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作用机制

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并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打喷嚏、流涕、鼻痒、鼻黏膜肿胀等。常规西医治疗以鼻腔内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HA)药及白三烯(LTs)受体阻断剂等为主,病情严重者还可运用鼻甲等离子消融、激光等治疗手段,但并发症较多且伴随一定风险。针刺治疗AR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AR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打喷嚏、流涕和鼻痒、鼻塞等症状,效果与西药相当,且能够避免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 针刺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

体液免疫是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抗体属于Ig,包括IgE、IgG等。IgE 是AR发生的重要抗体,其主要通过作用于肥大细胞(MC)、腺体、嗜碱性粒细胞(EOS)并诱导分泌炎性因子而致病。当鼻腔黏膜反复暴露于过敏原时会促进炎性介质HA、LTs等炎性因子的释放,这些炎性介质会引起组织水肿,进而出现流涕、鼻痒、打喷嚏等一系列症状。有研究表明,AR患者血清中的IgE水平呈偏高状态。因此,降低血清IgE含量,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成为临床治疗AR的手段之一。研究表明,针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免疫系统有效抑制血清IgE水平的升高,调节鼻黏膜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减轻鼻黏膜水肿程度,从而改善AR的鼻部症状。

2 针刺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

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主要细胞,按照功能将其分为3类:细胞毒性T细胞(Tc)、辅助性T细胞(Th)、调节性T细胞(Treg)。T细胞表达并分泌相关细胞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IgE,导致鼻炎发生。针刺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平衡从而达到治疗AR、缓解相关症状的目的。

2.1 针刺对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调节

Th1/Th2细胞间的免疫应答失衡是AR发生的免疫学基础,二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相互调节、相互抑制,使Th1/Th2处于相对平衡状态。Th1细胞主要分泌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等细胞因子,Th2细胞则分泌IL-4、IL-5等细胞因子。研究指出,AR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失衡主要表现为Th2细胞数量明显高于Th1细胞,引起的机体免疫紊乱会诱导IgE合成,引起组织水肿及EOS浸润增加,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调节Th1细胞特征因子IFN-γ和Th2细胞特征因子IL-4的表达,恢复Th1/Th2的相对平衡,实现鼻黏膜炎性损伤修复是治疗AR的重要手段。

2.1.1 针刺对IFN-γ的调节

IFN-γ主要由Th1细胞家族成员IL-27分泌,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应答,并激发机体的抗感染功能。IFN-γ能够刺激Th1细胞的分化并抑制Th2细胞的发展,间接减少IL-4和IgE的分泌,从而减轻炎性反应程度。AR患者发病过程中Th1细胞的增殖受到制约,IFN-γ因子的分泌亦有所减少。多项研究表明,针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IFN-γ的表达水平,增加血清IFN-γ的含量,同时能够增强Th1细胞亚群的功能。针刺通过纠正IFN-γ/IL-4比值,调节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分化偏移,恢复Th1/Th2的相对平衡状态,促进鼻黏膜炎性损伤修复,达到治疗AR的目的。

2.1.2  针刺对IL-4的调节

IL-4能够促进Th2细胞的分化而抑制Th1细胞的形成,并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AR发生时,Th2细胞被过度激活,IL-4等因子含量增加,使B细胞大量产生IgE。IgE的过度表达会激活MC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进而加重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有效降低AR患者血清IL-4水平,通过神经免疫系统下调IL-4的表达,在细胞因子层面纠正Th1/Th2 免疫反应平衡,从而缓解AR的相关症状。

2.2  针刺对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调节

AR的发生发展与Th17/Treg失衡关系密切。孤儿受体(ROR)γt是Th17细胞特有的转录因子,其可指导Th17细胞分化和发挥功能。Th17细胞分泌的IL-17等细胞因子在多种免疫炎性疾病中起关键的促炎作用。Treg具有免疫负调节作用,能够抑制Th17的炎性效应。RORγt是促进幼稚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必需转录因子,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是促进幼稚CD4+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转化因子。AR患者血清中RORγt处于高表达状态,而Foxp3处于低表达状态。研究显示,针刺能够在提高Foxp3表达的同时抑制RORγt表达,进而抑制Th17细胞分化并促进Treg细胞生成,以调节Th17/Treg平衡,减轻炎性反应,缓解AR的相关症状。

3 针刺对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

EOS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关系密切,是变应性炎性反应中的重要效应细胞。研究表明,AR发病过程中活化的EOS会衍生神经毒素等核心颗粒蛋白,这些物质会促进HA大量释放并促进MC脱颗粒,进而导致鼻黏膜上皮受损,敏感性增强。EOS在体内的变化与机体的过敏反应成正相关,AR发生时患者鼻腔EOS持续大量聚集,导致EOS的活性延长、凋亡率降低,气道变应性程度也随之增强,继而出现鼻塞、鼻涕增多等AR典型症状因此,减少EOS在鼻黏膜局部的浸润和募集,修复鼻黏膜组织炎性损伤,是治疗AR的重要途径之一。EOS趋化因子(Eotaxin)在出现变应性炎性反应时会与EOS表面的Eotaxin受体3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EOS的活化与聚集。研究表明,穴位注射或针刺能够下调Eotaxin的表达,抑制EOS的激活或促进EOS的凋亡,从而有效减少EOS的数量,减轻Eotaxin诱导的炎性反应,使鼻部症状得到改善。

4 针刺对炎性介质的调节作用

AR的发病与MC的破坏及表面脱颗粒密切相关。当受到外界抗原刺激后,MC会释放出HA和LTs等炎性因子,这些物质会加速机体过敏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状态失衡,进而加重AR患者鼻塞、喷嚏等临床症状。因此,抑制HA、LTs等的表达,调节其在血清中的含量是当前治疗AR的常用手段之一。

4.1  针刺对HA表达的调节

HA是AR发生的重要介质之一,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效应,从而发挥直接炎性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在AR的发病过程中,同HA结合并发挥作用的受体包括鼻黏膜HA受体H1(H1R)和H4(H4R)。其中H1R与过敏性炎性反应关系密切,能够减少体液免疫,增强细胞免疫及自体免疫。H1R还能刺激HA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和增加血管通透性,并刺激B细胞的活性促使其产生IgE,进一步加重流涕、鼻痒等症状。H4R则诱导HA产生Eotaxin3及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强EOS肌动蛋白的聚合作用,使EOS对鼻黏膜的浸润增加,导致AR的炎性反应加重。研究表明,穴位注射或针刺能够有效下调鼻黏膜组织H1R、H4R蛋白的表达,抑制炎性介质HA的释放,减弱或阻断炎性反应,起到治疗AR的作用。

4.2  针刺对LTs表达的调节

LTs属于常见的脂质炎性介质。AR发病过程中释放HA等相关炎性介质,此类物质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并诱导其释放黏附分子,促使LTs的释放。研究发现,LTs能有效舒张血管平滑肌并提高血管通透性,同时LTs又能对EOS产生活化作用,提高EOS的黏附性能,刺激黏液分泌。LTs和变态反应密切关系,在AR相关的鼻塞、流涕等症状中起着直接决定作用。因此,抑制炎性因子LTs的表达,降低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缩,是治疗AR的途径之一。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是经典的神经炎性通路,抑制该信号通路可明显减轻炎性介质的产生及释放,减轻机体的炎性变态反应。研究证明,针刺能够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对LTs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AR大鼠鼻腔中LTs的含量,从而减轻炎性反应,对AR的相关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5 针刺对神经肽的调节作用

神经肽是神经源性炎性反应发生的关键物质,其主要存在于鼻黏膜C类感觉神经末梢。鼻黏膜上皮、血管及腺体等组织周围含有丰富的神经肽纤维,这些神经肽包括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等。神经肽的变化会影响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并间接调节免疫应答状态,在AR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类神经肽在AR患者及动物模型鼻黏膜的表达上存在差异,针刺干预可通过调节神经肽起到治疗AR的作用。

5.1  针刺对SP的调节

SP作为最早被发现的神经肽,其临床效应机制的研究已比较清晰。SP属感觉神经肽,在受到过敏原刺激后,包含SP的鼻腔黏膜C类神经节敏感性增强,通过IgE受体特异性表达及炎性因子的再分化作用后产生一氧化氮,进而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鼻阻力增加。此外,SP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鼻腔黏膜细胞、血管以及腺体之间,可直接作用于MC及活化的巨噬细胞,使其表面脱颗粒进而释放出 LTs、HA等炎性因子。释放的因子通过作用于鼻腔黏膜微血管,改变血管舒张压及血浆渗透压,间接导致血管扩张、鼻腔黏膜组织水肿,促使鼻塞等症状加重。AR发生时鼻黏膜SP水平明显升高,针刺能够通过调节感觉神经反射抑制鼻黏膜SP的表达,从而缓解鼻部症状。穴位埋线法可对MC膜上TLR2、TLR4及其下游NF-κB p65信号转导通路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MC脱颗粒和降低鼻黏膜SP水平,从而实现神经免疫联动机制,干预 AR的发病。

5.2  针刺对VIP的调节

VIP是来源于蝶颚神经节中的拟副交感神经肽,具有极强的扩血管作用。当AR发病时,鼻黏膜VIP的高表达会导致腺体分泌增多和鼻腔黏膜水肿加重。此外,VIP还会干扰体内Th1/Th2的平衡,主要表现为抑制Th1细胞分泌IFN-γ等特异性因子,并激活Th2细胞促进其分泌IL-4致敏因子,最终导致机体超敏炎性反应增强,AR相关症状加重。研究表明,针刺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患者VIP的表达,从而收缩鼻黏膜血管并减少腺体分泌物和鼻黏膜、海绵体内的血流量,达到治疗AR的目的。

5.3  针刺对NPY的调节

NPY属拟交感神经肽,主要由交感神经系统末梢释放,是调控腺体分泌及鼻腔内血管收缩的重要物质。NPY具有强大的收缩血管的能力,能有效持久抑制血管舒张因子,拮抗其正常表达分化。NPY还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神经肽Y1受体有效减少鼻腔内微血管容量,通过Y1受体的调控使NPY间接获得抗炎能力。AR发生时,鼻黏膜NPY表达减少。针刺干预可通过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进而提高NPY水平,NPY表达增多后鼻黏膜血管收缩,腺体分泌减少,进而改善AR的相关症状。

SP、VIP和NPY 3种神经肽在生理上相互拮抗,SP、VIP具有舒张血管、黏膜、腺体的功能,而NPY正与此相反,针刺可以有效调控体内SP、VIP和NPY等神经肽的平衡,并调控机体内分泌平衡,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