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流派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特色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440万人。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常见后遗症之一,具有独立且复杂的病理机制。97%的中风后中重度运动障碍患者伴有痉挛(肌张力亢进),而痉挛会严重制约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导致其无法独立生活,甚则无法重返家庭及社会。针灸在辅助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诊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已从针灸治疗中获益。然而,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甚为繁复,从技术上而言有体针、眼针、头针、针刀、火针、温针灸、腕踝针、麦粒灸、动留针、督灸等之不同,从治疗思路上又有“重取阳明”“治神调督”“调衡阴阳”“从肝论治”“温以通经”等之异,为其临床应用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极易导致相关研究的无目的性和重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案优化以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针灸流派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针灸流派都具有其鲜明的学术思想或特有的临床技法、相对稳定的传承体系以及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从流派角度切入,有助于拨开云雾、求同存异,以提炼总结出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主要诊疗思路及特色方法。本文查阅近50年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以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为优势病种的主要针灸流派,并从学术理论、选穴思路、针灸技法等方面对各流派诊疗本病的特色进行比较和归纳,以期为临床研究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并为优化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案提供一定借鉴。

1 学术渊源

目前以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为该流派优势病种,并通过开展临床或基础研究获得一定学术成果的主要流派包括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流派、广东靳三针疗法流派、上海方氏针灸流派、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东氏针灸流派、北京贺氏火针流派、王氏金针、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等。这些流派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诊疗上,不仅针灸技法具有特色,对本病的诊治立论亦均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在治疗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中风病的本因和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作为中风病阶段性表现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这也是针灸治疗本病的重点之所在。

近年来,这些流派通过传承、发展,仍在不断完善着其诊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实践体系,从而提高疗效。如王麟鹏教授师从贺普仁教授,继承了北京贺氏火针流派“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学术观点,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发展出“取一经之穴,通多经之用”的学术观点,并以“治督”为纲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庄礼兴教授作为广东靳三针疗法流派的第二代传人,在靳三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完善并整理归纳出“手足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穴方案;上海方氏针灸流派近年在强调动留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在患肢施以运动针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规范 。

此外,地域之隔现今不再是阻碍流派间交融的壁垒,不同流派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较以往更为丰富,这促进了新思想、新治法的诞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方案的优化。如东氏针灸流派的代表人东贵荣教授总结吸纳了醒脑开窍针法和靳三针的临床研究成果,与自身临诊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独到的以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法。再如岭南飞针流派传承人曾科学教授在应用董氏奇穴诊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上也颇有心得。可见在本病的诊疗上,各流派虽有“门户之见”却无“门户之限”,正共同推进着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针灸诊疗方案的优化、迭代。

2 承古纳新,诊治有别

2.1 治神调督,舒痉止挛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流派及东氏针灸流派皆以“治神”立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取穴多以头穴或(和)督脉穴为主。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流派的创始人石学敏院士认为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神匿”乃中风发病之因,故强调在“醒神”“治神”“调神”的治疗原则下使用“开窍启闭”手法醒脑开窍。其首先提出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等中风后遗症应取督脉及阴经穴为主,重视“小醒脑”,即印堂、内关、三阴交3穴的配伍使用,且行针施术应以强刺激、泻法为主,如针刺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时以局部患肢有明显抽动感为度,以达到泻阴补阳之功,缓解痉挛并减轻痉挛性疼痛。这打破了既往重用补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固有认识,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打开了新的思路。此外,石学敏院士还强调针刺介入时期宜早,其团队研究亦表明在脑卒中急性期使用醒脑开窍针法有助于降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发生率。

“百病皆调神”是东氏针灸流派的学术特色及核心,该流派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强调“脑神”“穴神”“脏神”同调,头皮针与体针同取、任督二脉同用以使阴阳协调、气血复原,故尤重头穴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并常采用“百会透刺太阳”。“百会透刺太阳”涉及3条阳经,可滋养髓海、调畅脑神,通一身阳气,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东贵荣教授指出发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之时,患肢已处于血不荣筋、经脉痹阻的状态,故见局部筋肉拘急。因此,在选用头穴调脑神的基础上,需兼予养血柔筋之法并辅以透刺法调“穴神”,如上肢取内关透刺外关、下肢取丘墟透刺照海等,或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使阴阳相济,从而调畅气血、柔筋健骨、舒痉止挛。此外,因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在中风不同分期的痉挛程度不同,其症状特点及治疗目标也各有不同,东贵荣教授认为需遵循分期特点从而制定不同主穴方案,且其与石学敏院士相仿,亦认为针刺介入时机越早,其对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善作用越显著。

2.2 调衡阴阳,舒痉通络

基于《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应主以“调衡阴阳”为治则的流派有北京贺氏火针流派、广东靳三针疗法流派、上海方氏针灸流派、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等,但具体诊疗思路上却有“扶正通阳”或“阴阳同治”之异。

(1)扶正通阳,解痉逐痿

北京贺氏火针流派认为中风恢复期至后遗症期以气滞致经脉失养为主证,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脉络痹阻之证的表现。该流派强调阳气具有濡养四肢百骸的作用,故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上重视使用局部阳明经腧穴及火针温通法,如肩、肘、腕关节僵硬不能屈伸,可用火针点刺局部阳明经循行部位,以起到温补经脉阳气、调衡阴阳、濡养筋脉、解痉止挛的作用。在火针的施术要点上,则强调“红”“准”“快”以达到“破”与“立”的效果。北京贺氏火针流派代表人之一——王麟鹏教授则进一步指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乃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病变所致,故应从“治督调阳”着手,使阳气畅达、气血调和,以濡养筋脉,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选穴上,他认为应避开对患肢的刺激以免加重局部痉挛,故主取王氏夹脊穴及督脉十三针扶正通阳,并且提出“逆针灸”的防治思路,提倡在未出现肢体痉挛时就提前介入针刺干预以预防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发生或加剧。

(2)阴阳同治,复经通络

岭南特色针灸流派之一的广东靳三针疗法流派则注重分经辨证配穴,强调组方取穴精简,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不应仅取阳经穴,应阴阳配伍,同时选取阴阳两经穴位以调衡阴阳,常以导气同精法取手三针、足三针并配合颞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其第二代传承人庄礼兴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同时选用以阳经穴为主的手三针、足三针并配合平补平泻手法以提高肌力、改善运动功能,以及以阴经穴为主的手挛三针、足挛三针并配合提插泻法以缓解肌张力亢进、促进协调运动功能,能进一步提高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

上海方氏针灸流派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还与病久血瘀阻滞络道、气机不畅有关,此期病邪留驻于肢体、经筋、支络,进一步加重了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虚,故治疗应调节阴阳平衡,舒痉通络。该流派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病变涉及多经,当以辨经论治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多经取穴,同取痉挛肌及拮抗肌相关穴位,并注重经验穴的使用,如手部痉挛可用三间或合谷与后溪相互透刺,上肢痉挛时可取天柱、天鼎缓解上肢肌张力、改善活动度等。此外,该流派提出长期使用头皮针会造成机体产生一定适应性,使病情恢复缓慢,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应将头皮针与体针交替使用。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以“经脉-脏腑相关”为学术核心,其传人章薇教授团队基于该流派“多穴(经)调一脏(脑)”的理论特色,构建了“张力平衡针法”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该法主取患肢关节周围阴阳经对穴,如位于肩周的极泉及肩髃、肘部的尺泽及天井、腕部的大陵及阳池等。此外,章薇教授还十分注重手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先对痉挛优势侧采用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即弱化手法;再对痉挛劣势侧采用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强化手法,以“扶阴抑阳”或“扶阳抑阴”。这种针刺手法能较好地起到兴奋拮抗肌并抑制痉挛肌的作用,使之达到“阴平阳秘”之境。

2.3 从肝论治,柔痉祛痿

上海陆氏针灸流派、王氏金针、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则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与肝的功能失常相关,应从肝论治。

上海陆氏针灸流派将本病归类于中风病“中燥”(“脏燥”证)的范畴,认为本病乃为血燥所致,故见筋肉枯萎,神经中枢麻痹而发痉挛,治疗应以柔肝法为主,即活血润燥,足经多取肝经腧穴,如足五里、曲泉、中都等,手经多取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如肩髎、臑会、天井等。指法上,则强调以补法为主,以柔养筋脉、调和气血、流通津液,便可使燥者自润、痉者自舒。

王氏金针认为病久必虚,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相关并发症时尤重脏腑功能的培补,其传承人王雪飞主任医师在此思想基础上,根据王氏“治瘫十一法”及“中风十三治”的选穴经验,创立了“健脾调肝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此法注重调整肝、脾、肾三脏经络虚实功能,主用相应背俞穴及相关经络腧穴,即肝俞、脾俞、肾俞、阳陵泉、三阴交和太冲,并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以健脾、调肝、止痉。

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则认为肝肾亏虚是中风病发病的根本,并且贯穿中风病的整个病理过程。因此,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上,立足于调补肝肾,根据眼针理论,主取肝区、肾区以及对应局部肢体病灶的上焦区、下焦区,以兼顾标本。

2.4 以动为用,行气通络

动留针,是指在留针过程中使患部主动或被动运动以激发经气、疏经通络的一种针刺方法。东氏针灸流派、上海方氏针灸流派、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等均认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单一手法的刺激量对肌张力及肌力的调节作用较为有限,而动留针可以动为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打破本病异常运动模式所致的恶性循环,从而增强针刺疗法的效益,但不同流派对于“动留针”的具体操作规范定义各有不同。东氏针灸流派常先针刺健侧穴位,而后根据生物力学反馈手法运动患肢(约10min),再针刺患侧腧穴静留针,称为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无独有偶,岭南飞针流派传承人曾科学教授在治疗下肢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时,也使用了先针健侧-动患侧-再针患侧的运动针法。上海方氏针灸流派则只针患侧,待静留针约5min后,将患侧肢体各处针灸针提至皮下,嘱患者尽可能地主动活动患肢或由医者协助被动运动,待运动结束,再进针至原深度继续留针,留针期间可重复上述操作。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传承人王鹏琴教授近年提出了“眼针运动疗法”,该法强调留针于眼区穴位,而后带针行康复治疗。图片

综上,不同针灸流派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选穴及技法特色的总结比较见表1。

3 讨论

从当代各家流派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认知及技术发展过程来看,针灸治疗本病的思路可归纳为两个主要趋势:其一,与古代和近代“多取阳经”或“独取阳经”的传统治瘫思路相比,当代针灸学意识到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独立的病理机制和病程特点,取穴思路更侧重于“阴阳同治”;其二,由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难治性,各家流派在其治疗方案的衍化中表现出了取穴“由简化繁”、技法“由少至多”的趋势。这两种趋势使得本病患者在针灸治疗中较前能有额外的获益,针灸被《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 卒中康复管理》列为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Ⅱa级推荐方案。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针灸学在本病的临床研究和理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中风病乃中医四大难症之首,以中风病为本流派优势病种者众多,但除上文提及的流派以外,却鲜有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作为独立疾病进行系统阐述、立论和研究者。大多针灸流派提及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时,常作为偏瘫的附属症状或并发症状,又或将其纳入某种治法的适应证之一,未能根据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分期特点或严重程度制定不同的特色治疗方案。故本文未对这些流派做详细的介绍及深入的探讨,而非否认其学术价值。如管遵惠先生曾提出,出现跟腱痉挛以及肘关节挛急疼痛之症可使用管氏“四针恢刺法”对症治疗,但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具体病机及治疗原则未有铺述。又如焦氏头针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该流派对中风后肌张力障碍虽有一定的量化描述,但在选穴上均主张取病灶对侧运动区,在施术手法上亦无明显差异。类似的对症治疗的论述零散分布在各家学说之中,较难推动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理论的整合及提升。倘若经验不足的针灸师在治疗中盲目加以选择应用,只顾及对“标”的治疗,未考虑中风病之“本”的因素,必然会降低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整体有效性,阻碍针灸在本病中的应用推广。

此外,由于现代针灸流派具有开放、包容且自由的特点,一个传承人可能同时兼受几家之学,而其在发表有关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成果或立论时,往往缺乏表明其观点所属流派的身份印记,随着时间推移,后世可能难以追本溯源,可能会有碍于学科进步及再传承。如若流派的传承人及后继者在成文、立著之时能确切地表明所述之言相应的流派背景及学术渊源,便能使后人对其理论治法之所出有据可循,亦能使流派学术内涵在发展中不断夯实。

由于受限于一些流派学术经验及成果未必著书、见刊的影响,本文的汇总整理必然会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如何更好地整理、保存各家流派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特色,并对流派特征鲜明的技术方法做深入挖掘和研究分析以阐明其独特的效应机制,进而充分发挥流派推动针灸学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力及优势,当是今后各家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