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
临床资料
一、病史资料
1.一般信息
郑某,女,61岁,黑龙江省人,就诊于1993年5月5日,发病节气:立夏。
2.病史
主诉:右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反复发作28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2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多方诊治,曾用口服苯妥英钠、无水酒精封闭、三叉神经根部切断术等手段治疗,疗效不显著,时发时止,近半年症状加重,右面部疼痛拒碰,无法进食,严重影响睡眠。遂来我处求治。现患者面色暗,纳差,大小便正常。
刻下症:患者慢性病容,型体消瘦,表情痛苦,右面部活动受限,舌诊极度痛苦,遇寒发作加重,不能自行缓解,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手术史:有,三叉神经根部切断术。过敏史:无。外伤史:无。个人史:出生于黑龙江省,无地方病,无传染病史,无吸烟、饮酒史。
二、辅助检查
耳鼻喉检查:正常。
头MRI提示:正常。
血常规:未见异常。
三、中西医诊断与西医诊断
1.中医诊断
头痛:寒凝血瘀型。
辨病辨证分析:患者主要表现为右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疼痛,耳鼻喉、脑部检查均正常,故辨为“头痛”。患者感受外部风寒之邪未及时祛除,病邪日久入络阻滞气机,血瘀内生,面部主属阳明,侧头属少阳,后头及项部属太阳,陈瘀阻塞头面部三阳经络,不通则痛,而成寒凝血瘀型头痛。
2.西医诊断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四、干预措施
中医治法:活血通经,温经散寒止痛。
川芎50 g、荜拨50 g、蜈蚣2条、全蝎10 g、地龙15 g、川乌10 g。7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
五、疗效转归
二诊:1993年5月12日。自诉疼痛稍有缓解,发作程度较前减轻,时间缩短,可以少量进半流食。舌诊时情况转好,不及先前痛苦。面部可以进行较小程度的活动,饮食受影响程度减轻。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继服前方七剂。
三诊:1993年5月17日。疼痛明显缓解,但仍有发作。发作时间缩短,发病间隔延长,可以较缓慢进行正常饮食,舌质紫暗,瘀斑不明显,苔薄白,脉弦。知对于陈疴痼冷来说力度不够,故前方改川芎100 g,继服十四剂。
四诊:1993年6月1日。近1周未再发作,可进行正常饮食,面容轻松,言语流利,交谈无碍,知其寒去瘀解,舌质略暗,无瘀斑,苔薄白,脉缓。但为防复发,仍嘱继服14剂以去固疾,共服药7周,25年顽疾治愈。
患者属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活血通经温经散寒法治疗后,效果良好,二诊时疼痛缓解,但仍有发作,效不更方;三诊时仍有发作,加用川芎100 g以行气活血止痛;四诊时效果极佳,症状消失。后续需注意饮食规律,选择容易咀嚼的食物,不能吃刺激性寒凉食物,注意头面部保暖,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刺激,以防复发。后续随访1年,头痛并未再发作,已痊愈。
临证体会
该案患者主要表现为右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疼痛,耳鼻喉、脑部检查均正常,故辨为“头痛”。患者感受外部风寒之邪未及时祛除,病邪日久入络阻滞气机,血瘀内生,面部主属阳明,侧头属少阳,后头及项部属太阳,陈瘀阻塞头面部三阳经络,不通则痛,而成寒凝血瘀型头痛。
初诊时治以活血通经,温经散寒止痛之法。方中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为君药。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风寒头痛要方“川芎茶调散”便以其为君。荜拨辛,热。脾;胃;大肠;肺;膀胱;肝;肾经。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为臣药。蜈蚣辛,温,入肝经。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为佐药。全蝎辛,平,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与全蝎相须共为佐药。善于走窜能治风。《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水为佐药,增加活血力度。川乌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可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神农本草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二诊时患者疼痛稍有缓解,但仍有发作,因瘀血日久,凝滞于经脉,痼瘀难下,服药一周难以通畅脉络,故令其继服前方七剂。
三诊疼痛明显缓解,但仍有发作,盖因其行气活血力度不足,故加用川芎100 g,重用其辛散温通之性,使通则不痛。
四诊时已一周未发作,知其瘀血已去,脉络通畅,气血循行流利,再服前方14剂巩固疗效,使深藏经脉深处之寒瘀藏无可藏,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