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中药也可以遵循子午流注

张某,女,42岁,工人。

10年前开始患大腹部胀满证,且胀满甚奇,白昼一如常人,饮食与二便正常。但每至下半夜两三点钟便突发腹胀,且胀势辄以少腹、小腹上逆冲至大腹部,在睡梦中辄因此而醒,致不能入寐,挨至天明即渐舒。每晚如此,影响睡眠,甚为痛苦。十年来四处求医,迭经治疗,均未获效。

索观前医所进方,大多为理气、顺气或补脾理气之类。察其面部,尚无明显病容。舌质偏红,两边较甚,脉象右濡,左部弦劲。询知平时感情易于激动。细思腹胀服理气之类以消胀,本属正常治法,进补中之品从久病多虚论治,亦不为谬,何以总不见效?

便从其发病的时间上着眼,用子午流注学说分析。

考夜半2~3时,以时辰计正属丑时,而丑时为气血流注肝经之时辰,腹胀在其时发作,当与肝有关;且其气常从小、少腹上逆,此处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路;左脉弦,平时感情易于激动,属肝气旺盛之象;舌质偏红,两边较甚,乃肝阴不足,肝火内郁之征。肝气旺盛易于横逆犯脾,大腹属脾所司,故此证病所虽在脾,而病本实在于肝。

治宜养阴柔肝以抑肝之逆而顺其气,补脾之虚以治其胀。

处方

生杭芍15克,清炙草5克,生麦芽10克,代赭石30克,旋复花10克,沉香片3克,南沙参10克,苏梗10克,云苓12克。

方中之所以重用杭芍、甘草者,是因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芍药、甘草合用,酸甘养阴为柔肝之要药。用生麦芽者,取其能疏肝气也(《衷中参西录》、药物讲义大麦芽解)。代赭石、旋复花平肝降逆,使上逆之肝气下行。沉香既能理气消胀,又能降气。配以沙参有养阴之作用。

此外,在服药方法上,取迎而夺之之意,嘱其白昼停服,临晚6时服头煎,9~10时服2煎。患者服药后泰然入睡。服5剂后复诊,据述服至2剂,夜半已不再腹胀,患者十分欣喜。药既中病再以原方加健脾之白术10克,嘱其再服5剂,以固疗效。

二、按语

子午流注是祖国医学理论之一,属于天人相应的范畴。子午是以十二地支中二个支名代表昼夜时间;流注是指气血在经输中的运行,在某时至某经(脏腑)时便称为流注。故子午流注就是气血在一昼夜间运行于脏腑的规律。

临床上凡遇病证的发病时间有较强的规律性,便应按子午流注时间的归属脏腑,结合全身症状考虑治疗方案,这样往往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针灸治疗亦有以子午流注学说为指导的,称为子午流注开穴法。

为使初学中医的同志掌握子午流注归属脏腑的情况,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特列表并附歌诀如下,以供参考。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子午流注气血兼,脏腑相合紧相联;

子胆丑肝寅时肺,卯注大肠辰胃先;

巳时归脾午至心,未刻流至小肠经;

申经膀胱酉流肾,戌入心包亥焦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