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正五味补泻化
五运六气乃中医之源,医经家也好,经方家也好,其治法皆从五运六气法则。
《至真要大论》通篇论述五运六气胜复由此而引起脉象变化,此正《外经微言》所云“六气随五运以为转移,五脏因六气为变乱”。
如何治这种变乱?《至真要大论》云:“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五味,则其要也。”
就是说,尽管六气主客变化多端没有一定,但是我们只要用五味来补泻五脏,使其扶正就行了。
如何以五味正五脏?《至真要大论》:“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就是说,五味入五脏之位,久之反而夭寿,比如酸金入肝木,金克木,久则有损。因此,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认为以酸治肝、以苦治心等所入之味治五脏也,这非正其五味之法。
要正如何五气?岐伯论述了“正五味”之法,其曰:
木位之主,其泻以酸, 其补以辛;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
火位之主,其泻以苦(原作甘),其补以咸;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土位之主,其泻以辛(原作苦),其补以甘;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金位之主,其泻以咸(原作辛),其补以酸;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
水位之主,其泻以甘(原作咸),其补以苦。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上述论述在《内经》中有传抄错误,其中补味和急食都符合五行相生次序,唯有泻味不合,对比《辅行诀》,当以《辅行诀》为准:
其实,上述五味治法是符合《五常政大论》的模型,这里为方便大家理解,做出下面“五味补泻图”:
这也是《六微旨大论》里对主气的描述: