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组成与剂量思路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十了,就是河图的法式。到这时候,所有的方子、所有的药都在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温脾丸,左边乌梅、当归,肝(胆)或者木这里;火这里,黄连、桂枝,心(小肠);中央脾(胃),干姜、花椒;西方肺(大肠),细辛、人参;北方黄柏和附子。你看,一阴一阳、一阴一阳……都是这样的。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疾病就是偏阴偏阳了,一阴一阳是道。
大温脾丸,我们在《千金》、《外台》里面没有找到这个方子,在张大昌先生的医籍当中找见了这个方子,它其实是在大温脾丸的基础上重新根据乌梅丸,根据《千金》、《外台》的东西,提炼出来的。这方子和乌梅丸成了姊妹方。
大温脾丸
把乌梅去了,加大黄嘛,其实不简单,这里吴茱萸,这里黄连看到没有?再加个芍药是什么?戊己丸。大黄附子细辛汤,看到没有?这里面干姜、花椒、人参,再加饴糖,是什么呢?大建中汤。你看乌梅丸和大温脾丸,说它千古名方、千古奇方,一点不为过。
它不光是方子,方子里面寓的这个法,能使我们创造出很多的方子。我们根据这个,可以把中医的所有东西放到框架当中来看。东方甲乙木,肝、胆;南方丙丁火,心、小肠;中央戊己土,脾、胃;西方庚辛金,肺、大肠;北方壬癸水,肾、膀胱,是按照五行来的。
那么按照六气怎么来呢?——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五在里面,六也在里面。有人问,“老师,我们中医内容很多呀!”——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再说这不是精吗?这不是气吗?就是气化过程吗?这不是神吗?
人有三宝“精、气、神”。中医看什么?中医看的精、气、神啊。中医看病是第一个层面,叫做“病脉证并治”的层面,张仲景先生特别注重病脉证并治。如果中医没有病的概念,别人问你,“大夫,我什么病?”——你说“你气血两虚,气阴两虚。”你在说证,没说病。说明一个问题,你这个大夫还不太合格,你只说出来他的证,没说病,连脉也没说,治还更不知道——瞎扯,对不对?
那么我们横着看法式图,肺是主气的,肝是藏血的,心是藏神的,肾是藏精的,你看。那么脾和胃呢?我们讲“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胃是主津液的。《内经》里怎么讲?《内经》里讲“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灵枢·金经脉第十》)。
在不同体系当中,它的划分不一样,但它说的东西全部是一致的,从不同角度看,完全一致。我们古中医认为肾中的命门之火生得太阴真土,而心火、君火生的是阳明燥金凡土,传统中医这么认为的。而心乃君主之官,它不能直接来生,他要通过心包来生,那么这里有个心包和三焦,刚好五脏六腑,或者有些人说六脏六腑,六脏六腑都齐了。
所有中医的东西,如果把人体当作一个硬件来说,而把里面各个脏器产生的功能当作软件来考虑的话,请问一下大家,大家治病,是为了调它的硬件还是软件呢?大多数时候我们调的是软件,不是硬件。硬件是先天构成的东西,所以先天病就很难治。先天的时候气化形,后天的时候形寓气,形里面藏着气。
深师大茱萸丸
刚才讲了,“药过十三,百病不沾”,真地吗?我给大家拿着一个方子,深师大茱萸丸,这是在《千金》、《外台》里面有的方子。大家看一看,假如说刚才没有剖析大温脾丸、乌梅丸,我们看这个方子的时候,如坠云雾,一共十六味药。它治“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气,时上抢心痛,烦满不得卧,面目恶风,悸掉,惕惕时惊,不欲饮食而呕,变发寒热”,我们根本不知道它说啥。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一个病人,在N年前开始,年轻的时候得了乙型肝炎,又过了一段时间检查出来了萎缩性胃炎,又过了几年发现肾功能有损害,又过了几年检查出来了冠心病,心脏不好。
最近来找我的时候,他发现他得的病是什么?——肺癌。通过刚才的描述,大家有感觉没有?肝到胃、到肾、到心、到肺。这不是五行相克的关系吗?你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老师,你举的这个例子是真实病历吗?”——真实病历。这边来找我了。我们有病的概念。他啥病呀?你告诉我。他来的时候是肺脏结。心脏呢?冠心病,西医这么说。那么肾呢?慢性肾衰。另外还有萎缩性胃炎、乙型肝炎的迁延期。
怎么治啊?我们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那见脾之病呢?当知传肾;见肾之病呢?当知传心;见心之病,当知传肺啊;那见肺之病,当知传肝,又回去了。那你没法治。你看桂枝汤证,但是他是个慢性胆囊炎的病人,或者有乙肝的病人,那就柴胡桂枝汤。五脏六腑都能涉及到,要不就瞎治,光治症状没治病。这个方子就给我们很好的一个教材。
你看,吴茱萸、当归,刚才大家看到了吧,在哪里?大温脾丸里面有吧?先看五个温药:吴茱萸对的是木,桂心代表的是南方的火、心,干姜代表的脾,细辛代表的是金,附子代表的是水、肾。这五味药把五脏的阳气全部就调动起来了,“阳化气,阴成形”,五味药全部有了。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讲,“《千金》、《外台》我看不懂。”我说你为什么看不懂?不可能出现那么复杂的病,你没见过,你中医功底确实太差。你没见过的病,你看不懂,就是咱们要去努力的地方。当你研究《伤寒》、《金匮》十年了,倒过头来应该再看看《千金》、《外台》,再一直往后看。我们好多被称为各个家的,都有他可取的地方。
我们看一看,吴茱萸、当归这个药组,大家看明白了吗?柴胡、黄芩,刚才我给大家讲过了,都在东方木的位置,肝胆这里。这四个药把所有的寒热、虚实、升降全部体现地淋漓尽致。桂心,温心阳的;半夏,得夏天一半之气,降心火的,桂心可以暖小肠之火。干姜温脾阳,人参补五脏六腑之阴,白术能健脾生津,茯苓甘淡渗湿。细辛温肺,可以治肺的陈寒,白芍可以敛肺津,紫菀降肺气,旋复花可以把肺中的水去掉,它是咸味的药。附子,北方的水,甘草,十六味药,若合符节。这里四味药(吴茱萸、当归、柴胡、黄芩),对着西方的四个药(细辛、白芍、紫菀、旋复花),中间四味药(干姜、人参、白术、茯苓),这是两味(桂心、半夏),这是两味(附子、甘草)。
如果说我们把它匀一匀,每个方位各四味,或者说左右各四味药,中间四味,上下各两味药,平衡不平衡?什么叫丸?丸者缓也,圆也。这药可以常吃。
我刚才讲的那个病人来了以后,她很开心,说:“大夫,你对我太好了”,前两天给我拿得她们当地的什么**鱼,告诉我“不要给别人吃,就专门给你的”。我说“怎么样?”——“你的这个神方”(她把它叫做神方),“你这个药丸吃完以后,我哪儿都舒服了,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咳嗽不咳嗽?——不咳嗽;心慌不慌?——不慌;睡眠怎么样?——睡得很好;大便怎么样?——很通畅;有什么不舒服吧?——没什么不舒服。她问我一句话,“大夫,我不会死了吧?”我说:“不会了,你看,你脸色从阴色转阳色了,现在症状也在消失,至少生命质量很好啊”。她说那就行了,只要活着就行。至于说瘤能不能给我消了?我不管它,带瘤生存也行。
所以说病人给的什么信息呀,病人用她的生命,用她的身体给我们验证古人、老祖先的东西。我们真的对古人的东西不理解了,不认知了,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看到这个病的时候,当病人给我讲整个病的情况的发生发展的时候,我脑袋冒出来了这个方子。我以前看的方子,我只会想到它可能对某些疾病,而这个方子其实对应的是五脏六腑的疾病,复杂的、多器官、多靶位的逆转,用这个方子——大茱萸丸。今天给大家讲了这个方子,大家又学会了一手。
五苓散与茯苓术散
好多人说医经家和经方家没有关系,我个人认为是不确切的。有人说读了《伤寒》,不用读《千金》、《外台》,我觉得太狭隘了。经方它的理论体系来源于《内经》、《难经》,用的药和《神农本草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我们用五苓散和《外台》里的茯苓术散来进行对比,大家看一看。
五苓散,通五方之令。好多人说五苓散就是中医的利尿剂。我说你是把五苓散说小了,我告诉你,不论小便利与不利,五苓散都可以用。不利可以用,利呢,你看治什么病。我们用茯苓甘淡的药来淡渗;泽泻,泻西方。西方叫什么?兑为泽,《易经》里讲的,对吧?泻泽。猪苓,我们大家熟悉《内经》都知道,北方水畜就是猪,猪苓,外面黑色的,入肾。桂枝紫赤,通心阳,我们用到南方的火的位置。那么就剩一味药——白术。白术怎么在东方呢?古人用的是生白术,生发之气。白术是温的,温的请问是哪个方向?温药就是木的气,西方金气是凉,南方是热,北方是寒,那么中央就是平性,所以叫四气五味嘛。大家都知道,泽泻的量在这里边是最大的,西方,肺是通调水道的,所以说它的利水作用很好。五苓散可以通导大便,大家相信吗?有些人因为水郁而导致的便秘,用五苓散为主方,因为啥?肺主治节。
好多人说,“我老师告诉我五苓散还能治脱发呢”。我说“恭喜你,你老师说的不是五苓散,你老师说的是茯苓术散,它的原文来源于《外台秘要》”。大家看看比例一样吗?五苓散里最重的是一两六铢的泽泻,茯苓术散中白术的量是一斤,在这里最大。意味着什么?这里的白术和桂心量最大,他把木和火的量增加了,而五苓散是西方的金的量(泽泻)最大。
给我们一个提示,同样一个方组成,如果说比例剂量不一样,它治的范围就发生变化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而我们学经方的时候,往往没把剂量给背下来,这太危险了。大家要写小柴胡汤,柴胡九克、黄芩九克、半夏九克……全部九克了,对不起,这是你们家的小柴胡汤,张仲景的小柴胡汤是“小柴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枢机能”,(柴胡和黄芩)不是8:3的比例,你就不能叫小柴胡汤。大家理解我说话的意思吗?
因为柴胡这个药,《神农本草经》怎么讲?《神农本草经》没有柴胡这个概念,叫茈胡。茈胡是什么东西?我们后面才说是柴胡。后来好多人还考证了一下,其实好像不是柴胡,好像是前胡,就算是柴胡吧。“茈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神农本草经》是不是这样写的?同样的一个方,药物比例剂量不一样,它的功效就会发生变化,我在这里把它拿出来特殊地讲。
我们现在现存的经方,始于张仲景,实际上始于《汤液经法》,也许在《汤液经法》之前,还有更早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一般来说,经方始自现存的《伤寒杂病论》,成熟于《千金》、《外台》,大家理解了吗?所以把张仲景先生称为“医圣张仲景”,而把孙思邈先生称作“药王孙思邈”。张仲景用的药很少,他把六经的方法和经方结合在一块,这两个都用。就像打仗,战略上六经,战术上呢?经方啊!你不用经方怎么打?——没法打。
泽泻汤与泽泻饮
说经方和医经家没有关系,我说大错特错,我们就拿事实来说话。张仲景有一个泽泻汤,在《内经》里有一个泽泻饮,一个叫汤,一个叫饮,这个饮又加了麋衔五分。我在百度里面搜了一下,麋衔解释成了鹿衔,大错特错。鹿和麋是两类,鹿是属阳性的,麋是属阴性的,按照阴阳来分的话。半夏秫米汤,大家知道吧?有解释说秫米是高粱,不对,错了。我考证发现高粱米的头是往上扎的,而秫米是朝下的、低的,一个朝阳,跟着太阳走,一个是背着太阳,阴阳取向是完全相反的。
而半夏秫米汤治啥呢?胃不和则卧不安导致的失眠。那么泽泻、白术加了麋衔,它是治的什么?白术和泽泻等分,各十分,麋衔用五分的时候,它治的是什么呢?酒风。喝了酒受风以后出现的情况。最早的解酒药在这儿呢!
后面我们有葛花解酲汤,是李东垣先生的方。请问一下,它是不是由五苓散变化的?再往前说,它的祖方在哪里?不是泽泻、白术吗?所以我把图按照不同的方法给大家排列,阴阳术数的关系,它的作用在哪里?你看,(泽泻汤)升木气,降金气,降的多,升的少。白术从这里升起来,变成火,木生火,白术健脾的,火生土,看见没有?泽泻呢?金可以生水,你看见没有?把水泻掉,而且生水了。哦,水生木了,木生火了,火生土了,土生金了,金生水了,水又生木。两味药就一气周流了,太神奇了!它讲的是气化。
芍药甘草汤与甘草干姜汤
在《伤寒杂病论》里面有很多的姊妹方,芍药甘草汤和甘草干姜汤。芍药和甘草各四两的时候,叫芍药甘草汤。我们现在开药没规矩了,芍药九克、甘草六克,不是等分,这不是张仲景讲的,应该是各四两,四两是金的数,敛降的数。
甘草干姜汤不一样,甘草是四两,干姜是二两。张仲景的方子当中4:2的比例,还有哪些呢?比如说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两宗,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源根”。
刚才吴老师讲了,桂枝、甘草,来把眼睛打开。不光这个,耳聋的人,桂枝、甘草一打,一两味药耳朵就通了。为什么?因为关于耳朵《内经》的理论有两个,一个是肾开窍于耳,还有一个是心开窍于耳,桂枝甘草两味药就能够达到这个作用。
如果在木的位置呢?甘草麻黄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都有。我把图给大家画出来,什么意思?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画画图,自己画一画,画着画着你就若有所悟,古人咋想的?他怎么组方,他开的是东南西北中啊。
麻附甘与麻附细
三味药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刚才吴老师怎么解释的?魂在这里呀,是木,木藏魂啊。还魂汤,没有麻黄怎么还魂啊?没法还魂。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这儿呢,治肺的陈寒,中宫空了、中脉空了,加点甘草,不够了再加点人参,土生金,全部都能解释。你随便找几个真正漂亮的方子,拿来若合符节,就知道哪味药是废药,有必要没有必要,我们都能猜出来。
我记得当年恒伟老师他把大温脾丸给我发来的时候,我用了不到三分钟时间就给回过去了,因为当时正看着病人,刚把病人看完,只看了一眼,我就给他写了。我说这肯定是古方,但是中间有那么几味药,我就划了那么两三味药,这个药似乎是多出来的药。他当时就发了一个很惊讶的感叹号,说:“这三个是我加的药,你咋知道的?”我就画了个图,我说这三味药,好听的话就锦上添花,也可以加,但是加不加都可以了。他说:“哇,你怎么知道的!”我把图一画,每味药各往哪儿放。最多再加个升降,一个桔梗,一个枳壳。再加方子盛不下了,多余的。
方子开到什么程度叫做好方子?加一味药就加不进去了,去一味药也不行。最后跟那个潘安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样的方子叫好方子。所以对经方理解越来越深刻的时候,一般来说你不会轻易地加减,因为符合它。有变化的时候,再去说加减的事。所以经方叫什么什么“主之”。
经方有没有加减法?——有。几个方子有加减:小青龙汤有加减法、小柴胡汤有加减法、真武汤有加减法、理中汤有加减法。啥有?水有,水变动不居,所以真武汤有好多变化;还有呢?风有,变动也是很大的,所以柴胡类的方子进行变化;还有呢?中央戊己土,土运四方,它要管各个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
还有别的方子有变化吗?没有变化了,它是治急性病的。不知道大家到病房去过没有,我是门诊、病房都看,我在门诊看的病人很多,我看过20多万人次的病;病房也看了不少,三甲医院的人请我去会诊。我去完以后几乎都是经方,或者经方加一些时方,很少加减。原因为啥?他的病由不得你加减,加不了一味药、两味药,超不过两味药,就这个方,要么你选错了,要么这个效果非常好。
后面我会给大家举例子。你理解越深刻,就如同己出,这个方就如同你自己拟出来的一样,你用起来很有体系,就这么看,肯定是这个方法,张仲景来了可能也会这么开,说明经方真正学到家了,否则你还是没学到家。
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实际上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开的,麻黄附子甘草汤可以缓一下,加点土啊,土不够了,所以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就用这个。我把图一画出,大家一看,原来这个不通畅,这儿气不周流了,我让气周流起来。另外一个呢?也是气不周流,但是它中间是空的,加点土。
张仲景补阴怎么补?先加点甘草,不行了再加点人参,完了,在他的天元式法当中没有加熟地的。熟地是治杂病的时候才用,如崔氏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也不是张仲景的,是姓崔的一个人的方子,张仲景拿来用。刚才的当归芍药散,它原名叫六气经纬丸,是古方流传下来的。麻黄汤也不叫麻黄汤,古方的名字叫做小青龙汤,再往前叫还魂汤。
张仲景变换了名称,张仲景为什么变换名称?好多人说张仲景是把药物的功效说出来了,这是一大进步,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张仲景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家知道当时是什么时代?当时黄巾军起义,道家的许多人出来以后,拿着替天行道的形势,要去推翻政府,所以政府一看到道家的东西就头疼,又造反来了。所以你给别人行医,你想干啥?又想收买人心,想和我作对呀?不行!我打压你、压制你。张仲景怎么办?变通一下,我不说青龙、白虎。但是他又留下青龙的概念,他意思是说,我的根源还在那里,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是这样的状态。
刚才讲了百合地黄汤,所以你回归的时候发现,如果用数字来说,百合七枚,为什么七这个数呢?在河图里面,七是火的数,在洛书里面是金的数,“左三右七”,降肺气,降气就是降火,肺气一降,心火自然就降了。方子当中有百合、地黄、竹叶、石膏,竹叶放到心火这里,石膏放在西方金那里去,因为生石膏也可以放到金里面的木当中去,它是这四个药。
如果大家仔细看,他还加一个丹皮,丹皮放在木的位置上去。他还用了一个啥药?用了一个煅牡蛎。牡蛎放在哪里?我们可以放到金这里,收魄的。所以说不管是谁,你把方子拟出来,我立刻给你拆出来,你的方子好不好,好在哪里,是干啥用的,我们立刻就知道了,不用你多讲,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是你的术数关系,如果你是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搞的,你的术数关系我们一看就清楚了。
百合地黄汤,非常好的方子,它能不能治温病?我告诉大家,请看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能治温病。治啥?用在“肺液伤”的时候,用的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有!很可能这个老师学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