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气机规律是学好中医的根本
中医,这似乎是一个神秘且深不可测的领域。对于许多爱好者来说,它像是一座高山,虽渴望攀登,但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却让他们步履维艰。他们越深入学习,仿佛困惑就越多,仿佛在浓雾中行走,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但其实,中医并非如此难以触及,只是许多人尚未找到通往成功的正确路径。
中医,更像是一扇开启的门,等待我们去轻轻推开。而把握气机的规律,就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中医之门的钥匙。气机,它是中医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的生命之源。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它就像是大海的潮汐,有起有落;它就像天空的云彩,有聚有散。
学习中医,就是要理解这个气机的运行规律。就像是追随大自然的节奏,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当你把握住了这个气机的规律,你会发现,中医的学习突然变得清晰起来,那些曾经让你感到迷茫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所以,不要害怕前方的困难和挫折,因为那只是你前进路上的试炼。只要你找到了正确的路径,把握住了气机的规律,中医这座高山,定会被你征服。那时候,你会明白,原来中医并非高深莫测,只是我们尚未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晦涩难懂的分型术语,成为了中医小白们学习的拦路虎。相信每一位中医爱好者,想学习中医的小白们,都会遇到、听到过这样的概念:肺阴虚、肺阳虚、脾阴虚、脾阳虚……诸如此类关于虚症的术语。这些术语犹如一道道迷宫之门,让初学者感到困惑和畏惧。
然而,揭开这些术语的面纱,你会发现它们并非那么神秘。虚大致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每个脏器也都分阴虚、阳虚。但是,这些分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影响。
面对这些关于虚症的分型描述,中医小白们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一脸懵。我一开始就是被这些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概念给吓到了,觉得中医简直是太难学了。然而,这些分型并不是学习的重点,更不是阻碍你迈向中医之路的障碍。
八纲辨证、各种症型分辨,在最初的中医体系里是没有的,这些证型的分类是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而进行的。不停地分类,不停地划格格,越分越细,越难掌握。我们不能说这种分型完全是无用的,但它确实是属于低级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肾不好,就说是肾虚,对不对呀?对!再举一个例子,就像咽喉发炎了,就断为咽炎,对不对呀?对!但是怎么治呢?肾虚补肾?咽炎消炎?心虚补心?还是脾虚补脾?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从整体上把握病情,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局部。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药到病除,使患者早日康复。
从中医的视角来看,气的流动就如同季节的更替,当气的流动出现不畅,就像是冬天的寒流久久不退,而这个不畅的地方,就是疾病的源头。因此,很多疾病都可以归结为气机的紊乱。
想象一下,一个房间内有一只上蹿下跳的老鼠,它打翻了花瓶,你说这是气虚;它咬坏了脸盆,你说这是血虚;它跳到桌子上啃咬书本,你说这是阴虚;它甚至啃到了主人的脚趾,你说这是阳虚。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那只老鼠,只有捉住它,各种虚症才得以解决。
中医的精髓在于把握气机,将气机的流动理顺就像是捉住那只老鼠。当流动的气机出现阻滞或是不调时,就像是老鼠卡在了某个地方,导致局部产生病变。此时,中医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卡住的地方,将它打开,让气机继续顺畅流动。这样,不足的地方会逐渐充足,瘀滞的地方也会逐渐散开。
人体就像是一个大江大河,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堰塞湖,上游的水位会过高,而下游则会枯竭。此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下游是虚的,需要从别的地方调水来补。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个造成堰塞湖的地方,将它疏通,让河流继续顺畅流动。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朋友们来说,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把握气机的规律。这就像是抓住了老鼠的尾巴,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比如很简单的一个问题,自汗是咋回事?就是没事就爱出汗,有说阳虚的,有说气虚的,实际都不完全对。
很多自汗,都是经络的回流受阻,水液不能入里,向外反渗,以汗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些人半身汗,或者某一个地方爱出汗,比如头,比如后脖子,还有人是手心,这都是相应的经络堵塞,水液不能回流。
比如有些人头爱出汗像个蒸笼,尤其到夏天,水液走到头,下降到胸和腹,如果顺利的话很完美。如果不顺利的话,那就都顶在头上下不去,以汗的形式向上蒸,这就是蒸笼头。这么一说是不是特别好理解?中医治病的关键在于打通气机运行的通道,也就是经络。当经络畅通时,气血能够顺畅运行,疾病便无从产生。正如《内经》所云:“元真通利。”而一旦经络堵塞,程度不一,所产生的疾病也会因此而异。只要经络未完全堵死,气机尚能在其中运行,人便不会死亡。
人的寿命极限是120岁,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之火逐渐减弱,充斥在经络里的气也会逐渐减少。当火苗微弱到一定程度时,经络突然不通,火苗便会迅速熄灭。这就像一堆篝火,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柴火用尽而熄灭,而是因为气被堵住而无法继续燃烧。
因此,我们应尽量保持经络的通畅性,避免火苗突然被压灭。此外,学习中医的小白应该同时学习得明健身和得明无余推拿,通过确保自身始终保持经络的通畅性,来交叉理解气机辨证的规律,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气机辨证是最接近真相的辨证方法,《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也是气机辨证。阴阳五行只是一个概念框架,涉及到具体的疾病论治时都是以气机辨证为基础。《伤寒论》讲述的是六经辨证,而《内经》中的脏腑辨证也是以气作为着眼点。脱离了气来谈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就是无本之木。
总之,保持经络的通畅性是维护健康的关键,而学习气机辨证则是成为中医高手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