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肾着汤的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16条: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亦名肾着汤):
甘草(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白术(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金匮要略心典》有注:“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注:燠yù,暖、热)协本方燠土以胜水之诣,及苓术之甘淡,印证于临床之中,与读者分享。
应 用
01湿困下焦
干地黄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生干地黄、苁蓉、白术、巴戟天、麦门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车前子、干姜。
主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
方解:《千金方衍义》解:此以肾气不能流布中外而腰痛身重,阴痿阳绝,故用地黄、牛膝、五味滋阴,苁蓉、巴戟、杜仲助阳,干姜、白术、甘草固本,麦冬、茯苓、车前治标,滋培气化以资通调之力。愚解:本方君以干地黄、巴戟天、苁蓉、五味子、麦冬大补命门以筑根本;臣以肾着汤以解下焦之湿困;佐以牛膝、杜仲入下焦以除湿痹,使以车前子以助膀胱之气化。子和云,小肠结热血脉燥、膀胱结热津液涸。干地黄祛小肠之热、车前子袪膀胱热;五味、麦冬助肺化赤;牛膝引血下行,而行男女之用。《玄隐遗秘》有云:湿气下亲病男女不用。愚临床上多用于肾亏湿困而阳痿者,对同属此病因病机的女性不感者亦大效。
案 例
某女 ,45 岁,8 年顽固性腿水肿,经我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有极大的改善,但经期前后依然水肿。近几个月月经推迟、行血不畅并三天基本血净。
刻下,腰沉重、眼浮肿、腿肿,月经延迟三天未至。脉细、水象。前医皆温阳利水之品不效,思索良久……
书方:干姜15g、茯苓30g、生白术30g、炙甘草10g、地黄50g、炙苁蓉10g、巴戟天10g、五味子10g、杜仲10g、麦冬30g、牛膝30g、车前子6g,七付。
此案心得:药后隔天经水至,血行畅,经行五天,服讫浮肿腿肿全消。嘱每月,经前、经期、经后,服此方半月,持续几个月,随访效佳。此方中重用麦冬、牛膝。此二味麦冬开膻中、牛膝引血下行。重用地黄逐血痹,重用肾着温脾化湿助车前子以利水。其本还在大补肾气,《石室秘录·失治法》陈士铎云:见利水而水益多者,补肾为先;见散邪而邪益盛者,助正为急。
02湿困中焦
案 例
一老太,口干三年、晚上尤重,深受其苦而求诊。
一诊:黄芪65g、当归15g、肉桂35g、白芍20g、炙甘草10g、生旱半夏50g、附子10g、党参15g、生姜50g、大枣50g,加味麦冬地黄三付,药后似效非效。
二诊:上方去地麦加干姜15g、茯苓30g、生白术30g,三付,药后满口津液,愈。
注:上方乃《千金方》深师大建中汤。中焦湿阻津液不能上承。
按语:前日偶翻《千金方》至卷第三,见〈内补黄芪汤〉药物结构与上方相似,并与大家分享。
内补黄芪汤:
黄芪、当归、肉桂、白芍、炙甘草、半夏、人参、干姜、大枣(只缺一附子)
麦冬、地黄、远志、五味子
(干姜)、茯苓、白术、(炙甘草)、泽泻
注:若有兴趣者,可自行查找药量及主治。
03湿困带脉
案 例
女,40岁,刻下打嗝3天而求诊。
脉诊:右关尺沉、紧。
关沉紧乃胃寒胃气不降、尺沉紧则应腰痛,问诊果然如折。左右寸脉均不及位,左右尺皆脉长。山西名医刘绍武先生总结此为覆脉,即左右脉皆下陷。本应开深师大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方,但刻下苦打嗝,应急暂用一方如下:
干姜20g、茯苓45g、生白术45g、炙甘草15g、人参须30g、吴茱萸15g、韭子15g、公丁香5g,三付。
药后复诊,嗝已平息、腰不痛。左右寸脉竞及位,惊讶片刻方悟:带脉湿困而不束,带不束则竖着诸脉升降不逮。医患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