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有个摇头脉象,你见过吗

在中医诊断学中,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其中,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种特殊而罕见脉象的特征——摇头脉象,并进行深入研究。这种脉象表现为脉搏在触诊时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特征,与常规的脉象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有趣的是,这一脉象在《金匮要略》中也有相关描述,为我们理解其机理和临床意义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文旨在探讨摇头脉象的内涵、发生机理、临床意义,并通过临床中的例子加以说明,以期为中医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摇头脉象的发现与描述

这种脉象的特征在于脉搏在触诊时不是常规的上下跳动,而是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状态,犹如微风中的柳枝,或是轻舟荡漾于水面。笔者认为,这种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患者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是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时的特殊表现。《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详尽的论述。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这里的“不来”一词,在河南南阳方言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意为“摆动”。查《说文解字》,当时并无“摆”字,这为我们理解“不来”一词提供了佐证。在南阳,人们用“不来”来形容多种摆动现象,如“鱼尾巴不来”形容鱼在水中摆尾,“绳不来”形容绳索的摆动,“马尾巴不来”描述了马尾巴的摆动。将这些生动的方言描述与《金匮要略》中的条文相联系,“按之如索不来”就不难理解了。它描述的是肝死脏之脉,如同绳索左右摆动,已不能上下跳动,呈现出散乱之象。后文“或曲如蛇行”更是形象地描绘了这种脉象的特点,蛇行走时左右摆动的姿态与脉象的摆动十分相似。

摇头脉象的发生机理

摇头脉象的出现,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气血亏虚是摇头脉象形成的基础。中医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血是滋养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当气血亏虚到一定程度时,脉象自然会表现出异常。其次,元气大伤也是摇头脉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它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活动。当元气大伤时,脉象自然会呈现出散乱、无力等特征。此外,摇头脉象还与肝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脏器。当肝脏功能受损,气机不畅时,脉象也会受到影响。肝死脏之脉如绳索摆动、曲如蛇行,正是肝脏功能衰竭、气机散乱的表现。

摇头脉象的临床意义

摇头脉象的出现,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提示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摇头脉象往往出现在气血亏虚、元气大伤、肝脏功能衰竭等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因此,一旦发现这种脉象,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其次,摇头脉象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如前所述,摇头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因此,医生在诊断时应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此外,摇头脉象还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摇头脉象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脉象表现形式,有助于拓宽中医诊断的视野和方法。同时,针对摇头脉象的治疗也应注重调理气血、恢复元气、疏肝解郁等方面,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

验案举隅

​为了更好地理解摇头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以下举几个临床中的验案加以说明。

案一

患者李某,男性,65岁,因长期劳累导致气血亏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笔者在为其诊脉时,发现其脉象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特征,符合摇头脉象的描述。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笔者诊断为气血两虚证,给予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人参归脾汤等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

案二

患者王某,女性,48岁,因肝癌晚期入院治疗。在为其诊脉时,笔者发现其脉象如绳索左右摆动,且散乱无力,符合肝死脏之脉的描述。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症状表现,笔者判断患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尽管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患者最终还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这一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摇头脉象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

案三

患者张某,男性,50岁,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胸胁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笔者在为其诊脉时,发现其脉象虽未出现明显的左右摇摆特征,但已有散乱之象。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笔者诊断为肝气郁结证,给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柴胡疏肝散等中药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脉象也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案例说明,摇头脉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往往与其他脉象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反映着人体的病理状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