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之“四部五论”
以《灵枢》、《素问》为规范的中医理论体系不是很容易就能够被人们所理解、接受的。这是因为它不是由任何现代科学理论所衍生,而是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原创。若以先入为主的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为主体去接纳它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并不玄虚,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应用科学,比起“相对论”、“信息论”,“混沌学”等现代前沿科学理论要容易理解得多。我们不妨把中医固有理论也当作一门新兴科学来对待,就不会有抵触心理了。关键是不要把古人想象得那么弱智、愚蠢,这一点,你只要想想中华先民在文学、军事、建筑、艺术、数学等方面取得的某些成就至今无人能超过,你就能做到。
与西医不同,中医学不是利用某些技术手段从研究人体机能展开,扩大到疾病和治疗的研究,而是从对生命和疾病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展开,扩展到对与其有因果关系的自然现象的观察,找到人体内、外多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适当的理论记录下来。这个理论所反映的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是完全真实的机制,只要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就行。而西医研究的“真实机制”,对于无比复杂的生命机制来说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要想全部弄清,要到无限的将来。这样,对于祛病延年这个根本目的来说,中医比西医要优越得多。中医在临床上之所以屡屡出现奇特效果,其原因就在于此。中医治愈某个在西医看来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在中医看来是理所当然,而在西医看来却不可思议、没有道理,以“造假”、“偶然”斥之。这就是两种思维方法的差别。
那么,中医是怎样去掌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呢?根本方法首先是观察,细致入微地观察饮食起居的每一个细节,包括饮食的气味、种类、多少,居处的冷暖燥湿、气候的风晴雨露、情志的状态等,以及在不同情况下所出现的生理反应,如冷热、大小便、汗液、动作、情绪、脉象、气色等方面的改变。这种观察还包括自身的感觉体验和发病时的各种症状(异常反应)。
要找到这些繁杂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需要设想在人体内存在某种结构及结构间的联系方式。这种设想如果能把所观察到各种现象的因果关系全部容纳,并使其各有确定的位置,而且能够利用这个设想的结构和联系方式去推断各种现象的变化趋向,那么,这个理论就形成了。
设想出的结构和联系方式尽可能用当时粗浅的解剖所见来命名,解剖中见不到的也无关大局,尽管那么想就是了。
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竟然与产生它两千多年之后的“黑箱法”不谋而合。“黑箱法”全称是“黑箱系统辨识法”,按《辞海》的解释:“黑箱法即通过观测‘黑箱’外部输入信息(外界对黑箱的影响)和输出信息(黑箱对外界的反应)以研究和认识其功能、特性、结构、机理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注重以整体和功能考察事物和系统,便于研究完整状态下和解剖状态下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级复杂系统。它根据观测的输入(因)和输出(果)的数据建立黑箱模型(数学模型、图框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化繁为简,便于研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繁多、功能错综的系统,如生态、经济、社会、人脑等”。注意:这里唯独没提到医学,而我们的祖先却用了。奇哉!唯我先贤睿智无边。中医学的这个理论称“器官说”,是四部五论框架中形器论中的一个部分,是整个四部五论框架的基础。
所谓“四部五论框架”是《素问》《灵枢》(即《内经》)所体现出来的中医固有理论框架结构。它是由五种理论分为四个部分组成。五种理论是:阴阳论、形器论、经络论、脏象论和气化论。阴阳论分别与后四种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固有理论的四个部分,简称“四部五论”。四部中的形器论又分为形体说和器官说,经络论又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和十二经说。脏象论又分为五行脏象说与四象脏象说。气化论不再分了。
器官说,即前所述,是这个框架的主体。形体说,讲的是在人体的体表每个可辨别的局部都能代表全身的形体器官,都能反映出全身的状态,可用于诊断和治疗。这里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是现代的“全息论”的方法。但这里是用“精”的生成作用去说明的。形体说与器官说都是用物质(虚拟的)机械行为(想象的)去说理的。所以合称为“形器论”。这些虚拟和想象的东西其背后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即现代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所探讨的东西,从西医的角度看,它应当是某些功能的组合。所以它还是真实的,只是它直接指这些真实物质活动的结果,而不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不可能)探讨真实的复杂过程。这样,它不但规避了技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还发现、得到了比现代医学更多的东西,即用现代医学理论无法解释或尚未发现的生理、病理现象。
古人通过自身感觉的体验,发现人体有一种枝状或网状的事物存在。将其称之为“经络”,经络的不同部分分别将身形百骸连接起来,并且各自关联某个器官(虚拟的)的功能,使这些器官、形体的活动在空间上能够协同,这就是所谓“经络论”。经络论是从空间角度认识人体。经络是由对自身感觉体验而得知(即“内省”),但不能夸大“内省”对认识人体的作用,否则古人应当有比《内经》所述更多更详细的解剖学知识。由此也可以知道,解剖学见不到,却能感觉得到的“经络”与解剖能见到却感觉不到的神经、血管有本质的区别。
事情不止于此,形体、器官(不要忘了“虚拟”)之间除了上述的物质关系、空间关系之外,还有一种时间联系,就是它们的活动在时间上的协同性,这种理论叫做“脏象论”。脏象论把人体和自然现象分为五个系统,分别与某种周期的五个阶段相对应,脏象论是从时间角度去认识人体及自然的关系。
再有就是“气化论”,它是把人体的所有生理活动分为四个层面:精、气、神、形。这是属于一种系统方法。主要用于养生、保健。
总之,中医学的方法就是观察加思辨,而西医学则只有观察,只是借助现代技术观察得更深入。中医没有那些技术手段,而生死大事又不能置之不顾,是逼出来的。现代前沿科学由于研究对象更加难以捉摸,又一次感到观察手段的不足,所以再次重视了思辨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最古老的中医学反而与最现代的前沿科学有那么多的共同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诺贝尔奖得主说:“你可以在中医里找到许多重大发现。”(陈竺)。
四部五论框架完全是从《灵枢》、《素问》中抽绎推导出来的,是中医学所固有的。历代医家都在摘取它的只言片语运用,没有人从整体上来把握它,因此引用经文时常有“引喻失义”之嫌。以至有人说中医是:“理论胡乱编,临床靠经验”。正确阐述中医理论,首先必须是正确解读《灵枢》、《素问》。
《灵枢》、《素问》应当被看作是早期医籍佚散后的辑录本,是论文集。是晋·皇甫谧根据卷数将二书合称为《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各九卷,合为十八卷,与《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之数相符合。《汉书·艺文志》还载有《皇帝外经三十六卷》,白氏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等。《灵枢》、《素问》就是这些医经佚散后的辑录本。
《素问》中的“运气七篇”应当是《黄帝外经》的残卷。因为外、内经也可以称上、下经。而《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称“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运气七篇”正是讲“气之通天”的,而且七篇的每一篇的篇幅都很长,这是因为它需要罗列叙述。《黄帝外经》是《黄帝内经》卷数的二倍,与“运气七篇”篇幅长这一现象相符。(当时书写用“帛”,每卷帛的长度应当是相同的。)
在上述推定基础上,再作进一步推定:一、既然《素问》、《灵枢》都出自黄帝内、外经,那么必然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作为思维规律的“逻辑”,古今中外的人都是一样的,否则我们就看不懂古人的文章,也不能理解外国人的行为。如果外星球存在高级生命,地球人也应该能够与之沟通)二、既然《素问》、《灵枢》是辑录本,那么就难免存在未录入的篇章。也就是说,这个框架必有残缺之处,这就需要合理地推演。这种推演是一种修补,与将来可能要进行的发展不同,其限度要尽量地小,宁缺勿乱。
抽绎这个框架要排除《内经》中与理论无实质关系的内容,首先是比喻内容。如《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有人看了这些内容就说《内经》多么幼稚、荒唐。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的说理方法,并非理论的实质内容。在当时,能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是极少数,要想告诉人们“人与自然遵循共同规律”这样一个简单而抽象的道理是多么困难的事。而按照自然节律来治病和保健又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办?古人想出了极聪明的办法,用具体事物来比喻。具体总比抽象更容易被人接受。《内经》时代,也正是比喻说理方法盛行的时代。汉语中很多成语典故寓言都是出自那个时代。把人体的事物说成与自然的事物一一对应,自然界有啥人体就有啥。让人相信,而不是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的关系。
《内经》中的比喻内容与理论本身有严格的鉴别点,即凡是比喻内容都没有实际的应用。如书中没有根据日月亏蚀去治疗或说明眼病,也没有说风天和雨天人的情绪有什么不同。五脏与五季的对应关系是理论本身的内容,这里却没有提及,而是代之以天之五音与五脏的对应。可见《内经》小心区别比喻和理论本身两类内容的。
再有,《内经》中有关人体解剖的内容与理论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例如:《灵枢·肠胃第三十一》的全篇及《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的部分内容就是这样。古人确曾想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人体,但是面对如此繁杂的事物,没有庞大的科学技术体系的支撑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当务之急是治疗问题,所以古人采取了思辨的方法,即“黑箱法”,绕过去了。那一点点解剖知识只是当作虚拟器官的名称使用。
读《内经》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是概念的辨析。除了中西医学同名概念不能相混以外,在《内经》中亦有很多同名概念,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是同一个词,是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仔细分辨,就如读“天书”。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两个字。有人看到《内经》中那么多的“气”字,以为是同一个意思,竟然顺诌一个“气一元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气”字相当于现代口语中的“力”,有“作用”“能力”之义,如“魄力”、耐受力、想象力等,并非物理学中“力”的意义。《内经》中,营气、卫气、肾气、胃气等,亦非同于真气、宗气。好在西医学中没有“气”这个概念,一般不能与西医混淆。
“血”字就不同了,人们混淆中、西医的“血”字已经习惯了。见到西医的“贫血”病人,便说“中医叫血虚”。其实大谬不然。“贫血”病在中医看来,是典型的“气虚”。在《中医诊断学》里阐释“舌诊”时说,舌质淡白色是气虚;舌质淡红是血虚。那么舌质色红呢?这就是把舌质的颜色与西医的“血”连起来了。认为血虚就是血液色素少,舌色必淡;同时又要与气虚区别,所以才弄出个“淡红”。其实淡红舌是正常舌质的颜色,舌色红才是血虚。因为血属阴,阴虚必现热色,所以舌红。以此辨证用药,百无一错。
除了与西医的“血”辨别外,《内经》中的“血”字还分别是几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