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伤寒核心理念
六经辨证,其实是辩别六病,病、证、脉,对吧,是病、证、脉。仲景《伤寒论》里没有提到六经辨证,是后人这样说的。你一定要记住辨什么呀?辨这种病、证、脉。首先要辨病,这个病不是现在临床说的什么高血压,心脏病。是六气哪里出现了问题,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先把它明确了,属于哪类病,是合病或并病?然后再看它是什么证,“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就是证。
《伤寒论》里一条一条的条文,就像卦爻一样,爻就是阴阳的变化,阴阳变化就是爻,给你这么一条你来看,那就是证。证的表里虚实,用脉定它,,用脉来定这个病。《伤寒论》第一篇就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完了以后才是并治。其实《伤寒论》里讲的就是六病、脉、证并治,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和感觉,不管什么病症,一个病怎么来,你要怎样解决,就必须先要有这种六病、脉、证的观念。记住这个特点,病、脉、证,最后才是治疗。 知道了理论,剩下的就是要知道怎么辨。这是一种功夫,功夫非常重要,你要做中医,就一定要下这种功夫。如果有病证,有症状的这种情况,你比较容易辩证。如果没有症状,是人家检查来的毛病,你也要察之尚精,从蛛丝马迹处入手。只要他检查出不正常,肯定就是正气有所不存内,邪气来干,他就开始有毛病,所以,扶助正气就非常关键。
扶助正气,直观来讲就是扶助人的真阳元气。刚才一开始谈到天尊地卑,也叫做阳尊阴卑,这是乾坤定矣,不要再辩解,是定格的事情。 不能遇到口唇干燥的患者,就给他麦冬啊,沙参啊,就给他养阴的药,这就是没有进行辨病、脉、证,就直接治疗了,你这样治就不对,误治大部分都是这样导致的。只看见了什么症状表现就用对抗的药,看见什么治什么,这也太简单了。
仲景告诉我们要辨病、证、脉后才能治疗。医生就是要察之尚精,从蛛丝马迹中入手,找到那个病根。 往往一个症状,你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就按这个病、证、脉,首先要辨出这个病,先辨病论治。仲景告诉我们首先要辨病,然后依据脉象来辩证,最后再治疗。那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患者以后,就首先要辨病,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病,首先辨它是什么病。
现在什么病比较多啊?三阴病,三阴病比较多。尤其是中医看到的,大部分是三阴病,是给庸医误治过的病,是因为不善治者给导致的。善治者不是首治皮毛嘛,不善治就是把皮毛的病引到里边去,引到三阴里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的都是三阴病,偶尔有一个急症找你看的是,太阳少阴两感证。
所以你把这个病辨别出来以后,你辨其证,怎么辨这个证呢?仲景里边不是说十二字方针嘛,“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知谁犯了何逆?是原来给看病的那个医生给犯了何逆,逆到哪里去了?逆就是不顺,就是春无秋,冬无夏,这就是不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逆在哪里?错在哪里?这时随证治之,首先确定其病,然后观其脉证,最后就是随证治之。所以你看仲景起这个名字非常棒,所以说经典的东西,圣人的东西一字千金,就是辨病、脉、证治之。
学东西首先要看大方向,这样开始比较慢,时间长了以后就形成一种习惯,形成这种辨病、脉、证的习惯,这个病在你大脑里边一过,马上就跑到证里边去,用什么方药,就会用的得心应手,可以说目前我们看的好多病,《伤寒论》里有三分之一的方子就够大家用了。讲这么多方论,讲这么些东西都要把它学完,为什么?对整体有一个了解,对整体有了一个了解后,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就够我们用了。学那么多东西是为什么?就是为了这一点点。中医是一个类比取象的医学,通过外面的这个大象,看到里边的精微,通过宏观来指导微观,这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点,非常人性化的,就是通过这个宏观能看到微观。这就是我在临床上怎么给患者看病的,就是讲这个问题。这个不是经验,是通过《内经》和《伤寒论》学到的这个理论。
《伤寒论》里边尤其脉证,脉证这个经典理论能背诵的尽量背诵一些,背多了以后,临床要用的时候如入囊中取物,书到用时方恨少。各方面的积累,学中医有三分的积累,有三分两分的积累就行。那么中医之外东西,必须有七分八分的积累。
真正中医的东西,不在中医里边,在中医外边,大家学的时间长了会对我说的这句话有理解。就是学中医的这个道理,这个奥妙,不在中医里边,在中医外边。因为经典的东西它都是相通的,你通过看国学等其它的经典,比方说《弟子规》啊,读这个《大学》《中庸》《论语》,包括读老庄方面的书,哎,它就跑到中医里边了。
其实跟写字一样,我业余时间喜欢写字,一开始就每天按这个字帖,怎么写,老研究这个字,研究它怎么写。突然有一天我觉得应该按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样来排写这个字更好一些,哎,结果一写,很好,还老获奖。其实别人看到时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心里边有,原来是这样。写字讲究分间布白,也就是阴阳五行啊!你学中医你也可以从书法写字中领悟道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哈哈大笑。 为什么经典的东西很枯燥,因为我们中国的古人,这些圣人非常聪明,他说的这个东西,既是这个东西,又不是这个。比方说的春天的春,春天的春它既是春天的春,它也是木,那木也是春,少阳也是春,对不对?生发也是春,酸也春,酸的味道也是春。那么你就知道春从哪里来,春从冬来。冬叫什么呢,叫终,春叫始,终始。你看这个经典的话很有意思,它不说始终,为什么它叫做终始啊,没有终就没有始,终始。说明春在生发的时候,阳气生发,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冬,在收敛。
我们说的子鼠丑牛,子鼠就是少阳,丑牛就是厥阴,这个阴的东西就是拉着这个鼠不能让它生发过度,要慢慢生发。这叫少火生气,不能让它壮火散气,不能没有这个丑来拉着这个少阳,拉着这个子,否则它马上就会变成壮火散气,对不对?往往我看这些上火的表现,呼呼往上冒的现象,大都是阴不足,就是收敛功差。我们说的这个阴不是让你滋阴,就是这个人的收敛功能差。收敛功能差是什么呀?是精不足。
如果生发不起来,老在冬天的状态,已经快到夏天了你冬天的冰还没化,这叫什么呢?这叫生发不起来,就是阳不足。就是说这个冬天里的一点阳不足,冬至一阳生,这一阳不足,这一阳生,它生不起来,生不起来原因又是什么呢?寒气太重,怎么办呢?四逆汤啊,四逆辈呀。
一说这个四逆啊,很有意思,四肢厥逆,是不是四?我往往都说手脚冰凉这叫四逆,其实它不单是指手脚冰凉,也指春夏秋冬都逆。你说四逆汤用的广泛不广泛,春夏秋冬的病它都可以管,春夏秋冬四逆啊,是不是?生长收藏,它有逆,就是因为这个寒气,寒邪重必须要用四逆的方法,用它去把这种寒邪先清除掉,让少火生起来,少火生起来,人就有气。 气干什么呢?气就可以降,肺主气嘛,肺气它可以降,降下来干什么?降下来可以生精。精能干什么呢?精能充实什么呀?产生少火。而中央戊己土,它是一个枢纽,是一个圆心,是一个转轴。中焦如什么呀?如沤吧。干的稀的,粗的细的所有这些呀都在这里边沤,沤了以后它分清别浊。
比方说一个腰腿痛的患者,经常来找我来的这个腰腿痛患者,腰痛腿痛,一开始呢这个患者是哪里疼痛呢?是少阳经脉,就是说从这个环跳穴以下沿着大腿的外侧这一条经脉,这里非常的疼痛,酸胀,麻木等等这些症状。有一天你经过治疗,治成什么?这里的症状没了,变成了大腿的正后侧,太阳经这条经疼痛,而且痛的比原来厉害,这个患者来找你,哎呦,我原来这儿不疼,怎么现在大腿后侧疼的这么厉害啊?其实病症由少阳经转到太阳经,是由里出表的好现象啊!你再治太阳不就解除病痛了吗?
当你用药的时候,病从三阴里边往外出,出到三阳的时候,症状可能会加重,所以有些医生就把这种反应叫排病反应。因为病在这个经脉,它就体现这个经脉的症状,在某个经脉的症状表现出来以后,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三阴经的症状到了三阳经,出现三阳经的症状,说明你治的非常好,为什么症状变的那么重呢?说明你元气还是不足,元气足了一下子把这个病邪解除了。那你就继续辨病脉证治疗,继续去努力。
《伤寒论》里边谈到太阳病篇,上篇,中篇,下篇那么多,太阳病篇那么多东西,大部分病症都是在这个太篇,太篇里边有没有阳明、少阳病,有没有六病?有,在太篇里都有。你会发现仲景在《伤寒论》里边谈了好多坏病,坏病就是现在好多医生在给人家误治或治坏了的。 比方仲景说的误下,下是什么?不只是说泻下的药,而是包括寒凉滋腻的药物,下就是往下降,用阴寒的药物,用阴的药物。阳是往上升的,阴是往下,阴寒的药物往下降以后,就会出现坏病。因为它还没有生发到头,你就给降了。《素问》里《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夏三月,现在还没到夏三月,刚夏二月,你给人家用了寒凉的药物,寒凉的药物一用就到了秋,这就治成坏病了,没生长到头你就把人家给拉下来了,没有经过夏三月。
比方外感病发高烧,他本来应该要烧到四十度,把寒邪彻底烧完,然后自己会收敛。夏三月既主生长又主收敛,夏至一阴生,它不就是主收敛嘛。这时候它就会主收敛,你不用去管它,它到了夏至这一天,肯定会一阴生,它自己要收敛的。但这个医生呢,他不等患者的本能到夏至,只是到了夏二月,用了滋阴寒凉这样的药物让人的气机收敛。就是那个果子还在夏二月,需要到秋天才成熟。哎,果子还没成熟,刚长出了个半成品,就把它摘下来,那是苦涩的果子。这就叫履霜坚冰至。现在大部分的医生都在做一些履霜的事情,不仅自己给自己履霜,而且还在给患者一些霜,然后导致患者的病情坚冰至。
告诉外感发烧患者,这个烧不怕,让它自己烧,哪怕烧到了四十度,把这些寒邪烧完了以后,自然就会一阴生,一阴生自然就会退烧,人体阳气自然就会往下收敛,而且非常好,人体很舒服,而且很壮实,没有疲软的感觉。
咱们现在的人怕什么呢?怕阳不怕阴,怕发热不怕恶寒。因为精气不足,难以生发,一生发生长就上火,所以就喜欢霜。就一直处在这种半阳半阴的状态,也就是亚健康状态,处在阳气从来没有生发足的状态。没有达到无厌于日,没有华英成秀,万物华实的程度,就开始收敛。收敛的状态还不是一种自然的收敛,是医生给用药用的。
由于同气相求,医生只要给患者用了一点寒凉滋阴的药物,寒气它一走,好嘛,阳气它随着就下来,去攻这点寒凉。我们阳气生发还没生发到头,你中间给它一剂寒凉的东西往下一走,这阳气就不往上上了,马上就下来破这点寒气,一破这点寒凉,生发就没了,以后医生反复的再用寒凉,寒凉入里,症状就很轻,就是没有症状,如同一个汉奸特务潜伏在那,没有症状,但是它有一天终究要爆发,爆到什么程度呢,沉疴痼疾,非常顽固的那种病。
所以,大部分顽固的病都是从太阳病误治来的。都是从太阳病,然后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到厥阴病,厥阴病再治不好就完蛋了,厥阴有病了以后,少阳没有生机,少阳再也生发不起来,一命呜呼!一个好的医生,从厥阴开始,一点一点的治,他刚出现的少阳往上一生,生发以后这里边的正气和邪气就开始争斗,那表现出来的,就是痛苦的症状。
当一个痛苦的症状表现出来以后,你一定要注意,你做为一个医生,你是帮助正气呢还是帮助邪气,帮正气就是帮阳气,听清楚,就是帮人的元阳之气,帮邪气就帮寒凉之气。为什么叫伤寒?这个寒呢不仅仅是外界来的一些寒气,寒指不通,凝滞,堵塞。不通的东西都叫寒,所有的邪都叫寒,只要邪侵犯了人体,就叫寒。这个邪它侵到了人体的三阴它就更加有寒,到了三阴它就更不通了,更加寒。这个道理是大家要明白的,而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以后,非常有意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仲景为什么把自己的著作叫做《伤寒杂病论》。
那么仲景治病的原理从哪儿来呢?是从通经脉来,所以我们后来叫六经辨证。 所以,岐伯就说,“欲以微针调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就是说用很轻微的,或者很微妙的,微针就是很微妙的,四两拨千斤的。用很微妙的,四两拨千斤这个方法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针不只是指针灸,也包括用药等治法,包括方法,以很轻浅微妙的方法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这里强调逆顺了吧?逆会怎么样?会春无秋,冬无夏,不是按照春夏秋冬来的,它逆,逆时针。不是正常的升降出入,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就是逆升降出入。
你看《伤寒论》里任何一个方子都是用来疏通经脉的,而且任何一个方子都是围绕“中”来治疗的。以前我聊桂枝汤的时候就谈到这个“中”的问题。桂枝汤的作用就是温中补虚,调和营卫。伤寒方证中,运用甘草的机会和用量也很多,就是着眼点在这个“中”。 照这样看病好像就比较简单了,明白这些道理以后,的确就简单了。《内经》不仅告诉我们“欲以微针调其经脉”,而且还强调“气至则有效”。比如我们给一个患者扎针灸,扎环跳穴,当你针进气至以后,这个患肢“呼”的一下,针感的症状就起来了,又麻又胀,有时候还痛,麻胀像过电感一样。这就是气至,气至则有效。
中药呢,你不服中药时没有那么大的症状,一服中药呢,“呼”的一下,症状就出来了,很多症,眩冥啊,呕吐啊,疼痛啊,腹泻啊,等等。这些症状来了你怕什么啊,这叫气至则效,没有这些症状就说明还没得气。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融在一块,揉在一块,《内经》里边叫什么,叫和,叫“和(huo)”,和面,揉在一块儿就叫和,而且还和的非常好。凡是把学到的东西和的非常好的,这就是高水平,你治病就不怕。
所以《伤寒论》里六病脉证条文,主要的一些条文都把它记牢,在临床上遇到病人时,他从这一个症状变成了另一个症状,而且另一个症状比原来的那个症状还要重,而且更难受,更痛苦,那么你就会判断他是从阴出阳,还是由表入里,你就会告诉患者根本上的轻重。《伤寒论》里边还有一个叫欲解时。你还会判断你这个病多长时间能好,《伤寒论》里都告诉你了,这个病应该还有多长时间好,服上这个药该出现什么表现等等。
其实仲景写《伤寒论》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仅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等,关键是还精通《易经》,易的东西就在《伤寒论》里面。《伤寒论》里边就有逆顺,就有吉凶。你看厥阴病那个里边它谈到死,那个死,死不是死亡,死就是没有生机,没法治了,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地步就叫死,不是这个患者立马就死啊。亡也不是死亡,亡是丢失。所以文以载道,字里藏医。文以载道,看到这个字以后,你必须要参悟到这个字里边的道。
当你看到《伤寒论》的这个寒字的时候,就不要只认为寒就是寒气,更应该认识到它是一种经络不通,六经的经络经脉不通。什么叫病,病是什么呀,病就伤阳,伤阳就叫病。所以这个病字旁里边有个甲乙丙的丙,丙不就是火嘛,这个阳受了伤,火受了伤,这不就是病嘛,是不是。那证是什么,一个言字旁一个正确的正,证就是“础润而雨,月晕而风”啊。从表面的象而探知里面本质的东西,这就是证。
有时我们觉得《伤寒论》里边谈到的好多东西令人费解。比如伤寒二三日,伤寒五日,伤寒几日,这样的问题,它都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并不是仅指一天两天三天,不是哪个确切的日,但它包括这个日在里边,它更重要的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许多《伤寒论》里比较难解的条文,需要我们努力做到才高识妙,才能探其理致!
《伤寒论》里边的好多“日”的描述,都是在昭示着种种变化,都包含着种种吉凶悔吝,告诉你这个时空是怎么回事儿,那个时空该怎么回事儿。因为这些东西都在变化,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它都在变化,所以随证治之。所有的一切每天都在变化,每一妙都在变化。明天太阳又是新的,今天的我就跟昨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又是另外一个我,又不一样,它都在变化。所以我们中医大脑里边一定要有这个变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