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养生与长寿的关系

我每天在跟大家讲阴阳,说伤寒。今天换个话题,说说养生与长寿。有人可能会说,养生不就是关于饮食起居,身形坐卧走这点事吗?我想说持这样观点的人身体都一定不会太健康,为什么?因为你忽视了养生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的一个过程,当你仔细去观察一个长寿者,你会发现他们都有某种特质,他们都有某些生活中的习惯,以致经年日久,这些习惯已经成为他们浅意识、成了自然。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种偶然;人不会成仙,在将来的某一天,终会离开这个世界,这又是一种必然。那么既然来了,要怎样才能活得有质量?怎样才能让生命延续得更久?我这里强调一个要“活得有质量”,如果没质量,你整日在身心病痛折磨下维持着生命,痛苦自己也痛苦家人,这种“活着”还有多大意义呢?
健康长寿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怎样才能活得有质量,并在有质量的基础上活到天年?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如果排除刑事及灾害等因素,它可能牵涉到:遗传、细胞、饮食、作息、环境甚至伦理等众多因素。
比如长寿往往是有家族遗传的,但是即使有长寿基因,如果你饮食不节、劳役失度、七情中伤或病久失治,都有可能耗伤你的气血,影响到寿命。所以健康养生是一个永远都不过时的话题。
养生是在养未来。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立刻见效果,现在养生十年后你再和那些不养生的同龄人相比,别人看起来可能要比你老十岁,而你几乎还是10年前的你自己。如果问大家:努力赚钱为什么?相信所有人会回答:为了家庭和亲人幸福。可是倘若你连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没有,又何谈幸福?所以养生就是养未来。
养生是在养命。养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会让人立刻年轻,不会让人快速致富,也不会让人瞬间远离疾病。养生是由最初量的不断积累到后来质的升华的一个渐进过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多年以后,当他人被疾病缠身,为治疗倾尽所有甚至家徒四壁之时,自己还依然健康地活着,你能说健康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基础是健康。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才能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才能去享受享当下的幸福生活。相比于那些有病才去治疗,有难才去现烧香的人们,养生者才是大智慧。病未来先养生,犹比水未来先叠坝。只有防患于未然,你才立于健康的高处。养生,真真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最好的养生是养情绪。情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心宽体胖,心旷神怡?好的心情与人体免疫、新陈代谢及机体阴阳平衡都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养生就是养情绪,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人在年少时轻狂,中年时持重,等到了年老时才逐渐成熟。这是人的生理心理演变过程,也是对健康及生命的敬畏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轻狂的代价不仅是事业上的挫折,更有机体阴阳气血上的耗伤,这些都是健康上的负债,待老年时都要给找回来。
老年人成熟稳重,也不都是天生的,是历经过年轻时的轻狂,用青春成本砸出来的,都是学费!所以,心境决定情绪,情绪决定健康,情绪+健康=事业。
养心是个大话题。要有善良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心底无私天地宽。闭门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养心要注重品德修养,少逐名利便少添烦恼。焦虑和郁闷,都是心不净,欲望太强。顺其自然,就能知足常乐。养心要亲近自然,舞文弄墨,常操琴棋书画;登高远望,遂赏名山大川。既是人生乐趣,亦可愉悦身心,是养生之大法。总之,养生先养心,心胸开阔的人才更长寿。
《黄帝内经》中总结出的养生十六字就很精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夜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并在清晨早早起床。然后在宽阔的场地上漫步行走。这时候要让头发自然垂落散披下来,并使服饰宽松,以使身体的疲劳得到缓解和放松。心情舒畅,体能充沛,心旷神怡之下,人更有了精神。所思所想,便应运而生。
“夜卧”是个什么概念?有人说是讲在夜里11点之前要入睡,我看11点入睡有点太晚,因为古人养生都是讲“早睡早起”的,所以11点太晚。
“早起”又是个什么概念?曾闻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五更是指凌晨的3-5点,就算是凌晨5点起床,对养生的人来说也不算晚。再者颜真卿这首诗,本意是在劝人勤奋学习,而不是劝人养生,所以不是参考对象。通常养生之人,要求晚9点之前睡下,凌晨5点起床,睡足八个小时已经足够,再多睡反而无益。
养生需静心。《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心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的“节能”,气足方可百病不侵、益寿延年,从这个意义上说,静心就是养命。
养生之道最讲究的是“调息”,即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吐纳。
关于养生与寿命,《黄帝内经》都有具体论述。如:“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四时之气,冬至一阳生,秋冬重阴必阳,夏至一阴生,春夏重阳必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春夏阳气用事之时,伤于阳热之气,伏而后发,发为阴病,是以“重阳必阴”,秋冬阴气用事,伤于阴寒之气,伏而后发,发为阳病,是以“重阴必阳”。……“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上内容相关注解我曾有过多篇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我们都知道,秋收冬藏。冬天藏什么?就藏精。就像小麦冬天藏在厚厚的积雪下,来年春天长势一定错不了。如果冬天无雪,来年的小麦收成就不会好。人的机体也是这样,冬天适合伏藏,如果冬天没有顾护好我们的精气,到了春天就会生温病,这是为什么?
在中医上来说,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大部分的植物会在春天生意盎然,长势迅猛。人体也一样,春天是肝气生发的季节。但是我们冬天没有伏藏好精气,那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肾。肾能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肾主水,就是说可以调节全身的水液,去滋养肝木。
当肾精在冬天受到损害,那么到了春天肾水滋阴的效果就会比较差,这也叫做“水浅不养龙”。那会怎样?会出现肾火上浮的情况。而肝在春天正是生发季节,没有肾水滋润,就会导致肝气郁结,这个时候最容易生肝火。而肝肾同源,因此肝火也会“鼓动”肾火,以下犯上。
肝火遇到肾火,在中医有个说法叫“龙雷之火”。雷火就是肝火,龙火就是肾火。这两种火交汇一起,伤害很大。但终是虚火,会出现阴虚火旺症状:口干、腰膝酸软、盗汗、失眠、易怒等。如何解决?中医有句话:“虚则补之”,这里要补的就是肾阴。肾阴亏虚造成的虚火,当然也可以引火下行。那用什么方子?这里给大家说一个引火下行的效方,叫做“引火汤”。
引火汤出自清·陈士铎的《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整个方子只有五味常用中药,方子看似简单,其引火下行之效确是实打实的好。方剂组成:麦冬、五味子、熟地、茯苓、巴戟天。为什么不写出药量?因为方子是死的,病症是活的,不同的患者,病症轻重会有所不同,据症辨证,圆机活法才是王道。
本来是想讲养生与长寿,说着说着就说到病证和治法,也不算离题。因为养生就是调未病,不养生就一定会既病。反之,有了病你治好了,回过头来还得养生,尽量把疾病消灭在亚健康状态。人的生命就是生来养来的,病后所有治疗都只是一种修补、耗损和消磨。生命如同一棵果树,不养会枯萎凋谢。但是,如果你平时注意修枝剪叶,施肥杀虫,又不让它结过多的果子,它一定比其他同类更长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