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精准定位分析与触诊技巧
触诊是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觉。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手指触诊法
最常用的方法。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
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
(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 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 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
(3)单拇指触诊法: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
2
手背触诊法
主要用于测定皮肤的温度。
3
双手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关节。即用一手操纵关节远端的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检查的关节作触诊。例如,要寻找关节间隙或了解是否有错位,以操纵关节远端 骨骼的手运动远端,则关节间的相对运动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4
肘压触诊法
对于深部的病变,需用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触到病变部位。因肘压可使力传递较深,故可用肘压法。例如,腰部深层和臀部深层的病变,可通过肘压法来触之。
5
深棒触诊法
对于肌肉丰厚,病变部位较深,面积不大的病变,手指的压力不够,而肘压的面积又太大,不能很好寻找到病灶点或压痛点,此时可以借助探棒(像探针一样,一般用优质木、牛角、塑料制成)来按压探查,以寻找敏感点。如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层的病变。
6
探针触诊法
对更细微而较表浅的病变部位,用指腹侧方探摸面积显得过大,可改用探针或火柴头来按压,以寻找敏感点。如枕大神经病在枕部可用探针来寻找病变点。
7
组织分层触诊法
在组织丰厚,分层多的部位,区分病变在哪一层是件较困难的事。触诊时可利用肌纤维的走向来区别。一般顺着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一般不受较大的刺激;垂直于肌 纤维走向推动,肌肉感觉到较大的刺激。
例如在背部,表层是上肢肌,纤维基本上是横行走向;深层是竖脊肌,肌纤维是纵行走向。手指纵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 现敏感点,说明病变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横行方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在竖脊肌。
二、触诊的五个要点
1.触诊的按压方向应当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如腰三横突综合症,按压方向应正好是横突尖指向的平面。棱形肌损伤按压的方向是肩胛骨内缘指向的平面。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疼痛部位为准。因为,深部疼痛感觉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痛点,而真正的压痛点却不是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痛点。患者自己定位是摸糊的或捉摸不定的。因此,医生应细心查体,准确判断。
3.触诊时应注意对比检查,以便比较鉴别其异常改变。即注意对比肌紧张程度、皮肤的温度、皮下结节、条索、硬块等,应与相对称的健康组织对照以助确诊。
4. 触诊时要根据手感和病人的反应悉心体会,即根据软组织异常改变的性状和特点,压痛的部位及性质,病人的反应,损伤点在浅层还是深层等进行定性定位。再根据 自己对解剖的熟悉和丰富的经验,加以综合分析、体会。最后作出判断:是新鲜损伤还是陈旧性损伤;关节是否发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响到神 经、血管等。
5.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时,应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一般需触摸、比较下述四条线才能判定(注意与先天畸形区别)。
(1)中心轴线:又称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柱中心的想象的一条直线。
(2)棘突侧线:(棘突旁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接线。
(3)棘突顶线:即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各棘突顶线的连线重叠于或平行于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的矢状面内)。
(4)棘突尖线:是上位棘突下角尖与下位棘突上角尖间的连线。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一般情况下,当棘突偏歪时,其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此处成角而成一曲 线,尖线则呈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椎体发生不同的移位时,棘突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可用拇指触诊检查,并与相邻上下棘突相比较。必要时使脊柱 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反复对比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个别时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变异者,可酌以顶线为主,与中心轴线相比较。
如何看出椎体、骨盆偏歪
骨盆偏移导致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引起人体左右体态不对称。其表现如下:
1:头型不正或脸型不正。
2:额纹单侧下垂散乱。
3:双眉不等高,一侧眉心出现纵向皱纹。
4:双眼不等大。外眼角不等高。上眼皮一双一单。下眼皮单侧出现眼袋。
5:鼻唇沟不对称或单侧消失。
6:鼻孔不等大,或孔型不一样。
7:双耳不在同一高度。
8:下颌骨两侧不平等。
9:双肩不等高,双臂不等长。
10:双侧锁骨不等高。(应排除有直接外伤史)
11:双侧胸背厚度不相等。
12:双侧乳头不等高,双乳不等大。
13:腰带不在水平线。向前弯腰时,背部,特别是肋骨与腰部左右高度不一致.
14:双侧臀围线不水平。
15:双侧骨盆上缘不等高。
16:双侧腰眼不等高.一深一浅.一大一小。
17:双侧腘窝线不水平。
18:量比双腿不等长。左右鞋跟磨损不均匀。
19:习惯性单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损伤。
20:自然仰卧位时身体向一侧偏歪。
21:俯卧位时双侧臀部不等高,严重者或久病者可出现一腿粗一腿细。
22:自然坐位时,习惯性向一侧偏歪。或出现非病理性斜颈。
23: 直腿屈体,手向下伸,深度不一.
简单测试法:
1:大拇指尖分别和其他四指指尖相对,扣成内圈成圆形,术者同样手型于患者相扣。轻拉,分别测试。容易拉开的。相对应的颈.胸.腰.骶椎有病变。
2:用拇指指尖由患者掌背中指推按至腕横纹,如有疼痛。表示相对应的椎体出现病变。
3:双脚并拢。轻闭双眼,原地踏步30-50次.哪只脚先离开原地者,表明此侧有问题.
4: 食指掌骨由远端至近端,分别代表:颈.胸.腰.骶.等部位.分别按压.痛点处既相应椎体有病变.
5: 身体向前弯曲时腰痛—-第一腰椎偏歪.
身体左右弯曲时腰痛—-第二腰椎偏歪
身体左右转动时腰痛 —-第三腰椎偏歪
身体向后弯曲时腰痛—-第五腰椎偏歪.
整个腰部都不敢活动—–第四腰椎间盘突出
枕外隆突的触诊
嘱受检者呈坐位。检查者用手掌轻轻压迫受检者的枕骨,以选择最突出的隆起部位(枕外隆突)
编辑搜图
上项线触诊
检查者将手指按在枕外隆突的位置,由此确认像缓坡般向左右延伸的隆起线。此线即为上项线。
编辑搜图
下项线的触诊
确认上项线后,轻轻伸展受检者的颈部,以使斜方肌上部纤维及头夹肌相对松弛。在距离上项线一横指到一横半指的下方位置可以触及一隆起线,此线即为下项线。向外延伸的下项线延伸至乳突。
编辑搜图
寰椎横突的触诊①
进行寰椎横突触诊时,嘱受检者呈坐位。轻轻压迫受检者的乳突与下颌角连线的中点,即可触及小的突起,此处即为寰椎横突。用力压迫会引起疼痛,因此触诊时务必轻柔。
编辑搜图
寰椎横突的触诊②
肩胛提肌起自寰椎横突。检查者用手指确认横突的位置后,嘱受检者进行伴随肩胛骨下方旋转动作的上举运动,此时即可触诊肩胛提肌的收缩。
编辑搜图
第7颈椎棘突触诊
受检者坐位,颈部屈曲至最大限度,最突出的隆起即为第7颈椎棘突,它是确认各椎体的重要体表标志。有少数人在颈部屈曲时,其它椎体也会呈现同样程度的突起,因此难以判别是否第七颈椎棘突。此时应以第一肋的高度为基准找出第一胸椎棘突,再往上数。
编辑搜图
颈部旋转确认第7颈椎棘突
两手指夹住第七颈椎棘突,受检者在这样的状态下做出面向上方旋转与向下方旋转的动作。面向上方旋转时环枢椎运动,棘突不会移动。面向下方旋转时椎间关节运动,棘突会向左移动。
编辑搜图
编辑搜图
第6颈椎棘突的触诊
确认第七颈椎棘突位置后,触诊位于上方一横指的第6颈椎棘突。
编辑搜图
第2颈椎棘突触诊
确认枕外隆突的位置后,检查者的手指直接向第7颈椎棘突方向滑动,同时轻轻地压迫,最先感觉到的隆起即为第二颈椎棘突。
编辑搜图
第3到5颈椎棘突的触诊
触诊第三至第五颈椎棘突时,先让受检者颈部轻微伸展以松弛项韧带。由于这几节颈椎的棘突比其他颈椎棘突短,因此手指要更深一些。从第二颈椎棘突依次向尾侧触诊,或从第六颈椎棘突依次向头侧触诊。图为第4颈椎棘突
编辑搜图
项韧带的触诊
受检者颈部轻微伸展位,以减轻项韧带的紧绷感。检查者将手指放在颈椎棘突上(3-5颈椎棘突附近较容易触诊),接着让受检者进行颈部的屈曲运动,此时即可触及连接于棘突之间的项韧带随之紧绷的状态。
编辑搜图
上位胸椎棘突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检查者屈曲受检者颈部,确认第七颈椎棘突后,以每次触诊一个棘突方式往远端触诊,检查者将手指的摆放方向与脊柱方向相同,以此触诊比较容易
编辑搜图
第2胸椎棘突确认
找到受检者两侧肩胛上角的位置后,检查者触诊其连线是否通过T2棘突与T1棘突之间。可以一并确认先前触诊的上位胸椎的棘突。
编辑搜图
第7胸椎棘突确认
受检者俯卧位,确认受检者两侧肩胛骨下角的位置后,触诊其连线是否通过T7棘突与T8棘突之间
编辑搜图
第4-5腰椎棘突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检查者用手确认髂脊的位置后,触诊最高点。左右最高点连线为Jocoby线,该线经过第四腰椎棘突下,上方即为第4腰椎棘突,往下一个棘突即为第五腰椎棘突。(注:当然,临床上也有一部分人是确认骶骨平台,然后往上触摸到第一个突起即为第五腰椎棘突方式来确认)
编辑搜图
第1-3腰椎棘突触诊
确认第4腰椎棘突后,往上数棘突即可。
编辑搜图
S2棘突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找到两侧髂后上棘位置连线,触诊位于该连线上的S2棘突。图中左手拇指为S1棘突,右手拇指为S2棘突。
编辑搜图
小关节的触诊
受检者俯卧位,将手指压迫第四腰椎棘突下部外侧约一横指的位置,以确定第五腰椎乳突。在第五腰椎乳突稍内侧的位置可以触及小关节。在慢性腰痛的病例中,只要消除各腰椎间小关节的压痛,即可缓解疼痛,如果这个位置有压痛,提示可能有小关节病变。
编辑搜图
腰部多裂肌触诊(L1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0°伸展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1棘突与髂后上棘的连线。在此过程中以使髂后上棘笔直地远离L1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 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编辑搜图
腰部多裂肌触诊(L2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0°伸展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2棘突与骶髂关节上部的连线。在此过程中以使骶髂关节上部笔直地远离L2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编辑搜图
腰部多裂肌触诊(L3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45°屈曲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3棘突与骶髂关节下部的连线。在此过程中以使骶髂关节下部笔直地远离L3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编辑搜图
腰部多裂肌触诊(L4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90°屈曲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4棘突与骶骨背面外侧部的连线。在此过程中以使骶骨下外侧部笔直地远离L4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编辑搜图
腰部多裂肌触诊(L5范围)
受检者侧卧位,髋关节呈90°屈曲位,检查者用手指触诊L5棘突与骶正中嵴外侧部的连线。在此过程中以使骶正中嵴外侧部笔直地远离L5棘突的方式进行牵引。然后受检者恢复到原来的体位,检查者触诊此时肌肉的收缩。
编辑搜图
腰方肌触诊
受检者侧卧位,沿着12肋下缘向后下方移动进行触诊,然后让受检者反复上提骨盆,以触诊随着运动而收缩的腰方肌。如果此时若先用另一只手下压受检者被触诊侧的骨盆,则更容易触及腰方肌的收缩。
编辑搜图
结语:触诊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大量的实践,在以上所说的的触诊定位中一般是指正常人的,当遇到脊柱侧弯或者发育异常的患者都不具有准确性,所以临床上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学习之路漫漫,有同行者走得更远。添加微信号 a309938477,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中医资料。公众号【风湿骨病疼痛专科】
防失联,欢迎关注我加入交流,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中医传人】,一起学习进步。我们有专业老师咨询、指导,全部的知识和学习资料都可以分享给大家。
谢谢!
最近涉及专业的文章都无法发布,只能进行一般性科普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