己、络石藤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亦佳,可随证加减。

具体用法:嘱患者每日1~2次,局部先熏后洗,泡洗半小时,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玄府畅达,排故布新,气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浓煎取汁,以纱布蘸药汁温敷患处。

典型医案

吴某,男,时年3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诉左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肿痛3年。3年前大量饮酒后出现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步行困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后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血尿酸有所下降,但关节肿痛时作,疼痛可忍受。

刻诊:左足第1跖趾关节微肿、疼痛,全身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疲倦,眠差,阵发头晕,盗汗,无头痛,纳可,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现服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细。

诊断:(气血两虚,湿邪郁阻型)痛风。

治法:益气和血,疏风祛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四妙丸化裁。生黄芪20g,防风12g,防己15g,炒白术15g,威灵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苍术15g,盐黄柏12g,萆薢15g,晚蚕沙(包)20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2g,大腹皮10g,大腹皮子10g,六一散(包)30g。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苦参12g,马鞭草30g,皂角刺15g,威灵仙15g,防风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芒硝15g。7剂,局部熏洗,日1剂。

7剂药后随诊,患者关节疼痛消失,头晕、疲倦感消失,盗汗明显减少,睡眠改善。以前方14剂制成颗粒剂口服,每次9g,每日2次,以资巩固。嘱患者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按:患者患病前饮食不节,戗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加之痹证日久,耗伤人体正气,故现疲倦、睡眠差、阵发头晕、盗汗等气血亏虚之象。

气血亏虚则四肢肌肉失养,故见倦怠;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阵发头晕;血不养神,故睡眠差;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液停聚,湿邪内阻,停滞关节则见关节肿痛;气虚无力以率血行,则脉细;气虚血瘀则可见舌质红暗、边有瘀斑;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湿邪为患故脉弦滑、舌腻;气虚日久,化源不足,导致气阴两虚,阴不制阳、卫外不固则现盗汗,阴血不足则生内风。

患者就诊时为春分节令,内外风合,挟湿行走,故见游走性疼痛。组方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化湿治气虚之本,四妙丸清热利湿以除湿之标。药用黄芪、炒白术以健脾化湿;防风、防己祛风除湿;薏苡仁、萆薢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炒苍术燥湿,又可升发胃中阳气;桂枝温阳化气,配伍白芍一收一散,调和营血;滑石、六一散、晚蚕沙、威灵仙以祛湿除痹;大腹皮子入脾胃而宽中下气去滞,鸡内金健胃消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