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之经络论、气化论
《内经》中的“经络”,是把人体分为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之间的差别在于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所以,经络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经络的作用就是调节阴阳,维持常态。
经络论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和“十二经说”。其基础是六经说。
六经说讲的是先天之气,十二经说讲的是后天之气,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
六经,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皆起于足而上行至头。《内经》中的六经不言其支脉、络脉,亦不言其与脏腑的络属关系。手五经(无手厥阴)被看做是足经的络脉,所谓“六经络手”。手五经也是起于末端手指向心而行。六经之间没有首尾相接的循行。
足六经(左右共十二条),三阴经就像植物的根,是“未出地者”,三阳经就像植物的芽,是“则(才)出地者”。六经皆为“阴中之……(阴或阳)”,是相对手经而言,也就是说,手经为“阳中之……(阴或阳)”。
六经所行的是“真气”(元气),真气是由肾中元精化生,所以六经之根在于少阴。真气由内向外而达四肢末梢,再由六经返回。从而调节先天阴阳。真气可使阳经盛,也可以使阴经盛。
六经在躯干、四肢的排列(以左或右半身而论),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阳经在外,阴经在内;阳经为表,阴经为里,形成一阳一阴相表里的关系。
真气不仅有内外的纵向循行,还有在六经之间的横向循行。这就是六经的关(从刘恒如校本)、合、枢关系。天地的阴阳之气通过六经进入人体与真气相合。天地之阳气由太阳经入,此为“关”,以防邪气。经由少阳而入阳明经。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天地之阴气由太阴经入,此为“关”,以防邪气,经由少阴而入厥阴,少阴为“枢”,厥阴为“合”。天地之阴阳气的进入与转输皆随真气的横向循行。
如果因伤于寒冷则邪气易入,于是真气的横向循行逐日逐经加强。六日为一周。第七日再周,如果六经不虚,真气渐趋于平静,寒邪去而不发病。如果太阳经虚,则在受寒的第一日(24小时内)发病。而表现为太阳经证。如果阳明经虚,则在受寒的第二日发病。而表现为阳明经证……如果在受寒后第六日发病,那么一定是厥阴经虚,表现为厥阴证。反过来说,一旦受寒而发病,只要询问病人在前第几天曾受寒冷,就基本可断定是哪一经病证。这就是所谓“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这种辨证方法十分准确。
十一经说,主要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是介于六经与十二经说的过渡阶段,这里从略。
十二经说是由十一经说发展而来,是将手少阴心经的一条支脉分离出来,称为手心主经,又后称它为手厥阴心包经。这样做是因为经络的功能是调节各部阴阳(十二经是调节后天阴阳的),而后天阴阳又是对称的,分出这一经,即与足厥阴肝经上下对称,又与手少阳经相表里,就更便于掌握它们的阴阳关系。
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不是任意的。只能从手少阴经中分出这样一支。六经用三阴三阳命名,就是因为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所谓“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每条经脉虽然是在阴阳强度相同的区块内,这种“相同”是相对的,是对其它区块而言的,在同一个区块内的不同部位,其阴阳强度还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太阳经,手太阳在上,上为阳,就比足太阳的“阳”更强一些。
气化论中,只有精、气、神、形四个概念。精,与形器论中肾所藏的经是同一个概念,可称为“元精”。形,是所有形体器官四肢百骸的统称。气,又称真气,人气,可称为“元气”。神,可称为“元神”,它不是“心脏神”的那个“神”,心脏的“神”,被后世道教称为“识神”。
正像脏象论与经络论都依托于形器论一样,气化论是依托于前三论。是把形器论、经络论、脏象论中所有的生理活动结果分为四个层面去掌握。这样做,不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而且进一步把握了生命的根本。
《素问》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里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药食气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药食气味,其中的味因水而出,为阴,食入后入于形。气(药食之气)因火而出,食入后入于精。反过来说,精食入药食之气,形食入药食之味。形可因药食之味而伤,精可因药食之气而伤。元气充于形,所以味伤了形就伤元气。元气本由精所化生,而元气充形又可形生精。经一番化生之后,多出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而排出。
精、气、神、形四者的作用,形为精、气、神的载体,由药食之味来补充。在受于父母之精耗尽后,形又是元精生成的重要环节。精,即元精,使形体发育,保持其存在,并可化为元气。元气是所有功能的总合,包括抗病能力。元神则是生命的最高层次,不同的人其元神的强弱隐显不同。
一个健康的人,元精应该充足,元气应该有规则的流动,形与气要相胜任,形与神要相从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