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良方
急性腰扭伤与腰部过度的后伸、前屈、扭转等一系列动作超过了腰部正常的活动范围有关。体格检查可见腰部运动功能受限,脊柱生理曲线改变,是骨伤科常见病。中医列为腰部筋伤的范畴。中药内服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介绍如下。
共30例患者,男21例,女9例;年龄平均41岁;病程2~15天;患者全部行X线腰椎正侧位片检查无骨及关节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
处方:生地12克,伸筋藤、宽筋藤、桑寄生各10克,黄柏、赤芍、白芍各6克,制乳香、制没药、香附、桃仁、红花各5克,甘草4克,川芎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3剂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治愈24例,显效6例,治愈率80%,总有效率100%。
急性腰扭伤,古代文献称为“暨腰病”或瘀血腰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云:“腰者,谓卒然伤损于腰部致痛也。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久不巳,令人气息乏少,面无颜色,损肾故也。”说明急性腰痛是由于外伤以后瘀阻而致。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云:“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而忽然跌,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身,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矣。气运乎血,血随气之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这充分体现急性腰扭伤乃跌扑闪挫,气滞血瘀致病论。气滞血瘀,脉络不通,筋脉拘急,故腰痛,动作不灵。方中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能活血祛瘀,制乳香、制没药能消肿定痛,香附行气止痛,桑寄生益肾强筋,伸筋藤、宽筋藤舒筋通络,白芍、甘草柔肝解痉,黄柏苦寒清热。诸药合用,具有消肿定痛,活血祛瘀,舒经通络之功效。
消瘀接骨散
组成:川乌20g,草乌20g,栀子20g,大黄20g,制乳香20g,骨碎补20g,薄荷20g,制没药20g,儿茶30g,红花30g,细辛30g,白芷10g,冰片10g。
用法:将上方诸药研为末,以饴糖或蜂蜜调匀,摊于白布或棉纸上(厚约0.3~0.5cm,范围大于伤痛点3cm),敷丁患处,外用宽胶布粘贴或绷带捆扎固定。
适应: 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病案举隅:黄某,男,38岁。因在家中泼水时用力过猛,扭伤腰部,致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直立行走困难,床休息不能缓解2天,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略数。经X线检查无骨折脱位及其他病理改变。以本方治疗,1周内腰痛消失。
评按:急性腰扭伤属中医“伤筋”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血瘀气滞,气血运行受限,“不通则痛”。消瘀接骨散外敷,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大黄、山栀、薄荷等可抑制炎性反应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毛细血管开放和重建,加速炎性介质的清除和吸收,减少对末梢神经的刺激,发挥消炎止痛之功用。方中川乌、草乌、冰片、细辛、白芷等可直接产生镇痛作用。
急性腰扭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X线片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可能变窄,边缘可有骨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典型表现
①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
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下腰段为好发部位。
③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
(2)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
(3)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
根据外伤后腰骶部疼痛、肌痉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肌痉挛、僵硬。X线平片常无明显阳性发现等可确定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腰部有外伤史,腰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痛处拒按,腰部板硬,活动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2.湿热内蕴证:伤后腰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理筋手法
①松腰法:包括掌根揉按、肘点腰骶、推散法等。
②俯卧位扳压法: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两手从胸背部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揉按,以缓解腰肌紧张和痉挛。然后按压揉摩阿是穴、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次髎等穴,以镇静止痛。最后术者用左手压住腰部痛点用右手托住患侧大腿,摇晃拔伸数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动。
2.正骨手法
斜扳法: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进行推拉(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然后患者改为另一侧侧卧位,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二)敷贴: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类中药膏药等敷贴患处。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方加减。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羌活、没药、当归、香附、牛膝、地龙、血竭、甘草等。
中成药:七厘胶囊、回生第一散等。
2.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湿利热,化瘀止痛。
推荐方药:加味二妙丸方加减。苍术、黄柏、山桅子、川断、鸡血藤、双花、川芎、丹参、香附、薏苡仁、甘草等。
中成药:二妙散、腰痹通等。
(四)针灸疗法:按照体针定位及取穴方法,根据病情虚实酌情使用。
(五)封闭疗法: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行封闭治疗。
(六)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适合的物理疗法。
(七)其他疗法
1.根据病情可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
(1)腰椎电动牵引:适用于伴有腰肌紧张、腰曲变直、侧弯等情况的患者。
(2)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中药离子导入、经络治疗仪、红外线照射、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
2.其他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熏蒸、涂擦、拔罐、针刀疗法等外治法。
3.功能锻练:早期卧床休息,后期功能锻炼,如采用五点式法:取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五个点作为支撑点,用力向上挺腰抬臀,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和损伤。
(七)对症治疗:疼痛剧烈时可选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肌松类药物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腰部活动障碍评分标准
总分值12分,表中每项正常为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如下表:
正常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 |
前屈 | 900 | 60-900 | 30-600 | 300以下 |
后伸 | 300 | 20-300 | 10-200 | 100以下 |
侧屈 | 300 | 20-300 | 10-200 | 100以下 |
旋转 | 300 | 20-300 | 10-200 | 100以下 |
分值 | 0 | 1 | 2 | 3 |
腰部活动范围参考《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腰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积分下降百分率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优:减少大于或等于90%;
良:大于或等于70%,小于90%;
可:大于或等于30%,小于70%;
差:减少小于30%。
(二)评价方法
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10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0分为无疼痛,10分为最大程度疼痛。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止痛(分为睡眠时、起床时、翻身时、体位改变时、前屈后仰时腰痛)和活动痛(步行时腰痛)的疼痛程度,计算其平均数作为患者疼痛的评分值。
2.腰部活动障碍评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障碍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