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复花汤——一条失传了两千年的神方
旋复花汤是《金匮要略》里面的一张方,用于治疗肝着常欲蹈胸、妇人半产漏下等证。但是临床中遇到该方适应证而投之,却往往难以收到预期的覆杯而愈之效。难道是仲景先师所言有虚吗?非也!其中必有原因!对于这个问题,陈登科老师带领井上草堂中医药研究院进行了研究考证,最后将目光聚集在新绛“少许”上。原来方中的新绛,绝大多数医家都理解错了!
今天,我们来讲讲遗失在历史长河里的一条神方——旋复花汤。
旋覆花汤: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相关条文:
(1)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第7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胸痹病脉证并治》: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2)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1条: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为什么叫它神方?因为它比蜘蛛㪚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在多个临床领域发挥神一般的疗效。但是,它又是一条失传了近二千年的神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此方虽历经千年,后世医家使用很多,而且历代医家对该方的注疏与临床应用也一直未间断过,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疗效。现代医家在仲景方的基础上加减以治疗偏头痛、胸痛、胆囊术后综合征、宫内残留而致漏下等,其效果一直也不明显。
在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下:
1、这个方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旋复花汤并未失传,却近两千年无人会用?
2、方中新绛到底是何方神圣?什么是新绛?为什么只用少许的份量?
针对第一个问题
(1)首先,旋复花汤是《金匮要略》中少数同时出现在不同疾病篇章的方剂,它出现在《五脏风寒积聚》篇和《妇人杂病》篇,桂林古本还放在《辨胸痹病脉证并治》,说明此方有相当的重要性,治疗范围广泛。
(2)第二,此方旋复花汤的服法是顿服,而旋复花的用量是三两之重,要求顿服,可见不是随便摆设,一般是专治急重病才会要求顿服。此方治半产漏下、肝着要蹈胸、胸痹心痛等都是急难重症一类。它的疗效应该不比青龙白虎等汤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绝对是覆杯而愈的神效方。
(3)第三,这个方如果真的这么有效,如此重要的话,为什么历经千年,此方相对于仲景其它方剂,疗效欠缺,临床应用无法得到推广?我们认为原因在新绛上,大家都不知道新绛这味药是什么。相对于旋复花要用三两,而新绛却只用少许不到一克即可,用量相差如此悬殊,说明新绛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东西。那么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这也就是第二个问题。
针对第二个问题:新绛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来讲讲我们是如何进行考证的。
我们从其中九百多部医书中考证新绛,发现至清末为止,历代医家考证,一般认为新绛是茜草、红花或一种新染的绛色绯帛。
历代医家考证分析
(1)认为新绛是茜草。但茜草作为中药药材,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已经有专用官方名字,张仲景不会因此另用一个名字冠之,而且没任何典籍证明茜草有别名叫新绛的出处。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茜草不可能只用“少许”,其一,药力不足,其二,对于张仲景这么严谨的医生,对每一味药都会冠上“斤,两,分,升,合,铢”等严谨的单位。什么情况下才会用“少许”这样的说法呢?
(2)认为新绛是红花。其实红花也是一样,不可能用“少许”这种单位,药力也不足。而藏红花更是不可能,藏红花是明朝以后才传进中国的。
(3)认为新绛是新染成绛色的丝帛锦一类。其实仲景或仲景时代新绛的字面意义,非后世学者理解的新染之绛色绯帛,而是指一种相对于茜草、苏木等而言,新发现的也能染绛色绯帛的物质。
为什么不会是新染成绛色的帛呢?
其一,帛不可能用“少许”来作单位,应该用尺或寸的单位,用多长的布,炮炙方法是烧灰还是其它等应有详细说明,如烧恽散就有具体描述。
第二,如果是烧成灰,取“少许”,仲景应会说明,即便是如此,临床药理证明,疗效甚差。
第三,没证据证明新绛就是帛,只是通过绛字说明,这药可能是一种能把帛染成绛色的东西,但不是用它染的丝帛来治病,而是染料本身。
综上所言,《神农本草经》以及仲景相同或相近年代的本草均没有新绛的记载,基源难以确定。现代学者彭述宪、张汤敏等考证:陈藏器(《本草拾遗》)认为绯帛;陶弘景认为新刈之茜草。现代医家使用该方时,基本以茜草代新绛用。无论是绯帛还是茜草,均与仲景原方有矛盾之处。
再次进行文献考证
1、因文献考证的重要依据是陶弘景与陈藏器著作《本草经集注》与《本草拾遗》对茜根与故绯帛的记录,但上述文献通篇无“新绛”一词。
2、《本草拾遗》对茜草的描述为:“茜根:主蛊,煮法服之。今之染绯者,字亦作茜。” 《本草经集注》关于茜根的条文如下:“味苦,寒,无毒。主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茹,一名茅搜,一名倩。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曝干。(畏鼠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世道经方不甚服用。此当以其为治。”
《本草拾遗》有“衣中故绵絮”条文,“阿婆赵荣二药”条中有绯帛记录,均未言明与茜草或新绛有直接关系。
3、《本草经集注》无绯帛相关条文。
可见,陈藏器与陶弘景并未明确指出新绛为“绯帛”或“茜草”,其所依据的不过是根据陶弘景言茜根可以染绯的推测而已。因此,彭述宪与张汤敏等考证认为新绛为茜草或绯帛的依据是不成立的。
历代医家对新绛的解读
(1)清代邹澍《本经疏证》:新绛,诸本草皆不载此味,惟《本草拾遗》于虫鱼部下品附有故绯帛。绯帛等味所主,大率多疮肿诸患,盖取其出自蚕,故入虫部,而染绯必以红蓝花,故能入血,合而绎之,则通络之物也。新绛之义应不外此,其所以协葱与旋覆花,主妇人半产漏下,则以其本系血肉而染绛,为能行络中之血而不伤矣。
(2)清代黄元御《长沙药解》:新绛,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妇女半产漏下,以其敛血而止漏泄也。新绛利水渗湿,湿去则木达而血升,故能止崩漏。其诸主治,止崩漏、吐衄、泄利诸血,诸血证皆缘土湿,以中气湿郁,故上溢而下泄也。
(3)清代张璐《本经逢原》:锦、新绛、黄绢、绵:发明曰:锦灰主失血、血崩、金疮出血。新绛治妇人血崩。丝本主血,加以色绛,又用灰,所以取治失血有效。自然黄丝绢煮汁服,止消渴及产妇胞损,为补膀胱要药。绵灰能止吐衄、崩中及大小便诸血。
(4)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本草谓旋复花主结气。葱白主寒热。新绛乃丝帛之染绯者。主活血。三味入肝理血。除邪散结。
(5)清代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浅红曰绛。新绛者。新所染之绛色也。以茧丝口吐。其性上行。而红花所染之绛。又从其色而上入心膈之义。明系一小肾气丸。盖以辛热多气之葱茎。代桂附。以收降之旋复。代地黄、山萸。以上行心膈之新绛。代丹皮。则其先资下降。而徐引上升。以补益其宗气。俾上提外裹者有力。而半产漏下自止矣。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都未找到真正的新绛是什么,都是沦于理论的探讨,实质临床不多。
新绛改错
历代医家对新绛的认识,他们的观点错在哪里呢?
一是,原方旋覆花多达三两,按现代主流观点,汉代一两折合现代15g,旋覆花用量按现代计量应为45g,鲜葱茎14条,与现代用量相比基本相符,结合仲景方中的剂量单位,我们推测一下新绛的这个“少许”折合现代大致是多少量,仲景方常见的有斤、两、升、合、圭、龠、撮、方寸匕、铢、分等,仲景弃这些常用剂量单位不用而用“少许”来表明用量,透露了二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它的用量不方便或不能用上述单位来计,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少许”是低于斤、两、铢、分等重量单位,也少于升、合、撮、方寸匕等体积单位,按现代剂量来说起码是在1g以下甚至是毫克级的;
二是,新绛这味药可能珍贵难觅,临床只需“少许”就可达到与旋覆花三两和葱茎14条左右匹配的药效。如果新绛是茜草,这1g以下的剂量显然是无法匹配的,古今医家处方中茜草的内服剂量,基本没有1g以下的用法;而以茜草或红蓝花等染成的绛色“绯帛” ,只用“少许”药效会更少。再者,茜草自古以来非名贵药物,它既然能染绯帛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说明大可不必只用“少许”这点量。况且自《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早有茜根一味,为何仲景在方中不写茜根或茜草而要写新绛?可见仲景的新绛不是茜草或其染的布类。
原来新绛是降真香!
我们在研究降真香的时候,意外发现降真香的别名就是新绛!有如下几个理由支持:
1、仲景或仲景时代新绛的字面意义,非多数后世学者理解的新染之绛色绯帛,而是指一种相对于茜草、苏木等而言新发现的也能染绛色绯帛的物质;
2、降真香为香脂成分,药效成分含量高且集中,临床使用只需少许即可达效,与原方用量为“少许”相符;
3、后世应用降真香内服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与仲景原方方义相符。
4、降真香来源稀少,且质硬,故常以瓷瓦刮屑入药,与古代以“新绛屑”入药相符。可见降真香作为新绛的来源较茜草或其所染布类更为合理,不可否认茜草代用可以起到原方部分或全部效果,但以降真香作“新绛”入旋覆花汤用治半产漏下以及肝着等病,值得进一步深入的临床应用研究。
考证的重要证据
经过我们的考证下,发现有三个最重要的证据:
1文献证据:
明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降真香条文下的记载:“降真,原名新绛。出黔南、南海山中,及大秦国。似苏方木,烧之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入药以番降,紫而润者良。今广东、广西、安南、汉中、施州、永顺、保靖,及占城、暹罗、渤泥、琉球诸番皆有。朱辅山《溪蛮丛话》云:鸡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今溪峒僻处所出者,似是而非,劲瘦不甚香。”
经考证,降真香最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典籍《无上秘要》,稍晚的唐代《海药本草》也有收录,且《海药本草》引用的徐表《南州记》及明李时珍论述降真香时引《南方草木状》等已佚文献均可以将降真香的使用年代提前到晋代,说明晋唐以来降真香已在使用。
李书渊等在长达20年的考证过程,证实在古代与降香、紫藤香均指同一物质,是豆科黄檀属植物藤黄檀DallergiahancaiBenth和两粤黄檀DalbergiabenthamiPrain为主的茎或根,在受伤或虫蚁蛀伤后,为防止虫蚁的以及环境中细菌真菌等的进一步侵害而分泌的香体,是既可以作香,也可以入药的珍品。
降真香入药具有外用止血生肌疗伤、内服活血化瘀等功效,与原方功效相符。
新绛的止血活血效果触目惊心,令人震惊,我们一位同事不小心割伤了,刮少许降香末洒在伤囗,迅速止血结痂,让大家看到少许新绛让人惊叹的疗效,证明仲景经方真实不虚。
2古代医家使用证据:
由于产量稀少珍贵且质硬,其常用的使用习惯就是瓷瓦刮屑用,而这一点与仲景原方中新绛用量为“少许”,以及下表有明清时期多数医家以“屑”入药均极为相符。
3降真香作为一种染料证据:
海南的黎锦,其中绛色染帛,就是主要用降真香染色而成的。降真香一直作为一种染料,有很长的历史。黎锦及多种传统染帛的颜色都有降真香的功劳。
旋复花汤临床应用和病案分享
从旋复花汤相关条文,我们总结了三个信息:
(1)治疗范围:
1、“常欲蹈其胸上”,即要用力捶打心脏,甚至用脚踩揉才舒服,说明发病位置是心胸部的疼痛不适。临床可应用冠心病心肌梗塞,甚至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可运用的指标。
2、“妇人则半产漏下”,说明发病位置也可以是胞宫。临床应用到宫内残留等原因引起的漏下不止。
(2)发病机理:肝着,肝主气血运行,着即郁滞停留之意,说明发病多以肝不疏泄,气滞血瘀所引起疾病多见。
(3)发病性质:“但欲饮热”,说明病性应该是寒性的。“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脉象亦显示为寒、虚、瘀血、出血等特征。
—— 病案验证 ——
【案一】
苏x英,48岁,女,近半年因工作劳累,熬夜通宵,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量多,色黑有血块,近三个月,月经发展到崩漏不止,在医院看过西医不效,又先后在各诊所中医开过补中益气汤、固经汤、温经汤、胶艾汤等,效果不佳,病情加重。
刻下月经点点滴滴三月不止,血块多色如黑膏,面色苍白,头晕疲乏,奄奄一息,口干喜热饮,口唇紫绀,腰痛如折,二便可,纳眠稍差,手脚冰凉,诊脉弦大而中空,脉硬而革。
审诸证,病在厥阴血分,中空为失血,弦为有寒,革为有瘀,但以其辨脉为革脉为方眼,决定以圣人旋复花汤主之。方药如下:
旋复花30,新绛1克,葱14茎,杜仲10,续断10,艾叶10。
服用二剂血少,五剂血止。连患者都觉得不可思议,特来报喜感恩。后合以固本止崩汤善后。患者奄奄一息,中医却用这样的方法救活了他!
分析其中原理,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宫,而葱茎能通胞络,在河图洛书里,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七十四,所以葱茎14根通心之胞脉,打开胞宫之络脉,新绛超强的止血和祛瘀作用,把胞宫的瘀血化开,又起到止血生血之作用。用旋复花三两,天三生木,即肝主行气,诸花皆升,旋复独降,故其作用在于通过下气,把瘀血向下排出。三味药,取用葱茎14根通胞脉来开路,用少许新绛强力活血止血,重用旋复三两行气下血,让瘀血有所出路,药简而效宏。
【案二】
张**,男,54岁,体形肥胖,建筑商。平素嗜食海鲜,膏脂厚味,烟酒过度,面色黧黑,山根低陷,右颧肉耸,体验脂肪肝,尿酸,血脂偏高,糖尿病,高血压危象。
五年心前区疼痛入院,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四年前找广州某医院西医权威专家装了两个支架,一直坚持服用西药,病情反反复复没有好转,再次找此权威专家检查,方案还是考虑再次装支架,患者觉得此前装了支架病情没好转,不想再用同样方案治疗,专家就建议先服药看情况再决定。
患者平时发作自行买心宝、丹心滴丸、救心丹等药,又找中医调理,服过血府逐瘀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效果不明显,遂此患者经介绍找到我处用中医药治疗。
患者胸痛彻背,面色沉暗黧黑,脉浮弦而大,涩而不利,如轻刀刮竹,因前医已用过瓜蒌薤白类方效果不佳,见其面色黧黑,故考虑膈间支饮木防己汤,但观其脉并非沉紧,而是浮弦而涩,略显中空。又似是而非。
仔细观察患者时不时用手捶击胸部,问其缘故,家属称其胸部疼痛发作时要捶胸捶背,严重时甚至要家人用脚踩其胸方能缓解。脑中闪过旋复花汤常欲蹈其胸,姑且用之。
诊断:手厥阴心包,瘀血阻络。
方药:旋复花45克,新绛1克,葱14茎,丹参30,全瓜蒌一个,薤白15,黄酒一杯同煮。
服药一周后,疼痛有所好转,慢慢停掉了所有的西药,原方加减,坚持服中药两个月后,再找此专家检查,检查结果竟然不用放支架了!这里有个问题,放了支架四年,即使坚持服药西药,四年后还是需要放支架,但改用中医治疗,两个月就不需要放了,两种治疗方法的反差如此之大,而中医费用不如手术十分之一,但以此旋复花汤的方证威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新绛的考证,决定了旋复花汤的生死存亡,它的命运随着此考证的成果,必然改写!我们一直秉承着一份匠心,专注、坚持和勇于继承与创新的精神,目前对于新绛的应用,已继续开展了对十余个病种的研究,难以置信的,居然都取得了惊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