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佃贵辨治胃癌经验

胃癌属中医的“积聚”“胃脘痛”“噎嗝”“反胃”的范畴,中医药在胃癌的治疗上发挥了独特优势。多数学者认为胃癌的发生与“邪毒”有关。“邪毒”又称“癌毒”,包括了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转移、浸润,也包括肿瘤所在部位炎症性反应。
国医大师李佃贵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对当代人们生活起居、饮食规律的观察,提出“浊毒理论”。认为胃癌的发生是因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忧思恼怒,肝气郁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而致肝胃失和。胃失和降,中焦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气滞、血瘀、热郁、痰阻诸症皆生。积湿不化而成浊,郁而不解而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终致浊毒内蕴,瘀滞中焦。气机郁滞,热毒伤阴,瘀阻胃络,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体失于濡养,胃络受损,胃液枯竭,胃腺萎缩,终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受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胃癌形成。现将李老治疗胃癌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分期治疗,病证结合

胃癌的本质是气滞、血瘀、湿停、浊阻、热毒相互交结,致浊毒内蕴,故治疗应以“化浊解毒、软坚消积”为基本大法,攻其邪毒,邪祛则胃气得固。初期多发生在素体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脾胃升降失常,肝胃不和,此阶段病情较轻,初期以邪毒内壅,气滞络阻,胃失和降,标实为主;胃癌中期病进则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加之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进一步阻滞气机,造成邪积毒蕴,加重病情。
胃癌初期与中期常选用莪术、三棱、桃仁、红花、全蝎、蜈蚣、白花蛇舌草、冬凌草、藤梨根、白英等以破血逐瘀、宣通脏腑。此类药物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稳定病情。后期津液气血耗伤,《医林改错》云“肚腹结块者,必有形之血”,即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凝滞不散,瘀结日久,可致癌瘤停聚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中,耗伤人体津液阴血。后期可加用补气健脾、养血生血等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黄精等。

活用虫药 通经达络
虫类药物具有破积消癥、活血化瘀、宣风泄热、搜风剔络、消痈散结、生肌收敛、行气和血、补益固本等功效,亦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李佃贵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治中灵活应用虫类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佃贵认为胃癌治当遵循《黄帝内经》所言“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胃癌早期多表现为气滞络瘀、邪实毒蕴,正气虚不显著,治疗以攻为主,临床多采用莪术、蜈蚣、全蝎、藤梨根、白花蛇舌草以破血逐瘀,宣通脏腑。全蝎味辛咸性平,有毒,入肝经,功能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药性切用》言其“攻毒祛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全蝎提取物中含有蝎毒、牛磺酸、卵磷脂等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全蝎尾较全蝎之功力为胜。

李佃贵认为要正确认识虫类药毒性,合理掌控剂量,临床中全蝎尾常用1~3条,全蝎用2~3g,研粉吞服。蜈蚣,《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专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且其通络止痛功效强于其他虫类药物。蜈蚣于全蝎合用,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使血不凝滞,气可宣通,胃络通畅,且祛邪不伤正,内通脏腑,外达经络。

攻补兼施,注重胃气
胃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病灶与机体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局部病灶可以影响全身,出现各种症状;全身正气的强弱,又能影响局部病灶发展的进程和治疗的成败。故李佃贵在临证时十分注重胃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这一观点。究其根本,胃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气盛实,积聚乃成,因此,应以“化浊解毒、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基本的治疗原则。临床上胃癌患者一般已行手术、化疗或放疗等西医治疗,已给患者带来或多或少的损伤,治疗中宜紧扣其本虚标实之病机,并根据肿瘤的大小、病程、病期、患者体质强弱,来决定用药,攻补兼施的思想和方法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黄帝内经》言:“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临证指南医案·不食》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用药常选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茯苓、石斛、山药、砂仁等,脾胃气之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临床制方选药宜平和轻灵,少用味厚燥烈之属,禁忌苦寒滋腻之品,以顾护正气,抓住取得疗效的根本所在。

典型医案

胃癌医案一
孙某,男性,时年44岁。2013年5月1日初诊。诉因于数月前饮酒后出现胃脘胀满不适,甚则恶心欲呕,至外院给予“胃复安”“654-2”等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不明显。遂行胃镜检查,示:①胃窦部溃疡型癌。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手术,又转至上海某医院检查治疗,检查结果相同,亦建议手术加化疗。后来我院求治。
现可见胃脘疼痛拒按、喜暖、食后加重、上腹部痞闷胀满、辗转不安、大便干、3日1行、纳呆、喜进热粥等症状。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剑突下及脐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
电子胃镜检查示:①胃窦部溃疡型癌。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胃脘痛(浊毒内蕴,胃络瘀阻)(西医诊断为①胃癌。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法:化浊解毒,养肝和胃。

方药:半枝莲15克,茵陈15克,黄连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广木香9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内金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二诊:胃脘痛已止,胃脘痞满亦除,不拒按,且能进米饭,喜热饮食。大便干燥,舌苔薄黄腻,脉滑,重按有力。据效不更方。中药方同前。原方加全蝎9克,壁虎9克,蜈蚣2条,以毒攻毒,防癌抗癌,再进21剂。
三诊:大便通畅,胃脘痛未再作,腹部已舒适。舌苔已正常,脉象已缓和。嘱再续服中药3个月,另以饮食调之,嘱多饮山药、白扁豆、薏米、粳米粥。
按语:胃癌的主病机是浊毒相关为害,浊、毒的病机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浊邪致病多黏滞难解,污秽不清,病程较长,疗程较长,难有速效。浊邪易阻遏气机,易伤阳气,易伤脾胃,易兼夹为病(易兼夹毒邪)。浊邪胶着黏滞之性又决定了其蕴于阴血之中则极易化热酿致毒邪,并常相挟为患。毒邪易伤气阴,易于损伤津液,易致肿疡,易入血入络,易致瘀血出血;毒邪易兼夹为病,易使水湿成浊,并易兼夹浊邪。因此临床上常见浊毒相兼为病。患者胃癌因惧怕手术和化疗,用有化浊解毒,抑杀肿瘤细胞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中药治疗,配以饮食调理,症状减轻,心情愉快,增加了战胜癌症信心。患者病情稳定,带瘤生活多年。充分体现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以及人瘤共存思想的先进性。
胃癌医案二

任某,男性,时年66岁。2006年7月8日初诊。诉间断胃脘疼痛10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1997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拒按,伴烧心反酸,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胃黏膜腺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给予药物(具体不详)口服,症状缓解。后间断出现胃脘疼痛,口服上述药物尚能控制。1月前,突然出现上腹疼痛难忍,喜按,伴嗳气、烧心、反酸,继以药物口服药控制病情,但间断性加重,故来就诊,急查胃镜示:胃癌。病理示:腺癌。
现患者胃脘疼痛喜按,伴嗳气、堵闷,呕吐,不思饮食,消瘦,面色萎黄,口干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无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输血史。
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剑突下及脐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电子胃镜示:胃癌;病理示:腺癌;腹部B超示:胆囊炎。
诊断:胃脘痛(浊毒内蕴,瘀血阻滞)。(西医诊断:1.胃癌;2.胆囊炎)
治法:化浊解毒,化瘀消积。

方药: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茵陈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连12克,板蓝根15克,苦参12克,黄芩12克,绞股蓝12克,鸡骨草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后下),丹参15克,桃仁10克,全蝎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内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饭前30分钟温服。按时服药,进松软易消化食物,调畅情志,忌辛辣、油腻、刺激之品,戒怒。
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痛稍缓解,嗳气、堵闷感较前减轻,呕吐减少,不思饮食,气短乏力,口干苦,大便质可,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浊解毒,化瘀消积。
方药: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 茵陈15克,黄连12克,板蓝根15克 苦参12克,黄芩12克,绞股蓝12克,鸡骨草15克,五灵脂15克,元胡15克 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后下),丹参15克,桃仁10克,全蝎9克,蜈蚣2条,三棱6克,莪术6克,内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饭前30分钟温服。
三诊:服药后患者胃脘痛减,夜间偶有发作,嗳气、堵闷感较前减轻,呕吐减少,食欲渐增,自觉体力好转,口苦,大便质可,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浊解毒,化瘀消积。
方药: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茵陈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连12克,板蓝根15克,苦参12克,绞股蓝12克,鸡骨草15克,五灵脂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后下),丹参15克,全蝎9克,蜈蚣2条,三棱6克,莪术6克,内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饭前30分钟温服。

四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嗳气、堵闷偶作,时有呕吐,食欲可,口苦,大便质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化浊解毒,扶正祛邪。
方药:五灵脂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蒲公英15克,砂仁9克(后下),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9克,全蝎9克,三棱6克,莪术6克,内金15克,焦三仙各10克,百合12克,乌药12克,当归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2克(后下),三七粉(冲服)2克,川芎9克。日1服,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饭前30分钟温服。
五诊:服药后患者胃脘疼痛不显,嗳气、堵闷明显减轻,呕吐消失,食欲可,口苦,大便质可,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患者诸症均减,药已中的,前方辨证加减继服3个月,后改为口服茵连和胃颗粒巩固治疗,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病因综合作用的、漫长的、多阶段、复杂的积累过程,在临床中常循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的发展规律,浊毒相干为害贯穿于慢性胃炎的全过程。浊毒是慢性胃炎发展、演变、反复难愈的主病机。浊毒的致病具有三易、四性的特征:即易耗气伤血、入血入络,易阻碍气机、胶滞难解,易积成形、败坏脏腑;四性则指其:迁延性、难治性、顽固性、内损性。浊毒病邪胶结,作用于人体胃部,导致胃部细胞、组织的浊化,即病理损害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
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机能失常,乃至机能衰竭。胃癌乃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调,邪毒阻于胃络所致,其病机关键在于“浊毒”。浊毒阻于中焦,气机壅塞,血瘀不行,毒瘀互结,久而形成肿块。治疗以化浊解毒,化瘀消积为法。治疗开始患者正气尚存,可采用解毒抗癌攻伐毒邪,日久癌毒耗伤人体正气,治疗以扶正祛邪,1月过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在前方基础上加减应用3个月,收效甚佳。继用成药巩固治疗,以防毒邪留恋复伤人体。


贾某,男,时年65岁,胃胀伴进食困难10月余,加重7天。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进食困难,遂于2019年1月29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癌”并行手术、放化疗治疗,部分食管及胃,上下残淋巴结病理示:瘤床处低分化腺癌,黏膜下可见腺癌浸润,术后症状改善,现胃脘胀满,进食困难,为求中医药治疗,遂来就诊,现症见:胃脘胀满,进食困难,腹胀,呕吐黏液,纳少,寐差,大便2~3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胃痞病(浊毒内蕴证)。
治则:化浊解毒,健脾和胃。

处方:白芍30g,当归9g,百合12g,乌药12g,川芎9g,炒白术6g,茯苓15g,炒鸡内金15g,豆蔻12g,三七2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茵陈15g,黄连12g,黄芩12g,白花蛇舌草15g,苦参12g,板蓝根15g,绞股蓝12g,鸡骨草15g,川朴12g,枳实12g,香附15g,苏梗15g,砂仁15g,广木香9g,蛇莓12g,藤梨根12g,冬凌草12g,全蝎9g,蜈蚣3g,炒莱菔子12g。7剂。水煎服,日 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月5日二诊:胃脘胀满缓解,进食困难减轻,腹胀稍减,仍诉进食后恶心,乏力,纳差,寐一般,大便1~2日一行,舌暗红苔中黄厚腻,脉弦滑。原方去冬凌草加黄芪15g,焦麦芽10g,焦神曲10g,焦山楂10g,焦槟榔12g。7剂。
2月13日三诊:患者自述胃胀明显缓解,诸证减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原方去川朴、苏梗。随访该患者,一直口服中药,症状控制尚可。
按:本例患者胃脘胀满为主要症状,故中医诊断为胃痞病。患者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调,日久酿生浊毒,浊毒内蕴,发为癌病。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浊毒内蕴之象。李佃贵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认为患者初诊时浊毒内蕴以标实邪盛为主,故治以化浊解毒为原则,李佃贵善用虫类药,认为酌加全蝎、蜈蚣等虫类之品破血逐瘀、解毒散结取得满意疗效。后期湿热浊毒已去大部分,故予黄芪补气健脾、焦三仙健脾和胃,顾护人体正气。对于胃癌患者,中医药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化浊解毒大法对癌毒本身有抑制作用,还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但延长患者的生命,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