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水平的中医临床大夫,需要具备怎样的中医思维
我们大家作为一个临床的大夫,最想干的是什么?(台下:治病救人),见到一个病人就要拿下,是吧?那一个大夫的水平高低上下从何而判定呢?大家肯定说疗效,那么疗效是怎么判定的呢?疗效从何而来呢?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其实是人的思维的问题。
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方法是正确的,你可以节省很多的路程,甚至在很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为一个好的大夫。大家想不想知道秘诀在哪里?——台下回答:想!我们中医有很多的诀窍,如果不说出来,大家可能会花很大的代价,很多的心血。
讲出来以后,如果你真相信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以为之道。”(出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中医是人体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学
那么中医是什么呢?我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说,中医就是人体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关系学。中医是什么?中医就是“关系”。中国人常常说什么?——“把关系搞好”对吧?就是关系。
那么我通过自身的学习总结了一下,医分为“道、法、术”三层的东西。好多人说,你讲些干货,我想问“干货”是什么东西?你讲“医道”的呢?还是“医法”的呢?还是“医术”的东西呢?一般的人理解的就是什么病,开个方,给个秘诀就行了。
其实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刚开始是教你谴方用药吗?——不是。是先学很多的这样、那样的理论。这些理论是干什么的?我认为就是建立我们的这种中医的思维。我们现在没有中医的思维,是思维的方式出了问题,所以说大家见不到这种神奇的效果,是“效出自然”,还是“愈出勉强”。“效出自然”是啥?自然而然好了,“愈出勉强”是症状万千,抓不住头绪,导致自己疲于奔命。
道德本体,一元四质,象数理气,显藏者象,对待者数,主宰者理。
古人认为宇宙的本体,道家的理论是“道德本体,一元四质”。一元包括四个东西,从四个方面才能说清楚,叫“象、数、理、气”。我们来知德先生是位易学大家,他说的“主宰者理也,流行者气也,对待者数也”,少一个“象”没解。
我不揣浅薄,通过学习,我们的中医给我一个很大的印象。“象”无非有二,一个叫“显”,显出来的象;还有一个呢?“藏”,藏起来的象。藏起来的象是不是代表没有呢?根本不是,比如说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冬天已经过去了,下一个就是夏天,这个大家都知道,那别的象是什么呢?——“藏象”,而它显出来而已。后面的我先暂时不解释,比较深。
临证观象
这是我到青羊宫的时候看到它的那个阴阳鱼,小头的阴阳鱼,大家看看这个小头的阴阳鱼,这个才是和我们中医有密切关系的。我们现在画的图,全画的是哪个阴阳鱼呀?中间再往小的画一下,刚好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二”字的阴阳鱼。到程朱理学以后他们用的这个图,这个图就意味着我们很多东西就搞错了,因为古中医来源于古代的天文和医学相结合的东西。
我们再往下看,我提出了“临证观象”,有些老师讲的是“临证辨象”。不是“辨”,而是我们客观的观察到的东西。其实我们看病的水平的高低,第一个回合就是观象,你观的能力强不强。
我为什么不写看象而用“观”?观是一种见地,你看“觀”是怎么写?一边是颧骨的“颧”的左半部分,另一边是看见的“见”。是人的见地,你想看到啥?你就能看到啥。
我们古人在《医宗金鉴》里面把人摆在这个位置上,我举个例子,天庭、面首、阙中、明堂、潘蔽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学的是大学课本,这段文字现在大家不学了,临床上还有人这么看病吗?我们就这样看病,而且对它还有发展。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当中这个是最常用的,鼻准头为脾旁边是胃,是肝、心、肺、咽喉、首,这边是小肠、大肠、肾,这是其膀胱、子处。好多病人一来,我们就断他是什么什么病,病人说好神奇呀!
什么神奇,我们老祖先都知道,我们只需要把(古人的)语言转化成现代语言,我们现在来个病人,你不会这样说吧?——“先生,君之疾在皮肤,不治将恐深。”——你摸着脉会这样说:“先生,你这两天是不是有点感冒呀?鼻子难不难受呀?脖子疼不疼呀?你的颈椎上有点问题呀?”是不是用这种语言呀?所以说每个时代都有它时代的声音。
号脉的学问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讲,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中间候腑气,再候脏气,多简单明了啊!第二步又讲了“阴阳脉法”,关定了以后,前为阳,后为阴;寸为阳,尺为阴。寸口离鱼际约一寸,实际上是九分,约等于一寸,所以叫“寸”,那么尺呢?离尺泽一尺远,我们叫做“尺”。所以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意思。
所以号脉我们怎么号?先定关,很多人说号脉,姿势要规范,这样号脉,肯定错的(演示),还有翘着二郎腿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的诊脉方法不入流,为啥呢?诊脉姿势不一样,你号(脉)的感觉就不一样,而一般初诊的病人,我们要号两回,刚开始他坐一段时间号一次脉,等我们和他交流完以后,我还要号一次,为什么号第二次?我要复脉,你会发现很奇怪,药还没开呢,你把病人的情况交代清楚了,病人的脉就会发生变化,当下就会发生变化,我把他叫做“神气形同调”。
你说你下药了没有?——没下药,我把它叫做“天药”,你把他心(打)开了,他放下心来了,安下心来治病了,他知道错在哪里了。病是啥?病就是逆,就是错,我把它搞顺了就没病了,我刚才不是讲了关系学嘛!所以说我们的观念要发生改变,我们是把病人治好的吗?“我的病人我治好了”,我们好多医生爱这样说,我们从来不说。“我帮您治您的病,是您自己好的”。不要说我的病人,大家理解我的话啥意思了吧?我的哪个哪个病人,谁是谁的谁,啥都不是,一切都是假象,通过现象,我们看它本质是什么东西。
比如说:三菽之重、六菽之重,古代没有称量,很简单。“菽”是什么意思?豆子,大豆,三颗大豆的重量。我看很多人号脉,伸出来,嗯……,嗯……(演示,台下笑),有没有这个姿势?一个手不在位或者把(脉)压的很死了。我告诉大家刚开始的动作是个“举”的动作,刚挨皮肤似不挨皮肤,号的是什么?——号的是他的神气。刚挨似挨非挨的时候,是神啊!一摸这种感觉出来了,这种感觉在一秒钟之内,好多人统计说在0.6秒之内,如果你的直觉在0.6秒以内发生变化,你可以练出一个号脉的高手。
还有人练脉的时候看手,传统要看手,手一伸出来不漏,(指腹)比较宽,你手上的感觉就比较灵敏,好多人手指尖尖的,我告诉你,你的脉法不容易练出来。好多人号脉怎么号,一个指头,单指像弹钢琴一样的,带学生的时候可以讲这个脉在这里呢!这样教可以呢,但号脉的时候这个姿势是不能出现的,你的手始终不离他的皮肤,但也不能压死了,浮中沉是这样号的,大家理解了吗?
所以我们的理念一定要对,我们的理念如果错误了,一切都是错误的,而且号脉的时候不是这么号(演示),要略微侧一下,古人号脉有号脉的要求,手指要成环抱的姿势,这样认为十二经气血是这样。我们现在号脉是单手号脉,一会给大家表演一个双手号脉法,双手号脉法是更古的方法,病人在你对面,刚好病人的气和你的气是如环无端的,此刻天人地是合一的,古人讲人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传统医学,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藏医学,还是维吾尔医学,还是道医学,还是阿育韦达印度医学,我研究的这些医学讲得都是如出一辙,语言不一样,但是表述的东西是一致的。
天地人合参
我们讲“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比如今年(2019年)是戊戌年,我们怎么知道的呢?古人非常聪明,把天干地支排在一起,刚好是六十,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六十,刚好六十花甲,刚好天地之数全配。“天五,其用为六;地六,其用为五”。一分阴阳刚好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大家理解了吗?
我们看看今年,现在是三之气,“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丁壬化木,戊癸化火”,戊,天干,火运太过之年,今年会出现很多的火气,它会出现变革。“火者,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格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我们知道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地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就会相应的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家有感觉吗?今年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现在只说人。现在三之气,太阳寒水司天,少阳相火(是主气),太阴湿土在泉,司天管上半年,就是一二三之气,在泉管下半年。而主气、客气,上面走的是少阳相火,是主气,这(太阳寒水)是客气。
什么是主气、客气?你们家的主人一年四季都不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春夏秋冬,分五季就是春、夏、长夏、秋、冬。如果我按照六来分就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和太阳。分类方法不同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区别。本质区别就是哪个用起来方便而已。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里面是不是有这句话呢?怎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呢?我们找到最早的阴阳术数就是河图和洛书。(幻灯里)这边(右边的图)是河图,(左边的图)是洛书。河图咋说的?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话如同天书一样。给大家讲,这就是古代的星象图。正因为有了星象图才会有“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人立于地而悬命于天,命之曰人。”我们先从理上往下讲,我们的中医传承现在出现了断代的问题,特别是在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破除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伤寒杂病论》的体系探讨
汉代之前的著作,我们现在中医上的《内经》、《伤寒》、《金匮》,还有《难经》,还有《神农本草经》、《中藏经》都包括了,我只是列举了一下大家熟悉的一些东西。我们怎么样去做呢?我们只有通过“以经解论”的方法,比如用《易经》、《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来解《伤寒杂病论》。因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被称为医圣的仲景先生继成了医经和经方家东西以后编撰而成的。
张仲景先师不仅传承经方家的东西,而且还有医经家的传承,到他这里把五、六之学完美地结合在一块。经方是五的构架(按照我的推算),他的这个体系又是六的体系,那么五和六在一块就非常地完美,把整个宇宙空间的问题和人体有关系的通通解释了。这是我对他的一个理解。
我们讲有四个:第一个是轩辕黄帝,后面到了炎帝神农,后面到了黄帝,后面一个是仲景。我们在《伤寒杂病论》当中进行统计,《伤寒杂病论》现存一共十二个版本,大家听过吗?十二个版本我全部都有,我能够找见的都进行了研究,已经研究了二十年,每个版本进行研究,研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修正自己。
在这些里面我给大家推荐的是桂林古本,好多人说桂林古本是一个伪书,我个人觉得伪书伪的水平相当之高,而且它的方子用起来效如桴鼓,我觉得就算不是仲景先师的手笔,也是和他水平相当的或者用了他的这个方法。我们学习古人不是跟哪个人学习。我觉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是学真理,我们不唯谁所说,你讲的东西代不代表真理,你越接近真理,对我们受益越大。
那么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它(《伤寒杂病论》中方子的药味)基本上在十味药以内,一般来说汤药都在十味以内,很少超过十二味的,那么就算十二味的话,也没超过十二地支,人有几条经络?我们五脏六腑加起来十一,还有一个六脏六腑,就是三焦或心包加进去,刚好是十二。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药过十三,百病不沾”,就是说药物超过十三味方向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广义地来说,超过十三味药会怎么样?你只有十二条经,超过十三味药,它就会重复,它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而我们开药多的是为了加强它或减弱它的某些副作用。所以真正治病的药,遇到疑难重症的时候,一般的药物不会超过那么多的,其他的药物就在不停地重复。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可探其理致哉!
——张仲景【东汉】
他已经告诉你了,你觉得你才高识妙吗?你破译破译我,如果不是,怎么办呢?你就老老实实用我说的这些方法去做就可以了。因为这些道理是圣人们“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中傍人事”以后,他根据这个情况,整个的天地宇宙气机的运行变化,拟定的模仿这个变化,来治疗我们身体的疾病的方法。
因为他认为人体和宇宙是相统一的,人体就是小宇宙。我们常常这么说,这是现代语言,古人不这样说,古人是咋说的?“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立于地而悬命于天,命之曰人。”他用的是这种语言。我们现在简单说“人就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
《伤寒杂病论》的体系探讨
各有五行,在《内经》中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但在另外一篇,又讲“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那么“五运阴阳”和“阴阳”一样吗?不一样,五运,有五了,再分阴阳的时候,整个定位、定性全部都有,那我们怎么样去进行破译?
六气刚才我给大家举例了一下,六气是“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这是主气”。客气呢?客气是“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其实就是少阳和太阴换了一下位置,但是客气每年都不一样,从哪个开始不知道,通过推算才知道,区别就在这里。
这些东西我们历代医家都有论述,说运气太深了,有些人穷经皓首也不知道。我进去发现,“哇,这碗水太深了”,但是我转眼一想,我是个大夫,我会用就得了,至于它为什么叫这个,让研究运气的人去看,我是个大夫,实用就可以了。
根据五六之学以及中医的这些所有的东西,我把它融会贯通成一个图分享给大家,将五六之学放在一张图里。这个图非常关键,凝聚了我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的心血。脑子里天天都想这些事,想能不能把法式统一在一块儿?能统一,但是确实五和六之间会有缝隙,我经常这样和学生讲。
缝隙在哪里?开药就会发现,临床上越体会就知道。大家看到了没有?大家看过《笑傲江湖》里面的武当的道士把剑圈舞的水泼不进,但是令狐冲看了之后呢,他直接点到最核心的地方去了,后面冲虚道长认输了,他说“没人敢往最危险的地方去”,他敢往那边去,因为他看到了破绽就在那里。
五和六中间是有缝隙的,我给大家讲一讲,先说五,从这里开始吧!“东方甲乙木,在人体对应的脏器来说是肝、胆;南方丙丁火,心、小肠;中央戊己土,脾、胃;西方庚辛金,肺、大肠;北方壬癸水,肾、膀胱”。这个没问题吧?这是十天干对了吧?这是五相对的。
那么六是什么?厥阴风木,“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马老师,您咋没用客气,用主气?”我们只有研究相对不动的东西作为参照系,我们才能研究变化的东西。我们在初中学物理的时候是不是这样定义的?一年四季的主气变不变?不变的,我们先把不变的找出来。“在变化的征象当中找出它不变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叫易学在中医上的应用。
那我们看一看,厥阴肝木,厥阴风木,厥阴肝藏的是不是血啊?我们讲少阴君火,君火是不是藏神?太阴脾土,脾藏意我们先不说。我们看肺是不是主气的?主气司呼吸。肾藏精。我们看,这是精、血、神、气,缺啥?——津液。我就想津液往哪里放呢?《内经》的观点是“小肠主津,大肠主液”。有这一条吧!但是在这个大的法式当中,津液在这个位置上,是由元气化成的。大家看这绿色的(字),这就是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