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原理之器官说

形器就是形体和器官。分为形体说与器官说。其中器官说是讲述人体脏腑器官、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营卫津液的生理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病理表现,而形体说讲述的是体表部位与内部器官的对应关系。因为二者的思维方式都把它们设想为物质的“器”(器皿器械),以物质的机械传递作为其活动方式,所以合称为“形器论”。

 但是,形器论不是解剖学,甚至与解剖没有什么实质关系。这里所有的“器”,虽然似乎为解剖学概念,却都是虚拟的,只是用某些解剖所见为其命名,故称为“虚指”。虚拟并不是存在,它是一种更高级的存在。这种虚拟的器官、物质其功能只能在正常或异常的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没有具体的形态结构,是不能通过解剖方法来发现的,但是应该能够用对活体的生理实验方法来证实或证伪。不过,这种实验的设计只能按照中医固有理论来进行,就像对某个“黑箱”的模型进行验证一样。如果按照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学理论来设计,就毫无意义,也无法设计。

形器论,特别是器官说,所使用的虚拟方法,在现代看来,应该叫做“黑箱法”,脏腑器官都是用黑箱法推定的“图框模型”。

形器论是“四部五论框架”的核心部分,一切都是围绕它而展开。无论是脏象论的时间机制还是经络论的空间机制,都是这些形、器的联系方式,平衡机制,都是通过形器来表现出功能或病变的。在以往的《教材》中,有的把形器论内容并入脏象论,有的把部分内容独立为“水液代谢”有的把一些内容抛弃,更多的是用西医学的一些同名器官来冒充,制造假的“中医理论”让人家去研究。

由于脏象和经络机制都是通过形器而表现,所以,《内经》中的形器论内容除了在一些独立的篇章以外,很多都出现在脏象论和经络论的篇章段落之中。也就是说《内经》中的形器论内容随处可见,要把它完全、准确地抽绎出来是极为困难的,这里只能述其梗概,未免挂一漏万。

按照形器论,人体,这个“黑箱”的内部“结构”的图框模型是:

人生之初父母两神相搏两精相合而形成,先生脑髓,依五行次序肝、筋、心、血、脾、肉、肺、皮毛、肾、髓脑、肝……循环相生(这里包括五脏隶属的所有形体器官)。

出生之后,开始饮食。营卫气血开始运行,心神开始工作,此时才称为人。这时的人就像一个充满水的容器,这个水是由肾所主管其运行,所谓“肾主水”。(此“水”非五行之“水行”,不是肾“属”水的“水”)。

形器论,各个部位都各自产生自己的“精”,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功能。(即“精化为气(真气)”。《内经》中不把物质与功能分开,不是说某种物质具有某种功能,而是某种物质的名称就是其功能的名称。如果它与另外某种物质相合,或转化,就产生了与原来物质不同的另外一种功能,而不是前两种功能的组合)。

不同的“精”各有一部分随着“水”进入肾,混合为人体最根本的“精”,后世称为“元精”的就是这个东西。

此元精补充了原在出生之后消耗殆尽的父母之精,再随水分配到了形体器官各部,使之继续发育成长。这样,就使形器各部都带有其它部位的“精”。

脏也有自己的精(不是所藏的元精),此精充足即肾的功能成熟,可使肾所藏的元精排除而为生殖之精,二者本是同一个“精”。肾精的充足也就是五行属水的肾脏功能强盛,到了男16岁,女14岁时,充足的程度达到了可使其发挥“封藏之本”的作用。从五行角度看就是“水”盛,但这么说就会与肾所主的“水”相混淆,以为身体里的水多了,所以在这里,五行之“水”,就用“天癸”代称。这里反映了在形器说与五行五行脏象说联合应用时对概念小心区别。

由于肾主水,水循津液而流,肾又为胃之关门,关门不利则聚水而生病。由于肾藏元精,所以为作强之官,主伎巧。过度用力则伤肾。而骨是身体的支持系统,所以说“肾主骨”。肾藏的神为志,伤志则喜忘前言,腰脊不可俯仰屈伸。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所藏的“神”是后世所称“识神”。与气化论中的“元神”不同。心神是通过血脉来主管全身的。“血”是神气。心神是生命的最高体现,神去则死,所谓“生之本”。其余四脏也各藏其神,即魂、魄、意、志。但它们都是心神的辅臣,各司其职。

看到《内经》有“心主血脉”一说,就认为中医了解解剖学中的“血液循环”,这是望文主义。“心主血脉”与“血液循环”毫无关系。中医理论中也不需要“血循环”这样的概念。“心主血脉”是用解剖所见到心脏连着血管这一形象来表达类似于西医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那种关系。“心主血脉”是说心通过脉传送血。为与经络的“脉”区别,故称“血脉”。

所藏的精是血,所藏的神是魂。肝脏的所有功能及病症表现均源于此二者。(这个“血”与经络中气血的“血”,及溢于体外的血是三种不同的概念。)肝为“将军之官”,并不是因为它在情志上主怒。如果这样,那么主悲的肺就不应该是“相傅”之官,而应该哭丧之官。况兵法曰:善战者不怒。肝为将军,是因其主“谋虑”,是为君主谋划行动的。君主决定有所行动,如跑、跳、挥拳,这得由“筋”来执行,因为“筋”就是指运动功能。而哪条筋该动,动多大程度,孰先孰后,怎样配合,这要由肝来谋划;由“血”来传达命令。人不动,则血归于肝,所以说“肝藏血”。而“肝主筋”就是将军与士兵的关系。

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既然是从属于君主的将军,肝所藏神就应当从属于心神。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

肝被称为“罢极之本”,“罢极”,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就是疲惫之极的意思。“罢极之本”就是耐受能力。耐受力的根本之所以在肝。还是因为它藏血,主筋。

,所藏的神是魄,“并精出入者谓之魄”,而精是肾之所藏,肺与肾的功能直接关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的传输,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肺又称“脏腑之盖”,其意义就像锅盖一样。胃中水谷之精气和从膀胱气化之津,上蒸至肺而后洒布全身,即其“通调水道”之功。

肺所藏的精是“气”,这个“气”是宗气,所以称为“气之本”。肺有节律性运动,以助心君治理全身,所以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治理道是“节”,《礼·杂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谓“肺朝百脉”就肺通过宗气使百脉如潮动(“朝”是潮的古字,使动用法)。

如果从中、西医两个方面来看,中医的“肺”,其功能包括了西医的心脏,肺使脉搏动,实为心搏,因为是虚拟,所以不需要解释为什么呼吸一次脉搏动4-5次,而不是一次。另外,肺“通调水道”之功能,可能与心脏分泌有强大利尿功能的“心钠素”有关。

临床诊脉,右寸脉为“肺”的位置,其脉位又分内外两个搏动点。如果在外侧,紧靠伸拇指肌腱处搏动强,一般病在西医的肺脏或气管、咽等处。如果在内侧(大多角骨附近)搏动明显,则常是西医所说的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心肌缺血”。如果是左撇子,则要取左手寸脉。因干扰脉搏的因素很多,所以其准确率在百分之七十—八十。

肺主皮毛。皮毛在身体的最表层,直接与外界接触,这是实指的“皮毛”,是“黑箱”的信息输入、输出设施之一。但肺所主的“皮毛”则是虚指,是人体的防卫功能。肺司呼吸,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必有防卫(肺为“盖”也是指此功能),这个防卫功能就被称为“皮毛”(虚指)。肺之所以主皮毛,也是由其主气,是“气之本”而来的。

所以肺脏有病,伤魄则狂,意不存人;伤气,则出现咳喘等吸收症状,肺气虚则防卫功能降低。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