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的精神性格特征
桂枝汤的特征是“气上冲”。
一种感觉的过敏,出现了严重的搏动感、气冲感,甚至是晕厥。这种感觉,与极度虚弱、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相关。
桂甘龙牡汤的特征是“烦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特征是“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红楼梦》中的一位悲剧人物贾瑞,那个被王熙凤戏弄,先惊吓,继而受寒,最后失精而亡的白面书生。
桂枝加桂汤的特征是“奔豚”。
小柴胡汤的特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活灵活现地再现了一位多愁善感、神情忧郁的林黛玉。心情忽晴忽雨,感觉忽寒忽热,她胸闷如窒,频频叹气,意欲低下,或恶心呕吐,或腹胀腹痛,或发热。
大柴胡汤的特征是“郁郁微烦”。
一种抑郁的状态。
四逆散的特征是“四逆”,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过大时导致的四肢冰冷。
《红灯记》中鸠山的一句台词:“血压升高,手冰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特征是“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很可能就是当年张仲景治疗的一位患有战争抑郁症或战争恐惧症的病案。胸满,并不是胸廓变形,而是患者自觉的胸闷、气短;烦,是焦虑,是不安,是注意力无法集中;惊,是惊恐,表现为语无伦次,惊慌失措,浑身发抖,或心悸,失眠,而且噩梦连连;小便不利,是吓得屁滚尿流,小便失禁,或尿频;谵语,是胡言乱语,是精神失常;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更是指在惊恐状态下的木僵,两手发抖,双脚拖行。当然,说是抑郁症,也非常相近。
白虎汤的特征是“烦渴”,是大脑中枢出现渴感异常、发热异常、出汗异常。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头痛。那时,恰好看到一则名人趣事,说的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牙疼甚剧,口渴烦躁,后名医陆仲安以大剂量白虎汤立止。我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性格暴烈、怒目圆睁的武夫形象。
桃核承气汤的特征是“其人如狂”。
一种近乎狂躁的精神状态,如极度烦躁,情绪改变,失眠,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迟钝容易错乱等。
抵挡汤的特征是“其人善忘”。
指记忆力下降、失读、失忆、失语等。
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等的特征是均有烦躁等精神症状。
栀子厚朴汤的特征是“心烦腹满”。
焦虑症的失眠、不安以及伴有的腹胀等躯体症状。
黄连阿胶汤的特征是“心中烦,不得卧”。
烦躁不安、颠来倒去,无法入睡的焦虑患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特征是“眩悸”。
半夏厚朴汤的特征是“咽中如有炙脔”。
酸枣仁汤的特征是“虚烦”。
少阴病的特征是“但欲寐”。
经方原来是治人的方,许多经方均有相应的患者体质特征和心理行为特征。用好经方必须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绝非易事。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合参,而望诊尤为重要。患者推门进来的步态动作,与你交谈时的神情,其面部表情、眼神、说话的声音和用词,常常成为我识别方证的依据。但是,特别要说清楚其中的规律,还真的不容易。古人说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神最难。这种能力,是一种直觉思维,是在瞬间给你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出现,不仅需要医生多年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为基础,还需要安静和谐的就诊环境,更需要医生良好的即时身心状态。对我来说,充足的睡眠,良好的心情,是准确快捷地通过望诊发现方证的保证。
“中医不是治人的病,而是治病的人”。
“望而知之谓之神”,黄煌教授方-病-人的诊疗模式真的可以让人体会到这样的“神”。从患者走进诊室的那一刻,诊查就开始了、患者的神态、眼神、体态、肤色、肤质、高矮、胖瘦、肌肉丰满程度、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不同类型的人有其相应的患病倾向。方证相应,看到的就是不同状态下的人,“司外揣内”。
“中医不是治人的病,而是治病的人”,黄煌教授曾说:“站远一点,再站远一点,要看到整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