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
肺癌主要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六淫之邪乘虚入肺,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肺气膹郁,宣降失司,气机不利,血行受阻,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痰凝气滞,瘀阻脉络,日久形成肺部积块。
因此,肺癌是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
肺癌的虚以阴虚、气阴两虚为主,实则不外乎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之病理变化。
因此,对于肺癌的治疗,首先要分清虚实,而后结合病理类型、病程,确立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为次的治疗原则,然后立法处方。
集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将肺癌分为四型施治:
阴虚内热,证见咳嗽无痰或少痰,或泡沫痰,或痰中带血,气急,胸痛,低热,口干,盗汗,心烦失眠,舌质红或红绛,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肺,解毒软坚。
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金银花、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
脾虚痰湿(肺脾气虚)型,证见咳嗽痰多,胸闷气短,纳少便溏,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治以益气健脾,肃肺化痰。
方用六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夏枯草、海藻、昆布、石上柏等。
气阴两虚型,证见咳嗽少痰或带血,咳声低弱,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或盗汗,口干不多饮,舌质红或淡红,有齿印,苔薄脉细弱,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痰。
方用四君子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太子参、白术、沙参、麦冬、玉竹、茯苓,尚可酌情加用石上柏、石见穿、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牡蛎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药物。
阴阳两虚型,证见咳嗽气急,动则气促,胸闷乏力,耳鸣,腰酸膝软,畏寒肢冷,夜间尿频,并见消瘦,口干不欲饮,面时潮红等症,舌质淡红或质淡而胖,苔薄或白腻,脉细沉,治以滋阴温肾,消肿散结。
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赞育丹加减,药用南北沙参、天麦冬、生地黄、玄参等以滋阴,取赞育丹、巴戟天、肉苁蓉、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酌情配伍清热解毒药石上柏、石见穿、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以及化痰散结药夏枯草、生牡蛎等组成方剂。
在扶正理念的指导下处方用药,其特色:
①扶正药:肺癌本虚具体表现为肺气肺阴、脾气脾阳、肾阴肾阳虚几个方面,或单见,或兼见,也具体体现出肺癌辨治中以肺脾肾三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临证应用,采用益气养阴、滋阴生津、益气健脾、温肾助阳、阴阳双补等法,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等常常贯穿其中,常用药有黄芪、人参、太子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南北沙参、麦冬、天冬、黄精、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等。
②祛邪药:在扶正、改善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针对气滞、痰凝、血瘀、毒聚的病理变化分别给以行气活血、解毒化瘀、化痰软坚等法,常用八月札、石上柏、七叶一枝花、绞股蓝、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牡蛎、海藻、昆布、薏苡仁、石见穿、莪术、天龙、蜂房、山慈菇、蛇六谷等药物扶正祛邪有机结合。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毒攻毒药物的应用只能适度,须在正气充盛或扶正为先的前提下应用。
活血化瘀药物可能有促进癌转移之弊,临床应用点到为止,须格外慎重。
③调和药:调和药物的应用是扶正法的重要特色,包括调养情志、调理脾胃,以及调和药性。
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的精神紧张、忧愁、焦虑状态,乐观的情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除心理疏导,多配合甘麦大枣汤以及疏肝解郁安神之品,如合欢皮、远志等以达缓解紧张情绪、调节情志的目的。
患病日久或放化疗之后多食少纳差,水谷少进,汤药难施,故在处方时常配合应用健脾开胃之品,如谷麦芽、山楂、神曲、鸡内金之属,以时时顾护胃气。
此外,肿瘤病人正气匮乏,不耐功伐,结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特点,故在治疗肺癌的处方上,注重调和药物寒热之性,组方力求平和,忌药性太偏,补气而不壅滞,养阴而不滋腻,助阳而不温燥,忌大寒大热。
温阳少用姜附之属,而予二仙之辈;清热少用三黄之流,而以芦根、七叶一枝花等轻清之剂;忌大攻大伐,慎用攻破磨砺之品,时时以顾护正气为要,以治病留人。
20世纪60~70年代,恶性肿瘤的治疗多采用化、放疗等“攻”“杀”为主的手段,中医治癌亦多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等治法,将消除肿瘤细胞为治疗目标,虽然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患者生存时间并未明显延长,晚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常年徘徊在10%以下。基于丰富的临床实践和对恶性肿瘤发病的深刻认识,指出制约恶性肿瘤疗效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治疗的目的聚焦在局部肿块,而忽略了在肿瘤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机体内环境,明确提出治疗重点应该是维护机体的抗病能力,人体的正气盛衰决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从“道”的层面明确中医药干预的重点是“患癌之人”。
长期以来,总结了一套以扶正法为主治疗各种肿瘤的经验和方法,倡导“以人为本”“除瘤存人、人瘤共存”,与当今国内外肿瘤界倡导的“带瘤生存”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其开展系列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高水平临床证据,反复证实了扶正治癌能显著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减轻治疗相关毒副反应,并从免疫调控角度着手系统揭示正气亏虚的本质和扶正治癌的作用机制。
肺癌
扶正为主,重视气阴
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将肺癌临床病例总结为阴虚内热、脾虚痰湿、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辨证治疗,以此建立的《肺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列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被编入《中医内科学》。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邪毒袭肺,易耗伤肺气、灼伤肺阴,故肺癌以气阴两虚及阴虚内热为多见的病理变化;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均可耗伤人体正气和阴津,注重顾护气阴,以益气养阴和养阴清肺为肺癌常用治则。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1968~1975年间中医中药治疗超过3个月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系统总结,发表了《中医扶正法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200例》一文,发现肺癌属正虚为主者占97.5%,其中以阴虚内热和气阴两虚两种证型为多占82%,采用养阴清肺和益气养阴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从而在国内率先揭示肺癌的证候分布规律,验证了正虚在肺癌发病中的关键作用,为其重视气阴调护和后期转化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为验证扶正为主中医药治疗效果,于1983~1990年间将304例住院的晚期肺腺癌随机分为中医组(171例)和化疗组(133例)进行前瞻性治疗观察,中医组分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等证型,分别予滋阴、益气、温阳扶正中药,酌情伍用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治疗,治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4%、31.86%和24.22%,中位生存期417天;化疗组用MOF方案化疗,治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36.67%、24.56%,无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为256天。中医组病灶缩小稳定率68%,化疗组为48%。临床症状改善、体重、KPS评分、提高免疫功能等中医组均优于化疗组。
曾诊治58岁冯姓原发性肺鳞癌患者,1967年8月因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胸痛拍胸片提示“左下肺肿块”,1967年住北京协和医院,痰中找到鳞癌细胞,因心肌劳损、肺功能差未手术,服中药治疗,1971年初出现头痛,右眼复视不能外展、视物模糊,先后经天津市人民医院和上海市胸科医院检查,诊为“左下肺鳞癌伴脑转移”,来门诊求治。予养阴清肺,软坚化痰,清热解毒中药治疗。用药为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浙贝母、杏仁、瓜蒌皮、生南星、香白芷、苦参、干蟾皮等。随症加减治疗7年余,左下肺肿块影基本消失,除稍有咳嗽、右眼复视外,中医药治疗后26年余均无不适,随访至84岁仍存活。
胃癌
健脾理气、解毒消积
健脾理气解毒消积方(太子参、白术、茯苓、八月札、淮山药、生薏仁、红藤、野葡萄藤、菝葜、天龙等)为主治疗经剖腹探查确诊的Ⅳ期胃癌58例。脾肾两虚加党参、菟丝子、薜荔果;胃热伤阴加北沙参、麦冬、生地;肝胃不和加柴胡、白芍、枳壳等;有癥结者加夏枯草、海藻、马钱子、生牡蛎等;呕血便血加白及、生地榆;呕吐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半夏;气血两虚加黄芪、人参、当归等。治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75%、46.94%、32.43%及27.8%,平均生存期为40.6月,中位生存期为26月,最长1例存活33年。
曾诊治58岁的女性患者戚某某,行剖腹探查发现胃体后壁肿块约8cm×6cm×4cm,胃大、小弯淋巴结肿大,病灶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无法根治性切除,仅作胃大部姑息切除术,病理证实为“胃未分化癌,贲门切端仍有癌肿病变”。出院后来门诊治疗。主诉:上腹部胀痛,纳食少,呕吐黄水,中上腹部扪及肿块,边界欠清,少量腹水,脉象小弦,舌苔薄白,辨证为胃癌姑息术后余毒未尽,脾虚气滞、肝胃不和,治予益气健脾,理气降逆,软坚散结。用药为旋覆花、代赭石、党参、姜半夏、姜竹茹、陈皮、茯苓、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姜川连、煅瓦楞子等。药后自觉上腹部胀痛大减,胃纳略增,呕吐偶作,小便增多,继续治疗1个半月后复诊诉:腹胀,纳差,上腹部有肿块隆起,大便日行4~5次,脉细软,舌苔薄白,质淡,辨证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机失畅,治拟益气健脾,理气畅中。用药:炒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八月札、红藤、白花蛇舌草、藤梨根、野葡萄藤、夏枯草、生牡蛎等。药后胃纳渐增,大便日行1次,上腹部未扪及肿块,无腹水,酌情加入补血补肾之品,多次胃肠摄片均未见复发征象。超声波检查未探及肝脏占位病灶和腹部肿块,全身情况佳,能操持家务,随访28年仍健在。
肠癌
善用下、举、敛法
大肠癌正气不足为病之本,湿热、火毒、瘀滞为病之标。临床既有脏腑气血亏虚表现,又有气滞、血瘀、痰凝、湿毒等标实情况,当分清病变脏腑及虚实情况辨证论治,合理遣方用药。临床将肠癌分为湿热蕴结、瘀毒内阻、脾虚气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两虚六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在扶正的基础上,酌情伍用经药理研究证实有抗癌、抑癌作用的党参、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八月札、野葡萄藤、藤梨根、红藤、菝葜等,提高疗效。
大肠癌常见便秘、泄泻交替出现,明辨寒热虚实,善用下、举、敛法。因湿毒内蕴出现的便秘、里急后重、腹胀腹痛、肛门热灼、便脓血恶臭者常用下法,选用清热泻下、攻积导滞的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瓜蒌仁等,起到荡涤湿热毒邪、清除宿滞瘀血、减轻局部炎症水肿的作用;对于脾肾阳虚、中气下陷所致泄泻,举法与敛法常配合应用,选用益气升阳温肾的黄芪、党参、白术、桔梗、升麻、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煨肉果等以固脱,结合乌梅、诃子、赤石脂、禹余粮等涩肠敛泻,两者相辅相成,收效良好。
用中药内服与保留灌肠并用治疗大肠癌,双管齐下,一举两得。中药内服可调整全身气血阴阳、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留灌肠适合直肠、乙状结肠癌患者及消化道梗阻、恶心呕吐明显、不能进食者,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更好发挥治疗作用。应用健脾理气清肠消肿方内服加灌肠治疗经病理活检证实为晚期大肠癌患者50例,治后1年生存率80%,2年生存率43.5%,3年生存率31.7%,5年生存率20%,10年生存率9.1%,部分患者病灶稳定或缩小,6例治后病灶消失获得临床治愈。
曾接诊22岁女性乙状结肠癌患者张某,乙状结肠镜检查示:距肛门12cm,9点钟处有一约3cm×3cm×3cm菜花状肿块,取活检病理证实为乙状结肠息肉样腺癌,因拒绝手术来诊。当时,大便带血每日行3~4次,伴有左下腹及肛门疼痛,脉象小弦,舌质淡苔薄白。辨证为脾气虚弱,湿毒蕴结下注于肠,气血瘀滞。治疗予健脾理气,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菝葜、红藤、苦参、野葡萄藤、炮山甲、八月札、生枳实、瓜蒌仁、白毛藤、贯众炭等。汤剂2/3口服,1/3保留灌肠,另予蜈蚣1.5g吞服,1日3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3个月后大便时从肛门内排出一约4cm×3.5cm×2cm大小的菜花样肿块,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乙状结肠息肉样腺癌”。药已显效,继续原法治疗,症状完全缓解,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1 cm左右后方,可见0.3cm大小,向肠腔内突出新生物,无出血。坚持中药治疗定期复查,多次行乙状结肠镜检查均示:距肛门11 cm左右后方,可见原病变部位已被黏膜完全覆盖,无血迹。以后每半年至1年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均提示:肠镜顺利放进15cm,未见原发灶,未见乳头状隆起,可见苍白区,考虑疤痕。治疗随访至今已47年余,获临床治愈,现已68岁仍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