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大茱萸丸的临床应用
三组药物组成
原方:吴茱萸半升、附子、干姜、桂心、细辛、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柴胡、黄芩、半夏、紫菀、旋覆花各半两,蜜丸。
主治: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气、时上抢心痛、烦满不得卧、面目恶风、悸掉、惕惕时惊、不欲饮食而呕、变发寒热方。
从全方的整体结构来看,此方完整涵盖肾着汤、理中汤,只是去了一对药对生姜与大枣,且有阳旦汤、阴旦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及千金旋复花汤之意。
就病理产物而言,我们姑且说大温脾丸是食积食滞之方,深师大建中汤系列,包括大桂汤、两个大半夏汤及深师大建中汤,是虚、饮、痰、瘀之方。那深师大茱萸丸是什么样的方剂呢?
我们先看看此方的结构,基本由三组药物组成。
1、吴茱萸、附子、干姜、桂心、细辛、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2、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即小柴胡汤去姜枣);也可理解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桂心、白芍(即柴胡桂枝汤去姜枣)。
3、旋覆花、紫菀。
第一组药物
为厥阴虚寒而设,五味热药三阴俱全,同时风的问题已经解决。厥阴风木,一定要考虑风的问题。大温脾丸关于内伤表法的论述,在此我就不重复了。当归、白芍,肝体阴而用阳,补肝体这一点可以理解。厥阴属木又属土,内含的肾着汤也不难理解,知肝传脾之意。
第二组药物
由于细辛、吴茱萸等的外透,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去姜枣的结构也就大概能理解了。
第三组药物
由旋覆花、紫菀,为什么要加这两味药呢?
紫菀解:入心降火、入肺润肺止咳逆、水火合德之药。《千金翼方》云: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安五脏。(紫菀主寒热结气、安五脏的功能很重要。)
旋覆花解:咸、温。《本经疏证》云:两胁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要枢。水不归土,而结滞于气道,则为惊为悸。主结气及胁下满惊悸,即下气除水之功也。《本草乘雅半偈》云: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设非补中气司命,安能使诸气下伏从令乎?
紫菀和旋覆花都是入肺的,为什么要加这两味药呢?陈伯坛先生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金水之令行,司木火之邪解,少阳自有更新之余地。由此说来也就能明了为什么加这两味药。
二、少阳和厥阴的治法之论
我们明白了深师大茱萸丸这三组药物的结构,接下来我们还得从厥阴讲起。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一条文只是厥阴篇的提纲,而不是对厥阴病的表述。这只能是厥阴病的或然证,而不是必然。“上热下寒”不是乌梅丸证的专利,更不是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惟一表述。如果我们不否认“六经赅万病”,不跳出伤寒的范畴来论厥阴病,厥阴病必然为千古疑案。
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表述:内受寒热、外受风邪。寒热错杂之寒为下焦虚寒、或兼它寒,寒热错杂之热为热无定位,或上或外、或表或里、或在血、或在气,或在少阳、阳明、太阳。深师大茱萸丸证之热,热在少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代伤寒家跳不出伤寒的范畴来论厥阴病,必然使厥阴病成为千古疑案。伤寒是摇篮,要想长大就必须得走出摇篮。但是当你长大了,你能忘记童年的记忆吗?你能忘记母亲的教诲吗?如果把伤寒当作经方的唯一专利,那你就永远长不大。
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深师大茱萸丸,一定要先明小柴胡汤之义。
《医宗金鉴》中指出:“世俗不审邪之所在,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为套剂。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伤寒论本旨》中也指出:“后世方书,混称柴胡可以通治外感之邪,以致相习成风,大悖仲景之道,杀人于冥冥中,良可慨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仲师的“但见一证便用是方”一定是在太阳篇。陈伯坛先生指出:少阳病三字为注家口头禅,误在认太阳柴胡证作少阳柴胡证……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我就不多谈了。
我们先看陈伯坛先生“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之论。少阳旺于寅卯,退于辰,正旺邪自衰。本论凡病解皆在旺时,独少阳解病之时,尤为黄金时刻,非恐三阴遽(仓猝、快速的意思)受邪也。恐阴不升则阳不降,(这很重要,已经纳入一气周流的范畴了。)无升降则便无昼夜,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者,将废而不举也。……屡患少阳病者,纵今日不死于少阳,异日当死于厥阴,缘厥阴病少阳先死者多数也。
再看陈伯坛先生“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之论。阴尽于丑,阴气过去绝阴之时,阳气未来绝阳之时。丑时正厥阴之绝处,从丑至寅,则阴阳顺接矣。由寅而卯,又少阳复王(通旺),厥阴得中见之化,当然绝而复续。缘少阳属肾而将两脏,少阳主枢而位三阳,大为厥阴之助力也。厥阴从中见,故解病亦从中见耳。
再看陈伯坛《少阳厥阴论》:一阳(即少阳)寄生于一阴(即厥阴),厥阴无恙在,则少阳无恙在……
陈伯坛先生在《厥阴篇豁解》中云:厥阴之邪分两半面,少阳负担厥阴一半邪,故热少,厥阴未解脱厥阴一半邪,故厥微。盖化热则邪从阳解,未化热则邪不能从阳解,仍须从阴解也。
实际上,这样一个方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陈伯坛先生在《厥阴篇豁解》中的这段论述。同时它的整体结构也完全符合《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我们再看张锡钝先生论厥阴治法:
1、《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惜自汉、唐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浓,以听肝木之自理。
这一段论述也可以说是对本方的深刻理解。
2、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降胃之谓也。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降胃而肝气自和平也。至仲景著《伤寒论》,深悟《内经》之旨,其厥阴治法有吴茱萸汤;厥阴与少阳脏腑相根据,乃由厥阴而推之少阳治法,有小柴胡汤。二方中之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皆调和脾胃之要药也。且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而《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三复《神农本草经》之文,则柴胡实亦为阳明胃府之药,而兼治少阳耳。欲治肝胆之病者,易弗祖《内经》而师仲景哉!
张锡纯先生对于少阳和厥阴的治法之论是非常到位的,但是我敢肯定张锡纯先生如果见过深师大茱萸丸的话,他会用同样的语言来论述的。而张锡纯先生因为没有见过深师大茱萸丸,所以还是没有跳出伤寒的范畴。而此方,古人一定是来自于临床的变革,来补充伤寒之不逮,是与伤寒一脉相承而又丰富和发展了的深师大茱萸丸。伟哉!
曾有医生或问:疾病有那么复杂吗?只是他没有看到或者是他视而不见,因为他还是跳不出伤寒的思维。纵观本方的药物结构,一点都不复杂,是合情合理的,合于上述诸位先生之论,也符合内经之旨的。
三、本方关键词释意及方解
1、寒疝:
《诸病源侯论》寒疝积聚候:
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生也,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但诸脏腑受邪,初未能为积聚,邪气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其为病也,或左右胁下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胃脘间覆大如盘,羸瘦少气;或洒淅寒热,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满呕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积聚也。
其脉快而紧,积聚;浮而牢,积聚。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死。
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
疝者痛也(此句据《外台》补),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夫寒疝心痛,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处,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
如上所述,《诸病源候论》对于寒疝积聚的解。因为本方有治寒疝寒热,从寒疝的角度来说,上边的所有症状也是适合于本方的。
2、寒热:
歧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変,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3、洒:使。
4、怢栗:指振寒战栗。
5、旋覆花解:水不归土则惊悸(悸掉)、惕惕时惊、逆气。
6、紫菀解:入心降火、入肺润肺止咳逆,水火合德之药。
7、吴茱萸:主心腹寒疝、胸中逆气。
8、理中四君治不欲饮食。
9、小柴胡治呕变发寒热、烦满不得卧。
10、细辛、柴胡治伏气、面目恶风。
11、时上抢心乃冲脉病,吴茱萸、桂心、茯苓、半夏、紫菀其正用。
12、何为烦躁?陈伯坛先生云:由于心合脉而脉合阴阳,故阳不遇阴则应心而烦,阴不遇阳则应心而躁。此论还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从阴阳积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上述都是对于此方的方解。
四、临床应用
关于临床应用,我们刚才讲的都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临床上根据原方的症候群以及刚才讲到的寒疝、积聚、寒热,我们都可以往里去套,但是我讲的这个临床应用是不执于方的。这也是我多年来研究千金方所得出的最后结论,也就是所谓的千金方症候群论治体系,那么我们临床上运用深师大茱萸丸就是如此简单。
这样一个方剂是分三个药物结构群,我们现在先把最后的旋覆花和紫菀放在一边,只考虑两大症候群集团,一个在厥阴,一个在少阳,这样我们在临床上就能非常简单地运用它。
首先是在脉象上,只要是脉沉或者是尺脉沉紧或沉,这是此方必用的。因为我们前边已经讲了,厥阴之寒热错杂,那么它的下寒是固定不移的,就是说我们不考虑风、不考虑肝的问题,我们只考虑下寒,你就可以用这个方剂。但同时它这种热只要是在少阳,你就完全可以用这个方剂。而少阳未必是小柴胡汤证俱全,只要在少阳的病位就可以,比如说虽然耳不鸣,但耳朵痒也算,当然小柴胡汤证俱全更好。比如说耳根后部的位置疼痛,也许是中风前兆,也许是少阳病位的疼痛。只要符合厥阴虚寒,上面有热,你就可以这么用,甚至只要是符合小柴胡汤证的“但见一证”,就可以用。
五、案例举隅
在此我给大家讲三个医案,大致是深师大茱萸丸具体的简单运用,大家就略见一斑吧。
医案一
疑似脑水肿案一则:
某男,43岁,头眩晕、呕恶三天而求诊。
主诉:几年前脑水肿与现今症状一模一样,胸闷气短、口苦、转头即晕、恶心、腰腹酸痛。腿诊:双下肢浮肿。脉诊:双尺沉紧。舌诊:苔白腻。
断为冲脉病变,以深师大茱萸丸原方干姜易生姜、白术易泽泻,书方三付:
附子6g、生姜80g、桂心30g、细辛10g、吴茱萸15g、
党参15g、茯苓30g、泽泻30g、炙甘草10g、当归10g、白芍10g、
柴胡24g、黄芩10g、旱半夏80g、大枣50g、旋覆花、紫菀各10g。
服后一剂即不晕。三曰后复诊,双下肢浮肿消失,无胸闷气短、口苦症状。
《诸病源候论》云:虚劳则肾气不足、伤于冲脉。遂书深师大建中加苓泽、吴茱萸七剂善后。愈。
医案二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性,右眼红肿,摸脉之后,他下边是虚寒的,上边右眼红肿,我认为是不降了。问他口苦不?没有。耳鸣不?没有。耳痒不?他说耳朵非常痒,像有个东西掉下来似的。我就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只要在少阳部位,我就用深师大茱萸丸原方改汤,又加了桑叶30g,因为肿则为风,吃了三副药就治好了。
医案三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失眠,我摸的脉就是虚,而且尺脉也是沉紧的,肯定是下焦虚寒的,我当时就没多想,开了深师大建中汤,因为深师大建中汤治虚人顽固性失眠是非常有效的,开了七副药。三天之后,她就过来跟我急眼了,说不吃药时还能有三个小时的睡眠,吃了药后反倒一点都睡不着了。这个时候我就晕了,重新摸脉还是那个脉象。而这时候她儿子在旁边就说了一句话,她吃完药后很胀不舒服,但是喝一口绿茶,马上全解,头脑也清凉了,也不胀了。我幡然醒悟,绿茶是什么,少阳生发之气,我就重新给她开了三副深师大茱萸丸改汤原方。三天之后说效果很好,我就让她把剩下的四副深师大建中汤吃完,然后整个疾病就痊愈了。
六:真传一句话
从千金方症候群论治体系的角度来讲,只要抓住几点,尤其是此方,只要抓住下边是厥阴,上边是少阳,你就可以大胆地用此方,用原方或加减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真传一句话:只要下边有虚寒在厥阴,那么仲师所说的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用是方”,你把“是方”改成深师大茱萸丸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