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针刺作用相似?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首次举行针灸“共识听证会”,根据当时的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证据,专家委员会认为,针灸治疗一些疾病确实有效,并建议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此后联邦基金开始投入针灸科研。2001年,德国的保险公司组织开展了针对针灸治疗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腰痛和慢性骨关节炎疼痛等4类疼痛的大规模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上,在全球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随机对照试验的结论虽然肯定了针刺的明确疗效,但由于假针刺也有明显疗效,因此对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如穴位的选择、配穴方法、针刺手法等提出了严重质疑。 

中国针灸界瞬间面临对“真针刺和假针刺为何作用相似”进行合理解释的压力,尤其是穴位是否存在的质疑。于是,国内学者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和医者揣穴的实践经验,提出“穴位敏化”理论,后期也证明了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相关的穴位会出现感觉异变、位域扩大、形态改变以及局部微环境的改变等特征,证实了穴位的动态表现。哈佛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专家也采用单病例荟萃分析评价了上述德国的临床研究的结果,共纳入了29个临床试验的20827例患者,并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表明,针刺治疗疼痛持久有效,但针刺疗效因不同的对照组设计,其效应量不同。和不针刺对照组表现出大的效应量,而和刺入型假针刺对照组时,则为小的效应量。表明针刺疗效和对照组有关。2017年,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疼痛状态的肌纤维痛患者,痛阈高者采用真针刺效果好,而痛阈低者采用假针刺疗效好,说明了真假针刺的疗效和患者的疼痛状态有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