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古方临证应用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大医精诚》 孙思邈【唐】
这是孙思邈先生写的大医精诚。今天按照类方的形式给大家讲四类,四类当中选了其中最精华的一些东西。换句话来说,今天你听了这堂课以后呢,拿回去照抄就可以,简单不简单?
大家按频道知道吗?电视机很复杂吧,按频道简单不简单?——中央一频道——中央二频道——中央三频道。我就是希望这堂课学完以后,大家回去之后呢,瞬间成为当地的高手——当然了,这里面是有诀窍的。
我讲四类方,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柴胡类方和黄芪类方。
因为给了我三个小时的时间,内容有可能讲不完,我尽量给大家讲。只是有个小小的请求,请大家把手机调到静音或关闭。你们花那么大的代价到北京来,北京房费很贵的,学习也很贵的,我们北大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时间,把你所有的身心全部安顿下来、放松。
麻黄,微温,无毒,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子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名医别录》 陶弘景【东晋】
《本经》“味苦温”,大家看看,“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我希望大家把《本经》的这条原文反复去读,而不要简单地说麻黄就是发汗的,如果这么去理解啊,你把麻黄很多的功效忽视了。比如说“破癥瘕积聚”,我们好多一些现在的癌症,肿瘤患者比较多,我们常常用麻黄这味药作为打开他很重要的一味药,运用的就是破症坚积聚的作用。
麻黄,用什么麻黄啊?炙麻黄、生麻黄是吧?你知道有几种麻黄吗?麻黄根和麻黄一样吗?同样一个麻黄,不同的部位的功效就会不同。麻黄要去根和节,根、节有止汗的作用,麻黄不是。
麻黄其实包括了中麻黄、木贼麻黄、草麻黄,至少有三四类的麻黄,所以说大家说我认识麻黄,其实你学到老,不一定能把麻黄全部能认识。
第一个给大家推荐的方子,一级棒的方子,被称为神剂,止咳喘的神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在《伤寒杂病论》里条文非常多,我叫学生统计了一下,有很多的条文。那些只是给大家呢(看一下),那是作为研究者研究的。大家把这个图记下来就行了,这个图全部是我们自主研发创作的。如有雷同,不甚荣幸。
小青龙汤方解及方后加减。“伤寒,表不解”,我们用桂枝、芍药;“心下有水气”,我们用麻黄、甘草来治里水;“干呕”用半夏来治呕;“发热而咳”,干姜、细辛、五味子治咳;“或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化痰生津;“或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或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每味药的功效很多。大家可以拍下来去研究,我今天的重点不是给大家讲每味药起什么作用,而是中医用的什么?中医用的方。中医看病是看什么?谁能回答一下?中医和西医能一样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辨证——不是——这还没说到点子上,中医看病就是看象,是不是?你看舌象、面相、脉象,全是看的象,人在这——形象,看的天象——天热还是天凉,看的地理,是不是象啊?
中医是象思维,辨证论治是思辨的过程,那是下一步了。好多人说是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特点,真的是这样吗?《黄帝内经》里面没这么说,是我们后面的后世的医家,研究了古人的经典以后,是解放的时候说“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特点。我问一下西医不辨证啊?西医不辨证吗?也辨呢,乳腺癌一期二期三期不辨吗?这叫乳腺癌,这叫什么什么癌,辨不辨?既辨病也辨它的证型,还有呢,一期二期,用什么度,它用的语言描述和我们不一样。
这个其实不是关键,中医看病就是看象,治病就是用啥?用方,不是用药。我们西医是用药来看病,中医是用方来看病,方就很重要。听过西医用什么什么方没有?有这概念吗?西医没有方的概念,中医有方的概念。所以我们用什么什么方看病。
小青龙汤歌诀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楼根,三两来加功亦壮
微利去麻及荛花,熬赤取如鸡子大
若噎去麻炮附加,之用一枚功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长沙方歌括》
好了,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刚才讲的什么呢?里面有什么构造,就是电视机里面有什么构造,我先给你按频道。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现在选取的案例全是我临床看病的案例,我不选取别人的案例,原因为什么?很简单,别人想的千般秒不如自己亲自实践的东西。我这全部的案例用自己的案例,没有一个用别人的案例。因为咱是临床医生,临床医生靠啥?——靠疗效,不看广告。
黄某,男,3岁,居住地是北京。就诊时间:丁酉年 农历九月初四 霜降 (2017- 10-23)。主诉:咳嗽伴喘息1天。
按中医的思维来看,这个人是男还是女?多大岁数?胖还是高?矮还是瘦?现在手机非常方便,你要想做一个中医研究者,我希望大家能够拍张照片,给这个人留个底子,因为你看病前后,说半天没有用,照片拿出来,好了没好,一看便知,是吧?
把二十四节气也写进来,因为中医是个时间医学。“咳嗽伴喘息1天”,你看它是霜降,刚好霜降10月23号那天。对吧?九月初四。“昨天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嗽严重时伴微喘,鼻塞、打喷嚏、流清水粘稠鼻涕,大便、小便正常。反复咳喘史,经常输液治疗”。
看病就是看象,你看这个小孩的脸色,一看就经常打液体,经常容易受寒的孩子。他的舌象是“薄白苔,舌边尖小红点,面色青灰,心包处色青”,这里是什么地方?你看我画出来的那个位置。
这个叫鼻准头,鼻头代表脾,左边肝,右边肺,上面是心,下边是肾,这是第一种分类方法。第二种分类方法,仍然是脾在这,鼻准头是脾,往上走这叫年寿,老百姓说什么是年寿?鼻梁吗?这不是?——鼻梁,鼻梁骨这里是肝的色部,我们叫色部,这里凹陷的地方,是心的色部,往上两眉间是肺的,往上咽喉、头,你看是一条线。
所以中医看病,请问一下各位谁用这种方法来看病请举一下手。这是中医,你们是中医的脊梁,你们要发挥好,千万不要被那些蝇头小利把自己的老祖先留下的东西给丢失掉了。
这小孩看完了,很简单的方子就出来了。小青龙汤去了干姜加了生姜和杏仁,因为他当时这个地方没有……他有饮邪,化饮邪我们都用生姜,其实还是小青龙汤,因为这小孩有点喘,“若喘着加杏仁,去皮尖”,有些书上是去麻黄加杏仁,我直接加的杏仁看行吗?你看剂量多小啊,小小剂量,小青龙汤——表寒里饮此方佳。“服药一剂后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减轻,咳喘减轻,总计口服三剂中药,上诉症状就没了”。
一剂知,二剂已,第三剂都是多余的。家里边怕不好,巩固一副,三副症状就没了,你们输液输几天?——7天,这种小孩不要再输液了,你看这脸色,大家刚才看着脸色了吗?不要再输液了,不要为了挣那点小钱,把我们祖国的花朵全部扼杀了。好不好?学学老祖先的东西。你要想多挣点钱可以,把它打成散剂——祖传秘方!不能告诉你们,但吃了以后保好,可不可以?(学员说)效果要差——效果要差是吧?——打成散剂是可以的,现在还有一种是颗粒剂,我一般不怎么用颗粒剂。散剂和汤剂是有差异的,那种郁热,轻轻一治它就可以好。
第一首方子给大家讲小青龙汤,表寒里饮的一首方子。
还有一个: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这个方子出现在肺胀篇里面,小青龙加石膏汤。我们看看临床的病例,同样的小孩你看,“咳嗽1天”,我前面就不念了。“白天玩水受凉后,晚上开始出现咳嗽,干咳为主,他没有痰,鼻塞、清水鼻涕,昨天至今未解大便,平素大便质干”。就因平素大便质干,大便还没解,但是他又没有“腹有所苦”,没有说“不大便我肚子好难受啊”。
那我们看“舌苔是水滑的,舌边尖小红点”,我们用了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家看我下面写的那几个字,“开锅后9分钟”,就熬9分钟,这药不要熬的时间过分长。为啥呢?中医讲取其气,取其味不一样。取其气,煎的时间短一点,9分钟以内,甚至有些药煎2、3分钟都可以,大家熬药的时候这么熬吗?这么熬药的人举手——你们是中医。刚才说的大家都会看病,都是中医,没举手的那中医还得好好学习。“取其气”,开锅后9分钟,很简单吧?——按频道。它有了阳明的倾向,加一点石膏。特别是在这个燥运比较旺盛的年份上,石膏可以直接加。
或者这个地方呢,这个小孩体质偏燥,可以直接加。表寒里饮,饮郁化热,或者说这个孩子就受了寒邪以后,开始郁而化热,里面又有水饮也可以。“表寒里饮”加“饮郁化热”就可以用。
看到这个方子的时候呢,我们讲第三个表郁轻证的方子。表郁轻证的方子有三个: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和桂二越婢一汤。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伤寒杂病论》传到今天,一共有十二版本。我全部研究了一下。十二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最有价值的宋本伤寒杂病论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宋本的伤寒论是通行本,现在大家用的都是这个,桂林古本大家用的少,但是桂林古本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宋本里面没有的。
表郁汗方如何辨?
面赤身痒脉浮半
(桂麻各半汤脉浮主表)
浮缓桂二麻一痊;
(浮兼缓向太阴之趋向)
浮大桂二越一先。
(浮兼大向阳明之趋向)
你先记下,这个中医号脉怎么号?“平脉大法,脉分三部。浮部分经”,你看我们开始号脉,看这么号脉,手先定关,高骨这里、桡骨这里,朝不是正下方,略向下一点,这里才是真正的关位呢,完了以后呢,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浮部分经就是刚刚挨上,这个动作叫“举”。
好多时候我们看病,现在的伪中医特别多,你看他看病,脉都不在脉位上,手一搭上去就按下去了,实际第一个动作就错了,第一个动作应该是什么?第一个是“举”,先把关脉搭上去以后,看见没有?你看举是这个姿势,把手要举起来的这个姿势,不是这个姿势,这是按。按的时候用哪里按?这是手指头吧?大家看看,是这吗?这叫什么?——这叫指腹,是这吗?——这叫指尖。不对?是这里,是指目,是两者之间,因为这里最敏感,指尖这里有搏动,指腹的感觉没有它敏锐,所以号脉的时候大家看别人号脉的时候,手这样的姿势,那肯定是错的,这个样子肯定也是错的,应该是这样姿势,对吧?所以你不用看他会不会看病,手一看会不会号脉,偷偷看,一看这个人至少脉不行,看病有好多诀窍呢,有些不是光号脉啊,望闻问切四诊都得会,你哪个会你就哪个占便宜,四下都会,你就牛,你都可以相互参照。
那么“浮部分经,以候皮肤经络之气;沉部分经,以候五脏之气;中部分经,以候六腑之气”。“马老师,你怎么号出来的?”——他就在左手的沉部,沉的位置是什么?“左肝膈胆”,左脉是肝、膈和胆,肝更深一点,胆在上一点,膈在中间。
脉还可以分的更细,叫精细脉法。一般人的脉法练的时候,一般人的知觉,如果整天喝酒抽烟,你的脉法会很烂,因为你的知觉会麻木。好多时候你的那种感觉在零点六秒以内,好多人统计了一下,如果说你的知觉如果在零点六秒就发生反应,你看病会很厉害,号脉会很厉害,如果你的知觉不在零点六秒。以前的老先生收徒弟是有标准的,看你的人怎么样?要观察一段时间,要摸你的呢,摸你的手,手一摸就知道了——你不行,号脉不行。有些人先天的,手指头很尖,他一模全部都漏了,信息没有了。大家看我的指头,三个指头并起来很宽泛,所以脉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得体会到,所以感觉要非常灵敏,刚一挨上感觉就出来了,就跟人一见面,这个人是胖子?瘦子?——是男?是女?——漂亮还是丑陋?你是有感觉的。你要把感觉练出来,不是把书背的天花乱坠。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会背书的人多的去了,会看病的人不多,会讲课的人很多,会看病的人很少,为什么?有些感觉没到位?临床大夫靠的啥?——感觉,感觉一定要敏锐。这个病要出问题了,你还在那去搞,出事了,这就是无妄之灾。明明这个病你不能看,出问题了你没看出来,断出来。
所以,看病第一步是啥?是诊断,诊断很关键,不是说加一个方子,方子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你的方向错了,诊断错了,你的治疗全是错的。功夫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是在诊断上,第二比的才是这些东西。或者换句话说,你的第一步要比啥?比四诊,能力怎么样?强不强?对吧?还有脉呢,还能候哪些呢?在关脉以前是寸,候的是阳,阳气的阳,这个关脉以后候的是阴,这是什么脉法?这是气运脉法,刚才说的分部是位置,也叫黄帝脉法,分它的部位。还有呢?把脉分成五层,分为肺、心、脾、肝、肾五层。
这里的“菽”是什么意思?“三菽之重”,“六菽之重”,是大豆,就是三个豆子大,六个豆子大,九个豆子大,还是十二个豆子大的重量,就能摸到这感觉了,摸到部位了,我讲的啥意思呢?比如说我把脉分为十层,二十层,一百层或者说是一千层,那我想说这话的意思是,你分这一百层、一千层的目的是何在?
中医没有玄虚的东西,所谓的玄虚,你没搞明白就玄虚了。他分五层对应的就是你人的五层的啥?五脏的气,或者说是五个系统的气,我们用这个语言。分为阴阳,就知道上半身、下半身的问题,分浮中沉就知道是皮肤、经络的气?还是腑气还是脏气?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所以说非常地简单,但是非常地实用。你看,这里是“六气伤人皆有法度”,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伤人都有它的变化,你通过这个变化就知道,它说的啥。
我们看具体的病例。这个病人是28岁,雨水后6天,发热伴周身泛发皮疹5天。用了氯雷他定,马来酸氯苯那敏,这些用药都很熟悉了。这个病人现在当下来了是什么情况?我们讲刻下症是什么?“发热恶风恶寒无汗,体温37.8℃,周身泛发红紫色片状皮疹,以躯干为主,下肢散在皮疹,颜色呈红紫色等等”,“面赤身痒”,刚刚我跟大家讲的,“面赤身痒,桂麻各半”。“平素体弱,有巧克力囊肿”,我们进行一个问诊:月经史。
十问歌大家会背吗?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有很多版本,这是其中一个。有人说中医讲的十问歌,其实我们平常用不上。谁说用不上?这十问歌其实问得人的生命状态。中医是看象的,我们用现代的语言叫状态。你当下是什么状态?以前是什么状态?以后是什么状态,象就是状态的意思。
我们把它诊断为,你看西医查体血压是126/78mmHg,心率是80次/分,我们写了一大堆,其实对中医真正有用的就几个东西,你看哪个东西呢?“发热恶寒,无汗”,连体温计都可以不用,中医看病需要体温计吗?现在需要体温计了,要记病历,古人没有体温计啊,难道说古人就不会看病了吗?体温计只是客观地在测量它,前面古人讲的“恶寒发热”是体温升高了吗?不一定,这个“发热”不一定是体温升高了,有些人是恶寒“哎呀,好冷啊,好冷!”
一量体温39℃了,请问这是恶寒还是发热?你不能写发热,你写恶寒,听明白了吧?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你写病历要写恶寒,如果说“哎呀,好怕冷啊,好冷啊,热、热、热到不行了,很热!”这叫发热,先恶寒后发热;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这叫往来寒热,一天好几回,叫寒热如虐;持续发热,壮热不已;有些是午后发热,有些是晚上发热,有些是早上起来就发热,不一样的,是不是?一个发热我们可以讲一天,讲一天都讲不完,热型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